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陈志钧

一、前言
研制核潜艇,是一个庞大的军事系统工程,包含了许多尖端的新技术和必须解决的重大技术难关,需倾全国之力去组织实施。我国研制核潜艇,历经十余年,有两千多家科研院所、学校、工厂参加,涉及当时的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协调管理涉及当时的国务院21个部委。协作规模之大,不仅在海军发展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全军也是少见的。
为了保障这一重大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下令成建制的部队开赴基地、工厂、海区,实施军事支援。实践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在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国务院统一指挥领导下,中国核潜艇才能安然诞生,“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近一两个月,我有机会走访了健在的几位元老级“09老人”,请他们述说1950年代参加核潜艇研制起步工作的那段历史。
在本文中,我选择了罗舜初老将军的《谋求海军新技术》一文中有关章节,以作史实指南和支撑。
我在这一段时间里不断收到知情者提供的史料,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同时感谢吴小珊同志协助做文章的编辑和整理工作。由于本文还只是对往事的初步整理,如对文中所及有疑,诚望指出,我会认真订正。
我相信,去伪存真的事实,才是当下站得住脚、以后经得起追问,一代开拓者的功绩必将永远铭记于国家史册之中。
 
二、罗舜初将军最早提出研制核潜艇的建议
1956年4月,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国家领导人的共同主持下,组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该委员会邀请国内的600多位科学家和18位苏联专家,参与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该草案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周总理当时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子、电子、超音速等,其发展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他希望“确定一批我国科学技术急需发展的科学领域与重点完成的建设项目。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首先就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建立海(潜艇)、陆(导弹)、空(巡航)战备体系……”
军队也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相应地提出《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该意见中有关海军的部分,是由海军副司令罗舜初主持起草的,其中提到“热核子应用方面,应与原子能和平利用相结合,开展小型核弹头、核潜艇和军用动力反应堆等综合性的研究。按照我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估计要到1960年以后才有可能把核潜艇的研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个意见得到中央的批准。(见罗舜初:《谋求海军新技术》,罗小明整理)
 
三、罗舜初将军谋求海军发展核潜艇
中国核潜艇事业发展到今日规模,首先要想到罗舜初将军的贡献。重要节点摘录如下:
1. “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谈判。临行前,雷英夫同志征求我的意见,问海军有没有值得提出的问题。据我侧面了解,苏联当时正在准备制造原子潜艇。我建议谈原子工业项目时,把潜艇核动力反应堆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为我们将来上核潜艇项目做些技术准备。”
2 . “1958年上半年我国的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立刻带着参谋金宁去参观这个反应堆。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感到十分兴奋,觉得原子能动力利用于国防方面已经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3. “(1958年)6月18日,聂总召集刘杰、张连奎、万毅、安东和我几人开会,讨论研究核潜艇的问题。此后不久,海军苏振华政委和我邀请张劲夫、钱学森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到海军来,共同商讨研制核潜艇的问题。……大家的干劲都很高,对于搞核潜艇都很热情,各部门都愿意全力投入。6月27日,聂总将大家的意见汇总,正式向中央递交了报告,建议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报告还建议以我、刘杰、张连奎、王铮四个人组成一个组,并指定我为组长,张连奎同志为副组长,筹划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很快就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准。”
4. “(1958年)7月初,我们四个人的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建造核潜艇的具体分工和计划。大家一致认为,潜艇的艇体设计、机电、无线电、火箭武器等方面困难是有的,但我们有信心克服,基本上可以做到自力更生。最困难的是原子动力装置,除了自己积极研究外,还需要争取必要的外援。如,请苏联专家对我们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帮助审查做必要的修改……虽然是自力更生为主,但某些关键性问题还离不开苏联的帮助。”
5. “(1958年)7月中旬,我和一机部九局局长邓存伦同志一同约见苏联专家伊夫契金和舍甫琴科,向两位专家吹了吹风,说明我们准备造核潜艇的想法,希望他们就一机部所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担任哪些任务提出建议,他们表示力所不能及……”
其实,海军党委在苏振华主持日常工作时就开始研制核潜艇的工作。海军党委决定罗舜初抓这方面工作。罗舜初选择了薛宗华具体指挥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四、开始为中国核潜艇构思
1958年春,罗舜初副司令让舰船修造部副部长薛宗华筹建“海军舰船修造部造船技术研究室”(后因项目代号09而简称09研究室,下同)。同时,要求薛宗华刻不容缓地立即开展中国核潜艇的技术研究工作。用最短地时间、较为实际地勾画出中国核潜艇的轮廓来,甚至给出必要说明的参数,以备上报。
薛宗华最先想到江南造船厂具体负责6603潜艇全艇监造、验收的军代表陈春树,和已下到沪东造船厂当军代表有一年的郭作东。
1958年5月底之前,陈春树首先回到修造部潜艇处,再向薛宗华报到。
1957年至1958年,陈春树与郭作东两人组织攻克6603储电池组充电时发热、温度超标的技术问题。由于这项工作需要收尾,故郭作东晚于陈春树、于1958年6月底之前才返回修造部,向薛宗华报到。
这一年夏天,在苏联海军学校学习的李建球回来后,即被薛宗华暂留在新成立的09研究室。
他们三个人在一起,专业上是船、机、电都有了,形成了一个技术骨干框架,也因而搭建起09研究室的人才基础。
回过头来说,陈春树报到之后,由于首长交待核潜艇研制工作任务紧迫,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工作。陈春树从事常规潜艇制造、验收、试航工作多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建造、试验经验。他在当时已具备较强的英语、俄语阅读能力,看过一些有关核动力方面的资料。这些,增强了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的信心,并找到了切入点。
    薛宗华马上带上陈春树一人,到当时的一机部见王新民局长。王局长对开展核潜艇研制表现出极大热情。当场确定陈春树为海军与一机部之间的联系人。
当王局长安排好下厂计划后,陈春树请海军所属动力研究单位的所长一起,走访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水泵厂等有关单位,与那里的技术负责人讨论、研究船用汽轮机及减速齿轮箱、电机、水泵的马力、长宽高尺寸、总重、运行参数、维修要求、工作寿命等,尤其对饱和蒸汽下运行汽轮机的可靠性、工况变动范围,了解得更为仔细,并希望工厂能按海军战技要求,先开展设备概念设计。
紧接着,薛宗华亲自带陈春树见二机部的白文治局长,指定陈春树为联系人。白局长当即找来机关的核专家韩铎、董茵,介绍给陈春树。
薛宗华带陈春树到401所去见李毅所长。401所即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受二机部、科学院双重领导,是由苏联援建、较为综合的原子能研究机构。里面人才济济,有国内外知名的核物理学家、著名的化工专业工程师。(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