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勤务部门 雷达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第五章 勤务部门 雷达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雷达班
 
 

第五章 勤务部门 雷达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六、雷达兵白玉民
 

第五章 勤务部门 雷达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白玉民(1951.11.13~ ),河南省舞阳县人。1969年3月入伍,1970年9月从陆军调入海军潜艇部队,曾任127潜艇雷达兵。1972年秋入北海舰队教导团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北海舰队后勤部704厂工作。1975年退役。1976年入河南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舞阳县畜牧局工作。2011年退休。现居舞阳县舞泉镇贾湖社区。
 

第五章 勤务部门 雷达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白玉民在艇上的时候,好像不太爱说话,想不起他有什么故事。不过我对他在《两件小事》文章中记述的那次轻潜水训练,我的印象倒是比较深。
我记得,在到潜水池进行潜水训练之前,艇上先是组织大家在洗脸盆里练习用鼻子呼吸。训练地点就在大寝室里。每人面前有一个装了半盆水的脸盆,放在床头柜上。
我们当时使用的是28型轻潜水呼吸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面具、气囊、氧气瓶。它的工作原理是:打开氧气瓶开关,氧气进入气囊,然后通过蛇形管进入面罩。面具的上部有一个排气管,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小尾巴”。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名字有问题,哪有尾巴长在头上的?
“小尾巴”的形状是扁的,排气的时候,空气会从里面出来,不排气的时候,海水的压力会将它的两侧管壁压在一起,因此不会进水。潜水时必须用嘴吸气,不能用鼻子,因为在水下,面罩里面有水,鼻子被浸在水中,如果用鼻子吸气,会被海水呛死。潜水时鼻子只有一个功能:排气。
我们在脸盆里练习的,就是用嘴呼吸,用鼻子排气。不用全套的呼吸器,只用一个咬嘴和一段蛇形管。蛇形管露在脸盆外面,可以进气,鼻子直接在水中排气。一开始,有好几个人不习惯只用嘴吸气,一下就把水吸进了鼻腔,呛得他们咳嗽不止。
在脸盆里练习完了,才能进入潜水池正式潜水。
据沈铭回忆:
正式潜水的时候,有一套操作口诀:吸、供、排,吸、供、排,吸、呼、吸、供、排。
什么意思呢?“吸”为吸气,“供”为供气,“排”排气,“呼”为吐气。在水下,要按照这个口诀进行操作,才能不出现危险。
关于在潜水池潜水时的情形,白玉民的文章中有描述,我就不多说了。

第五章 勤务部门 雷达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两件小事
白玉民
 
一、晕船
从陆军到海军,我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晕船。第一次出海,微风小浪我就扛不往了,胃内食物吐得干干净净,最后是吐黄水,有人说那是胆汁。我不知道胆与胃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过那黄水确实是苦的。最难受时,我想,干什么活都比干潜艇好。班长刘殿富让我在吊床上躺一会,那就感觉好多了。
第二次出海照晕不误。又想吐,人还未离开雷达室,胃里的食物就涌进了口腔。我赶紧往厕所跑。03型潜艇的厕所就在雷达室对面,紧挨着三舱尾部的防水门。恰好这时张连忠艇长从四舱跨过防水门来到三舱,正堵在厕所门口。我心里暗暗叫苦,可我总不能吐到艇长身上啊!就猛推了张艇长一下,快速打开厕所门,然后“一吐为快”。事后张艇长并没责怪我。他还经常鼓励我们,当海军就不能怕晕船,要加强锻炼,慢慢就会习惯海上生活了。
我记住了老艇长的话,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战胜晕船,当一个好水兵。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加强锻炼,晕船也要坚守岗位。后来经过多次出海训练,晕船的程度渐渐减轻了,有时六七级风都没有晕船的感觉了。
二、轻潜水
1971年深秋,127艇组织了一次轻潜水训练,地点在码头的潜水池。记得那个潜水池的水深是4米,王忠和副长担任总指挥,装备就是一套28型呼吸器。深秋季节,潜水池的水已经比较凉了。再加上心情紧张,下水以后,感觉从心里往外冷,冷到牙齿发颤得得得响。很多人是第一次参加轻潜水,有些不得要领。因为呼吸器的气囊里充进了氧气,浮力增大,不少人一下去就又窜上来了。王副长就按住头,帮助他们下潜,结果刚按下去又浮上来,反复几次才按下去。更有意思的是,这边刚刚按下去一个,那边又浮起来一个,真像俗话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个个就象一只只大青蛙在池中戏水。我是最后一个下水,因为有了前边那些人失败的教训,我下水后只被王副长按了一次就完成了潜水科目的训练。

最后大家也都合格过关了。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