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上篇(二) 《蓝色的飞旋》(3)
郭文才心急如焚。他希望借助航医的银针帮他解除头疼的烦恼。头上每扎一针,他脸部的肌肉就痛苦地抽动一下,额上渗出一层亮晶晶的汗珠。
一架外国的直升机从编队上空飞过,隆隆的引擎声引起了正在甲板上观察海浪的技术中心主任白东风和飞行员们的注意,也引起了郭文才的注意。他艰难地走出舱室,仰起了阴沉沉的脸。
那架外国直升机在我编队上空盘旋了一阵之后,向航行在远处的母舰飞去,郭文才和白东风等人一直密切注视着它。
飞行员们从望远镜里看到,那条外国军舰也在涌浪中起浮漂摇,直升机飞临甲板上空悬停,像在等待什么,然后刷地落了下去。
郭文才眼睛一亮,立刻陷入沉思。他要从那架直升机着船动作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位法国飞行员曾说:“摩西郭太精明,他能从你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他需要的东西。”
在一次接受法国飞机时,郭文才要求法国飞行员飞静升限,法国人说大纲上没有,不想飞。郭文才问:“性能上有没有?”
“有。”好胜要强的法国人自然不会说没有。
“有就要试。”郭文才寸步不让。
法方无奈,只好派两名飞行员飞静升限。郭文才就跟在后面认真地看。静升限,就是在直升机没有前后左右运动的情况下原地升空两千米。他要他们飞这个项目,一是要检查一下飞机的性能,二是要看看他们怎么升,学点技术。法国人飞完了,才意识到他的真正用意,便发了上面那段感叹。
牛顿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开水顶起的壶盖上悟出了蒸汽机的原理,郭文才此刻则意识到,解决难题的途径还是在海浪之间。
于是他和飞行员们全部趴在船栏上观察海浪,就像他们那时练套圈一样如痴如迷,忘了晕船,忘了疲劳……
白东风发现,每三至四个海浪之后,必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平稳期,时间短的有三十秒左右,长的可达一分多钟。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郭文才和飞行员反复研究,认为这么长的时间飞机完全可以起降。
飞行员们欣喜若狂。郭文才也宽慰地笑了,苍白的脸上焕发出兴奋的红光。
一阵充满生气的引擎声响起来,郭文才第一个驾机跃上了太平洋的天空。像是从那浩荡的编队中赫然飞出的一个银白色的精灵。
郭文才紧握驾驶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太平洋,我现在终于可以在你的上空观赏你的秀颜了!
从舰上看,逶迤数海里的特混编队一眼望不到头,而到了天上,所有舰船尽收眼底。洁白耀眼的航迹犹如一条粗大的银链,把几十块巨大的蓝宝石串在一起,潇洒地挂在大洋的胸前。
郭文才飞到旗舰上空,做了一个漂亮的冲场动作。旗舰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水兵忘情地把水兵帽抛到了空中
舰桥上,一位鬓发斑白的将军庄严地举手向飞机敬礼。他曾担任过海军航空兵司令员,飞上大洋是他多年的心愿。今天,他终于在大洋上空看到了海军航空兵的英姿,他的眼里闪出了激动的泪光。
在我特混编队的周围有几艘外国舰船活动。郭文才飞向一艘外国军舰。近了,他一推操纵杆,忽地从它头顶上低空掠过。他要向世界宣布,中国海军航空兵只能在近海飞行的历史结束了。
五
编队到达试验末区,飞行员们在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五月十八日,北京时间十点整,运载火箭在祖国西北部腾空而起。一瞬间,远在万里之外的试验末区就收到了发射的信息。行驶在南太平洋的每艘船上的测量仪器都转入了“一等准备”,朝着火箭即将飞来的方向严密地观察着,监视着,搜索着。
杨守礼驾驶的174号飞机、陈金龙驾驶的176号飞机,王恽驾驶的179号飞机、郭文才驾驶的172号飞机按照规定的次序先后飞上天空。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