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3)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第九章 (3)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九、与党组织暂时中断联系的日子

(1943年夏—1945年夏 在重庆)

 

 第九章 (3)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到鲁家走亲戚

 

生活物质的匮乏是一种苦,精神上的孤独是另一种苦。我和华明之在直接领导徐仲航被捕,不能与党组织联系的日子里,就经历着这种双重痛苦。我们很少与外界交往,也减少了到鲁自诚和华韵三家走亲戚的次数。

鲁自诚和华韵三是1938年底到达重庆的。

此前,董必武安排鲁自诚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政治部,在那里讲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不时借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我经常随机要处长、速记科长到“中训团”为蒋介石在开学典礼或结业典礼上的讲话做速记。一次,我看见作为教官的鲁自诚端坐在前排的一侧, 倍感亲切。我和鲁大哥不能说话,只能互相传递眼神。后来我们两家见面时, 我学着鲁大哥正襟危坐的样子,鲁大哥也学我在台上速记,用小手绢擦汗的样子,逗得明之和韵三兄妹开怀大笑!

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是蒋介石一人独揽的。蒋介石十分尊崇希特勒, 并向德国学习,推行个人崇拜。按规定,在公众场合一提到蒋委员长,军人都要立正,表示对蒋介石的敬意。就像德国人喊:“嘿!希特勒”时要立正,再把手斜伸出去一样。鲁自诚在给中央训练团学员讲课时,一提“蒋委员长”, 大家就马上全体起立,搞得教室里桌子椅子一阵乱响。鲁自诚故意要整那帮国民党军官,一会儿提一次“蒋委员长”,一会儿提一次“蒋委员长”,弄得学员们不停地,站起来,坐下。大家明知他是故意的,也不敢有怨言。

1942年秋,鲁自诚离开中训团,被董必武派去担任中国工矿银行的常务董事,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在鲁自诚进入中国工矿银行以后,便把家搬到了重庆忠烈祠三号。人称鲁公馆。那是一所很大的房子。他们家的邻居一个是国民党的师长,一个是国民党的空军司令。鲁自诚的孩子还在院子里养了许多鸽子,俨然是个大资本家公馆的气派。

鲁自诚表面上是个大资本家,外面西装笔挺,里面的衬衣却是破的,有时干脆穿一个无襟无袖的假领子;脚上的皮鞋擦得铮亮,里面的袜子却是破的。小放看见了说:“姑父脚后跟露了个大鸭蛋”。明之曾笑着说,“我外面穿西装,里面衬衣背心却有破洞,有补丁。像个上海人说的‘洋装瘪三’”。

 

第九章 (3)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1944年,鲁自诚、华韵三、沈安娜、华明之、华藻及孩子们合影

 

以前我和明之去看望鲁自诚和华韵三,是纯粹“走亲戚”。在领导人被捕,与党组织暂时中断联系的三年里,尽管我们心里非常想对亲人倾诉衷肠,但是我们严守党的纪律,一直忍着。

在徐仲航被捕的风头过去之后,我们抱着孩子去了一趟鲁家。我们憔悴的脸色,不安的神情,瞒不过有着丰富革命斗争经验、目光敏锐的鲁大哥,也瞒不过血脉相连、眼明心细的韵三妹。

他们一看便知:明之和安娜遇到麻烦了!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为党工作,但双方都严守党的组织纪律,不谈工作上的事。通过眼神的交流,我们不安的心情随之放松下来,我们看到了革命引路人、入党介绍人鲁大哥,就像看到了党。

每次我们带孩子去串门儿,韵三都会热情款待我们一家。韵三也曾带着孩子到上清寺街我们家里去过。时过60多年,鲁自诚的大儿子鲁克行还记得,舅舅舅妈家的楼梯又黑、又窄、又陡、又滑,很难爬上去。房子也很小,只有不到十平方米。每次去,表妹小放就会从床下拖出一个装玩具的竹篮子,把她的玩具“哗”地一下全部倒在地上,和他一起玩儿,每次分别都恋恋不舍。有一次,小放把徐仲航伯伯以前送给她的一只可爱的白陶瓷小鸭子, 大方地送给了克行表哥。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探望工商界知名人士为由,由中共南方局的王若飞、童小鹏陪同,登门看望了鲁自诚,表扬他为党所做的工作,还给他带了五斤延安小米和一大包紫红色的手纺粗毛线。

毛泽东风趣地对鲁自诚说:听说重庆没有小米,这延安的小米可是很好吃噢!这手纺的毛线嘛,可能没有机纺的好,但这可是一点不掺假的真羊毛啊!解放区也没什么好东西,这点土特产就算是中央给你的奖励吧!

鲁自诚非常诚恳地说:“谢谢中央,谢谢主席!”鲁自诚与毛泽东同庚,生日比毛泽东还大几个月,但他对毛泽东的雄才伟略非常钦佩。

 

第九章 (3)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20世纪60年代的鲁自诚、华韵三夫妇

 

延安的小米确实很好吃,当时7岁的鲁克行60年后还记得那小米粥的味道。那些毛线由韵三为孩子们织了毛裤。因为那毛线是生毛的,毛很硬,穿在身上有点扎人,所以留给孩子们的印象很深。鲁克行记得那毛裤一直穿到全国解放,母亲把旧毛裤拆开来洗时,很多线巳经朽了。但是母亲还是认真地把好一点的毛线洗好晾干,收藏起来,并对孩子们说:这是毛主席在重庆时奖你爸爸的延安毛线,有纪念意义,一定要保存好。

韵三1987年去世以后,孩子们一直保存着那些毛线。1994年,他们的大女儿鲁克定将那些毛线捐给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

 

柳亚子赠诗:“勠力神州最有情”

 

我和明之在重庆期间,去得最多的地方,一是鲁家,一是恩师毛啸岑夫妇家。因为我和明之当初是在“南洋高商”,在毛啸岑家相识的,所以毛啸岑夫妇常说:“你们夫妻是我们做的大媒!”

毛啸岑夫妇有一个独子,叫毛安澜,从30年代在“南洋高商”时起,我就与毛安澜相处得如同姐弟,毛先生夫妇认我为干女儿。在重庆时,两家走动颇勤。有一次,毛夫人病了,我去为师母熬中药,弄得满头大汗。喂药前,我亲自尝一下,以免烫了师母,毛夫人被感动得直流泪。

毛啸岑感慨地说:我们有个好女儿啊!

我说:我在泰兴老家的母亲,由于战乱不通音信,不能尽孝,对师母,就当是在母亲身边尽孝了。

毛先生夫妇这对“党外布尔什维克”,一直与我和明之一样,默默地为党做着秘密工作。我们各自有不同的领导,单线联系。但我们的心却始终贴得很紧。

1944年9月,毛啸岑的同乡老友柳亚子a携夫人郑佩宜从桂林来到重庆,临时住在毛啸岑位于机房街的家里。11月,周恩来和董必武还出席了郭沬若专为柳先生来渝举行的宴会,并做深谈。后来柳亚子搬到重庆郊区的沙坪坝,每次进城,仍住毛啸岑家。毛啸岑把三楼的一个小房间,长期留给柳亚子先生进城时专用。

明之和我常来看望毛啸岑夫妇,与柳亚子先生也认识了。1945年7月的一天,我们带着两个孩子来看望毛啸岑夫妇。正巧柳亚子从楼上下来,看到我们和可爱的孩子,就和我们一起兴奋地聊开了。

柳亚子先生从毛啸岑夫妇口中得知,明之和我这对年轻夫妇是有着不凡经历的爱国有为青年,对我们印象很好。

柳亚子是个豪放的诗人,经常诗兴大发,出口成章,此时一挥而就,写下七律一首:(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