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后记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后 记

 

拿破仑说: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我理解,这是说一支部队的统帅的重要性。

我们的艇队就有一名这样的统帅,那便是我们的老艇长张连忠。战友们在本书中写到张连忠的篇幅不少,其实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很多,不过那是另外一本书的内容了。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任何一个集体,任何一个团队,都不可能永远不分离,但是精神永存,军魂不散。

从1976年以后,原来艇上的一些官兵调走了,有的去了机关,有的去了别的艇队。后来潜艇进厂中修,中修出来又把潜艇交给了另外一个艇队,只有很少几个人跟了过去。1984年5月22日,210潜艇在青岛附近海域水面航行时,因为雾大,视距不良,与一艘偏离航向的外轮相撞后沉没,10人殉难。

其中有一个叫陆源昌在这次事件中死里逃生,他当年是从我们轮机班出去的,我在本书简单介绍了他的故事,如果细说,他一个人的故事就可以写一本书。

从大家的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到,大家对曾经的集体生活充满怀念,对老艇长张连忠充满崇敬之情。我相信,如果老艇长一声令下:集合!原来的老艇员们会从四面八方齐聚他的麾下。

当然,老艇长不会下这样的命令,大家分布全国各地,安度晚年,希望大家手捧我编著的这本书,耳边会响起你人生中最响亮的回声,并在这回声中会度过一段颇有情趣的时光。

苏轼词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通过写这本书我了解到,老艇人员已经有20多人去世,还有几位战友正在病榻上与疾病做斗争,恐怕也来日不多了。

曲昭阳在微信群里说:“每一个老战友都是‘绝版’,走一位就少一位。每一位老战友都是我们一生积累的宝贵财富,失去后就不可能再有新的战友出现了。”

这话看上去有些伤感,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我记下的不是我们潜艇的完整的历史,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所有的历史,都是碎片。如果由这些碎片,能折射出一段相对完整的历史面貌,我也就满足了。

现在收录在书中的艇员一共222人,其中正文中154人,附录中68人,还有一些同志因为离开的早,或者来的晚,不在此书的征集范围之列,在此只能向他们表示歉意。也有一些同志因为在艇上工作的时间短,名字大家想不起来了,未能收录。总之,曾经在127、155、210潜艇工作过的艇员远远不止这些。

书中标注的每个人的职务,是该同志离开艇队时的职务和1976年年底之前仍在本艇工作时的职务。本书讲述的故事,多以艇队的故事为主,偶尔也有向外界延伸,大都是点到为止,如果没有限制,那本书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篇幅了。

为一个艇队留下一部记录青春岁月的书,好像眼下还没有先例。不谦虚地说,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当然,这与老领导和老战友的大力支持是分布开的。如曲昭阳、沈铭、王连石、于水洋、冷万富、李军、张俊富、房德成等同志,都帮我做了大量的联络和审稿工作。同时还要感谢发达的通讯设备,特别是互联网。朱广奎设立的一个“曾经的127”微信群,我有什么问题就发到群里,很快就会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老战友的回应,微信为我发布信息、提供线索、核实资料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出版的老艇纪念册是把入册的所有人联系方式登在上面的,这次却不能。因为这次本书要公开发行,不便把大家的联系方式公开。

最后,我要感谢上海游读会的赵春善先生。他觉得此书很有意义,愿意为此书的发行做些工作,这才有了正式出版的机会。

李忠效

2019年4月12日于北京丰台“听雪斋”

 

后记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本网站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后记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