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上篇(二) 《蓝色的飞旋》(2)
这种考虑不是没有根据的。据说美国海军在实现直升机上舰过程中,共摔掉了近百架飞机。郭文才和王恽还亲眼看见,一名具有八千小时飞行经历的法国飞行员在中国飞着船表演时,把一只飞机轮子撞到甲板边界灯上,轮胎爆了,边界灯也坏了。飞行员顿时冒出一头大汗。事后他对郭文才和王恽说:“你们的甲板太小了,你们自己是不能干的。”
此刻,长江口笼罩在一片紧张、严肃,甚至有些悲壮的气氛之中。
直升机微微昂着头,徐徐下滑。飞行平台越来越近,船上的高层障碍物迎面扑来。郭文才集中精力操纵飞机,王恽认真观察甲板指挥员的指挥。直升机的稳定的状态在平台前以一点五米的正确高度和每小时十公里的速度进入平台。历史性的一降眼看在即。平台上的人比飞机上的人心情还紧张。
“虽然飞机下滑速度很慢,”一个平台工作人员事后回忆说,“我们感到飞机像一片沉重的云铺天盖地落下来。我还担心那大刀片一样的旋翼会削掉船上的什么东西。”
在王恽和王世荣的紧密配合下,郭文才准确地将飞机操纵在平台的小圆圈上空。当飞机高度降到零点二五米时,郭文才果断地把变矩放到底,断开自动驾驶仪――飞机稳稳地停在了飞行平台中央!
海军航空兵历史上的第一次着船圆满地成功了!甲板上顿时沸腾起来。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郭文才感到眼角有些辣,用手一摸,原来自己满头大汗。这时他才发现,衬衣已经湿透了。
郭文才和王恽下飞机,望着滚滚东去的扬子江,心中生出感慨万分……
他们已经得到消息,我国不久将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他们团的飞机将随我国的远洋舰队开赴南太平洋,参加这项光荣而艰巨的试验任务。此刻,他们的心正随着奔流不息的江水流进东海,流向大洋……
继郭文才、王恽之后,又有六名同志参加了着船训练。他们是:杨守礼、霍效才、吕蕴兴、陈金龙、于志刚、王书宪。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他们是我国第一批舰载机驾驶员。
四
五个月以后。
参加我国远程运载火箭试验的海上特混编队,从舟山群岛的东亭山海域启航,排成一条雄伟的长阵,浩浩荡荡,向东,向着太平洋,奔驶而去。
海军航空兵的四架舰载直升机静静地栖息在舰船上的机库里。
这是海军成立以来第一支携带舰载飞机的海上编队。水兵向往大洋,我们的飞行员也向往大洋,作为海军航空兵,应该到大洋上空去展翅翱翔。
然而,征服大洋天空的路并不平坦。
飞行员吃尽了太平洋的苦头。
他们晕船了。
郭文才晕得最厉害。这个空中骄子没有得到大洋的宠爱。他吐得吃不下饭,头疼欲裂。短短十几天,体重竟掉了二十二斤。
他叫来航医:“听说针灸能治头疼?
航医点点头。
“那好,你给我扎。”
于是他的头上便长出了细细的触角。
他是最怕扎针的,现在他却顾不得那么多了。他需要一副清醒的头脑来考虑在太平洋上的飞行问题。
太平洋上风大浪高,上万吨的舰船在这里犹如一叶扁舟。舰船的颠簸、摇摆程度大大超过了条令规定的直升机起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飞机无法升空。而飞机不能升空,就将危及整个试验任务的完成。四架舰载直升机在这次试验中分别担任航测、遥测、标校和打捞数据舱的任务。其中,打捞一项最为关键。
这个数据舱记载着火箭运行中的各种数据,在火箭溅落前与箭体分离落海。飞机必须及时赶到现场把它捞上来,如果捞不到,运载火箭的工作情况就失去了科学依据,二三十条舰船的万里之行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