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师傅之死 《到舒坦为止》(2)

    奚大江看看狄万祥安详的遗容,禁不住发一声叹息:老狄大哥,你不该这样……”

    狄万祥的遗书里一句没提自己家里的事,但是于梦雷知道,狄师傅把儿子结婚的钱交到了厂里,也就等于把儿子结婚的事托付给他了。他的心里像刀搅般疼痛,他觉得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他默默地走到狄万祥的床边,拉着师傅的手,跪下一条腿,哽咽道:狄师傅,您放心吧,我们不会让您老人家失望的!我一定把厂子搞好,把狄宽兄弟的事情办好……”

 

    狄万祥的死,在全厂上下引起巨大震动。有人提议,用这件事对全厂职工进行一次爱厂教育,号召大家化悲痛为力量,团结一心,把工厂搞好。于梦雷和奚大江研究决定,不搞任何形式上的东西,免得让人说领导拿死人做文章。关键是行动,应该让各车间科室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的退休职工组织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一方面可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等到厂里条件好了,要给所有老工人检查身体,该花钱就花钱。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工厂,工厂无论怎么改制,也不能抛开他们不管。这一点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可以作为远景目标告诉大家。老工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大家应该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积极工作。

    狄万祥的死,对于梦雷个人来说,更使灵魂受到震撼。他原以为,自己把厂子卖了,把所有的积蓄都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投到这个厂里,这已是很大的牺牲和贡献了。他绝没有想到,还有狄万祥这样的老工人,竟愿以生命的代价,换取工厂的生机和繁荣。相比之下,他原先的那点沾沾自喜的优越感,一下被荡涤得无影无踪。他现在只能一心一意地为工厂操劳,不能再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所陶醉了。

    使他感到欣慰的是,他所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工厂开工一个月,产值超额完成任务,产品成本低于预算,而且产品随产随销,没有形成库存。这样,流动资金就活了起来。

    与此同时,靳羽白又开发了几种新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与此同时,于梦雷把各车间的剩余人员集中起来,开辟第三产业,成立了一个丹丹工贸饮食服务公司,把工厂临街的围墙推倒,盖起了一排门市房,一部分公司自营,一部分对外招租。还在本市的几家大商场租赁柜台,派出本厂的编外职工,搞本厂产品专卖。

    与此同时,将原来的供销科更名为供销部,扩大了销售队伍。

    通过各种途径,消化了所有回厂上班的职工。丹枫针织厂一跃成为全市唯一没有下岗职工的工厂。

    市委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一直密切关注丹枫针织厂的发展形势。当他们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市长和市委书记之后,市长和市委书记亲自来到厂里听汇报,并指示市体改办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以便在全市推广。于梦雷对市领导说,先别急,再给我们半年时间,让实践好好检验一下再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对纷纷前来采访的记者,他也是这个态度。作为本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一切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前面的水是深是浅,心里没底。

    但是省报的一位嗅觉灵敏的女记者不知怎么听到了这个消息,风尘仆仆地赶到丹枫市,听说于梦雷不接受记者采访,她就找到市体改办的人了解情况,还为此拜见了市长和市委书记。女记者妙笔生花,一篇介绍丹枫针织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新闻特写就很快写成了。女记者在市体改办一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厂里看了看,然后把稿子交给奚大江审查。奚大江说,于厂长不同意现在宣传。女记者说,市长市委书记都同意了,你只管看看内容是否属实。

    几天之后,女记者的那篇新闻特写《丹枫针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什么没有一人下岗?》就在省报第一版突出的位置上登出来了。立刻在丹枫针织厂引起轰动:咱们厂上报啦!对于从来没有看到本厂的事迹上省报的丹枫针织厂职工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大家争相传阅,本走相告。厂里一共订了三份省报,不大工夫,就被工人们抢着看得拿不成个儿了。

    从丹枫针织厂股份制改造的消息见报的第二天起,前来参观学习和联系业务的人络绎不绝。于梦雷把这些事一律推给奚大江和有关业务部门。他说他要集中精力抓生产,所有来访者一律不见。

    奚大江倒也乐于帮他分担些事务性工作,不然他这个党委书记和董事会主席也就太清闲了。过去他长期做工会工作,每天杂事很多,他已经习惯于东跑西颠。现在突然不用他东跑西颠了,日子过得竟有些不大舒坦。党委书记和董事会主席,一说起来这是个抓大事的,可是在股份制企业里面什么是大事呢?股份制企业里的党委书记,实际上已经处于“(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