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下篇 《蓝色的飞旋》

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下篇  《蓝色的飞旋》

蓝色的飞旋

献给为海军舰载机部队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们

下 篇

 

 

从南极吹来的阵阵寒风,裹着漫天大雪,在美洲大陆上肆虐地狂舞。地处阿根廷最南端的小城乌斯怀亚,被冻僵在皑皑的冰雪之下。

这场风雪一住,中国国家海洋局考察小组来到了这里。小组成员中有一名海军舰载机飞行员,叫吴火根。几个月之后中国将派出一支考察船队,开赴南极,建立永久性考察站。建站需要直升机,考察小组的任务之一是与阿方商谈租赁直升机的有关事宜。吴火根被特邀前来作谈判顾问。

阿方对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非常热情,力尽地主之谊。但是在生意问题上毫不含糊。一架“美洲豹”两个月的固定租金竟达二十一万美元,比“美洲豹”稍少一点的是十九万,再少一些的是十五万。每飞一小时还要另加三百美元,不足一小时按整时计算。

这一连串的数字像飞机上的压舱铁,沉甸甸地坠在吴火根的心头。作为一名舰载机飞行员,眼看着巨额外汇就要流入外国人的口袋,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涌动:他们的飞机能飞,我们为什么不能飞?渐渐地,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回国以后,他急不可待地敲开团政委李正路的家门。

“在没去阿根廷考察之前,”吴火根对李正路说,“对于我们的直升机能不能到南极飞行心里没有数。只听说南极气候特别冷,天气变幻无常,被外国人称为‘白色死亡线’。到了阿根廷一看,他们的‘美洲豹’和我们的飞机也差不多。他们连小‘海豚’都能飞南极,我看我们也能。

吴火根郑重地向政委建议,立即给上级写报告,请命南征。中国的海军航空兵,也要到南极的上空去飞翔!

李正路静静地听着,不时赞许地点头。他做过十几年的干部工作,很熟悉吴火根。很多年前,团里曾发生过一次飞机坠落的恶性事故,机长和吴火根死里逃生。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是机长操纵失当。但是,年轻的吴火根认真从中总结经验,从此形成了办事沉稳细心的作风。现在,他却怀着火一般的热情,主动提出要去参加南极探险的大胆建议。李正路被深深地感动了。

“老吴,就照你的设想办。”向来处事果断的团政委又一次做出了果断的决定,“明天我们就开常委会讨论。你马上起草一份报告。”

常委会很快形成决议。由吴火根起草的“军令状”一式三份,盖着团党委鲜红的大印,迅速上报舰航、海航和海军。

团党委的报告上级很快批下来了。海军决定:派一架最好的直升机随海军J121 船出航,参加我国的首次南极探险。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由副团长吴火根,副政委李国定带队的179号直升机组随国家南极考察编队告别上海港、横渡太平洋,跨过赤道和西风带,穿越德雷克海峡,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到达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

考察船队驶进南极海面,机组人员和水兵们纷纷涌上甲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极目远眺。只见天空灰蒙,水平如镜,一座座漂浮的冰山闪耀着蓝莹莹的光彩从船队旁边掠过。水天线上呈现出一片冰雪覆盖的山峰,那就是南极洲的陆地。

“啊,我们终于到了南极啦!”人们高兴地叫起来。

船队驶进民防湾,乔治岛近在眼前。

水兵们开始看海。

飞行员开始看天。

机组急不可待地要飞上天去。吴火根心里更急。南极之行是他请缨,飞机上不了天,他的压力比谁都大。

然而,这里的天气并不那么尽随人意。刚刚还是风和日丽,转瞬便是狂风暴雨。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经常发生坠机事件,仅美国一家,在二十五年里就坠毁了五十多架飞机。所以有人把南极看作是“白色的死亡线”。

我们的直升机还从没有在这样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飞行过。吴火根和飞行员们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吴火根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尽快飞上南极天空,并且做到飞行安全,必须尽快熟悉这里的环境,精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于是他和空地勤人员一起,一边查资料,一边实地观察记录,从中寻找天气变化的规律,然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飞行方案和应变措施。(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