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成为“贝克——包利考夫 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六) 《我在美国当律师》

事务所的华人雇员
张晓武自述——
中国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不是“挑”,是“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个谚语形象地勾画出中国人的劣根性。不知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概括出来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发现者太伟大了,它概括了一个有历史渊源的事实。
根据这个谚语演绎成故事拍摄出来的美术片《三个和尚》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我想外国人不厌其烦地屡屡为其颁奖,除了该片人物造型颇有特色,更重要的还在于主题的深刻。
聪明的中国人总是很深刻的,连解剖自己,也如此犀利准确。
有人说,这个谚语是嘲笑中国人的依赖性和惰性。这种说法可能是从这谚语产生的背景上寻出的依据,我不敢妄自否定。但我理解这谚语中更深层次,还有这样的意思;每个和尚都在算计别的和尚,唯恐自己吃亏,宁肯自己不做事,也不希望大家共同把事做好。
遗憾的是,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和尚的毛病当影子一样带到哪里。但据说,中国移居巴黎的温州人却无此劣根,互不算计,非常抱团儿的。我在美国没有接触过温州人,至今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在美国怎样抱团儿。在美国,每个中国人作为单独的个人,几乎大多数个个都是优秀的,而作为群体则要逊色得多。有人说,一个中国人能斗过两个日本人;两个中国人就斗不过两个日本人;三个中国人还斗不过一个日本人。这种描绘比三个和尚的谚语来得更深刻。
鉴于此,我对我手下的华人雇员要求极其严格。我对他们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希望大家团结,要互相帮忙,互相照应,互相抬举,不允许互相拆台挖墙角,如果我发现互相拆台,就马上把主要的闹事者开除,或者把两人一起开除。我们身在异国他乡,只有抱团儿,才有力量,才有尊严,才会获得别人的尊敬。”
我手下的四个主要华人雇员,干得都不错,有三个是北大毕业生,一个是天津一所大学的毕业生。
我的得力助手郭小鹏,是法律助理,毕业于北大西语系,1985年赴美留学,现在是美国历史学博士。他跟我工作的时间最长,已有三年之久。他非常聪明,学习勤奋,工作认真,英语水平好,还会西班牙语,是我最得力的助手。只因他没有法学院毕业文凭,目前还不能独当一面。我准备送他去法学院深造,将来让他当律师。我相信他会是一个很好的律师。
说起来我们两人也有缘。他比我出国早一年,我到美国之前,社科院的一个同学曾对我说:“我有个哥们儿在迈阿密大学读书,拿全奖学金,学历史,你去了以后,有事可以找他。”我到美国以后,学业很忙,从没找过他。后来我开了事务所登广告招聘雇员,他来应聘,一聊起来,我想起我同学说过的那个人,就问他认不认识我的那个同学,他说,认识啊,我们很熟!
我笑道:“我临出国时,他跟我说,让我找你,请你关照我!”
他也笑道:“现在你是老板了,请你多关照我了!”
在美国,不讲论资排辈,不讲先来后到,谁能干谁当老板,谁有机遇谁就当老板。
在此之前,郭小鹏在一个旅馆里作前台经理,工资不太高,也没太大的发展前途。到我的事务所以后,他干得很好,我很看重他,给他办了绿卡,并将他的工资增加到法律助理的最高水平,和新律师的工资一样多,这在佛州已属于高薪层。下一步,我准备让他带薪入诺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我是诺瓦法学院那些同学中状况最好的,学院院长们对我都非常熟悉,我们事务所的包利考夫先生又是法学院的兼职教授,法学院的一个专业杂志叫《贝克一包利考夫法学杂志》是我们事务所出资赞助的。我想,如果我和包利考夫联名为郭小鹏写一封推荐信,学院会重视的,也许会为他争取到一笔奖学金。如果争取不到奖学金,我将为他解决学费问题。我了解并珍惜他的才华,我相信他是属于那种凭才能而前途无量的人,他只须考一个法学博士学位回来,我将对他委以重任。他跟我工作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我的工作作风,我们之间的合作,有一种难得的默契。
我的另一个部下叫徐汉平,法律秘书,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他是跟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一位女秘书结婚后来到美国。他到我手下工作的时间比较短,还不到一年。在这之前,他曾是我为我太太聘请的中文老师。他本来共教四名学生,但坚持学下来的,只有我的太太。我的太太认为她这位老师品德很好,多次向我推荐。徐汉平确是聪明能干,为人诚实,他的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好,但他还需要有更充沛的精力。他现在一边工作一边还在上一门会计师的课。这门课,他没有到我这里来工作之前就上了,所以舍不得扔下。他每天下午比较早离开事务所,晚上和周末都要准备功课,所以他目前很难有时间来提高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对他说,希望你充分利用在事务所的这个工作的机会,尽快提高自己,如果具备了像郭小鹏一样的能力,将来会比学会计师更有发展,更有前途。他考虑了我的建议。但仍难舍会计师的课程,这课程牵扯了他的很多精力.不过我对他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完成了在事务所的本职工作,我尊重他对自己的设计。(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