第五章 “掉深”惊魂 (一) 《372潜艇出岛链记》(2)

高压气供气的声音很大,掩盖了指挥员的口令,远处的战位听不清楚,易辉站在指挥员和失事排水总站之间,协助指挥员传达口令。

中间水柜供气之后,易辉一直盯着看深度计。按着以往的经验,供气十几秒、二十秒,潜艇下沉的惯性肯定会受的控制,会停止下沉,并开始上浮。但是这次潜艇没停住,深度还是往下掉。可能是因为潜艇所处的深度太大了。

机电长报告:“五舱已转换主电机航行。”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主电机一增速,潜艇就会像鲨鱼摆尾一样,迅速脱离深海。

就在这时,机电长发现,主电机突然停车。接着五舱报告:“五舱破损进水!”

这个情况来得太突然了!别人来不及反应,王红理马上下令:“损管警报!向所有主水柜供气!”

00:35时,潜艇深度达到209米。正在五舱舱底值更的轮机兵朱召伟突然听到身边“嘭”的一声巨响,随即发现潜艇左舷有海水呈喷射状四处飞溅,舱室即刻充满水雾。

“舱室进水!”朱召伟大声向电工军士长陈祖军报告,然后按照潜艇损害管制部署,迅速封闭后部舱室,接着冲进水雾之中,关闭了2号辅冷泵、3号滑油泵和辅冷分隔阀。这些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

电工军士长陈祖军得知舱室进水,马上意识到,如果主电机进水,不但会短路烧毁电机,还可能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事不宜迟,他迅速停止主电机并向指挥舱报告五舱情况。然后又全力投入到损管工作中。后来二舱拉响“损管警报”,并发出一系列口令,五舱根本听不清楚,不用听也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按条令规定完成所有损管动作。在海水喷射形成水雾,整个舱室视距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他凭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摸索着停止了励磁机组、主电机首尾枢通风机、舱室冷却通风机、1号轴式空调电机,并断开电源开关,同时命令在舱底的电工班长毛雪刚停止舱底的辅机,断开电源。

险情发生的时候,无论是二舱还是五舱,场面都是混乱的,尽管有指挥员的口令,可能听不到或者听不清,这时大家只能根据条例赋予的职责进行操作,这时更彰显制度和条例的重要,人的素质是通过制度和条例在发挥作用。

水下二级战斗部署,五舱本来只有两个人,一个在上层操纵主电机,一个在舱底看大轴。碰巧那天电工班长毛雪刚休更时没有离开机舱,就睡在中层前部用工具箱临时搭起的床铺上,当他发现海水管路破损,迅速起身在水雾中封闭了前部舱室,停止了前部的主要电气设备,关闭了冷却水系统连通阀,并向舱室供气建立反压力。他在五舱的偶然存在,帮助陈祖军和朱召伟赢得了时间,减少了海水涌入的吨位,为潜艇增加了安全系数。

五舱的三个人,在最短时间控制住了危险局势,限制了损害的扩展,降低了机械损伤。

这是三个什么样的人呢?电工军士长陈祖军的情况我在前面介绍过,现在介绍一下轮机兵朱召伟和电工班长毛雪刚。

朱召伟是安徽省萧县人,1983年出生,2003年入伍,先后在两型潜艇上服役,经历过三次全训,三次远航,参加过多次重大演习演练任务,四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七次获得嘉奖。

毛雪刚是湖南省岳阳市人,1985年出生,2002年入伍,先后在两型潜艇上服役,经历过三次全训,三次远航,参加过多次重大演习演练任务,四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七次获得嘉奖。他和朱召伟的经历极其相似。

紧急时刻临危不惧,一方面是他们的个人素质好,一方面是和部队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分不开的。后来支队长王红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化险为夷的高超本领,源于平日高难度、高强度训练打下的坚实的技战术基础。”

平时潜艇不出海时,支队每天都要组织停泊值更小组训练,支队值日每天随机出课题进行抽查,内容包括舱室起火、灭火、进水、堵漏等等,每次抽查都是硬碰硬、实打实。一次,支队值日检查艇内损管训练,出艇后又临机在码头边放了一把火,以此检验官兵的应急反应能力。

支队政委李云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支队坚持将基础训练作为撬动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支点”,持续推进,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按照“保持常态、连续存在、注重实战、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海上待战、随时能战”为标准,提升部队战斗力。

轮机班长原鹏伟当新兵时的一段经历颇能说明问题,他说:“那是个老艇,有七个舱室。有一次充电,我在五舱值更,四舱后部有一个压缩机在充气。启动器控制箱短路了,忽然‘嘭’的一声,带着一团火花。当时把我吓坏了,连忙从五舱跑到六舱,一想不对,又跑回五舱,一看柴油机还在转,没事。要是放在现在,我会先分析情况,该怎们处理就怎么处理,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小。这种东西,也不是哪个领导做思想工作能做出来的,这是潜艇部队一代一代老同志传下来的。”

372艇艇长易辉说:“这次潜艇遇险,艇员条件反射般的处置归功于长期逼真、扎实的模拟训练。为锻炼艇员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支队专门建立了集潜操模拟器、红蓝对抗中心、损管模拟深水舱等训练设备于一体的损管训练中心,利用‘声、光、电、雾’等设备营造逼真的水下遇险场景,让艇员身临其境,实操实练,在各种危局、险局、困局中磨炼处置本领和意志品质。”

“长期逼真、扎实的模拟训练”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事后查明,舱室进水是因为空调海水冷却管路断裂,2分钟就进了25吨水,造成潜艇15度大纵倾,非常危险。

15度纵倾是个什么概念呢?中国航母“辽宁舰”的滑跃起飞甲板是14度角,2012年1月我随“辽宁舰”试航期间,曾到滑跃起飞甲板上散步,我是弓着身子才走上去的,像在攀爬一个很陡的山坡。潜艇的纵倾达到这个坡度,是很可怕的,坡度再大一点,潜艇就无法操纵了。

事后我在采访王红理的时候我问他:“此前你们曾在210米深度航行了100多个小时,水管状态很好,为什么这次突然爆裂?”

王红理说:“应该是深度下降太快,管路的应力太大。这是一条引俄潜艇,原来的工艺存在瑕疵,现在出厂已经10多年了,设备也有些老化。我们忽视了这些问题。”

他告诉我,在210米深度发生海水管路断裂,管口直径56MM,舷外21个压力,当时1秒钟的进水量为210升,210升的进水量相当于平地冲起210米的水柱。他说:“这个险情给我们处理的时间相当短暂,五舱的同志处理很果断,行动很迅速,如果晚1分钟阻止进水,潜艇就可能永远无法上浮。”(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7]

踩一下[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