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朋友向我推荐哈尔滨金融学院副教授郭景泉撰写的《启蒙老师》上下两篇,近万字,文章虽然有些长,却非常值得一读。看了也许会让您感动。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善行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弥足珍贵。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可能很多人都有,但他在父亲风烛残年、老年痴呆、身体多病的情况下,能够细致入微地伺候老人,恐怕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读罢此文,人的精神会得到一次洗礼。昨天发表了上篇,今天发表的是下篇。
启蒙老师(下)
郭景泉(哈尔滨金融学院副教授)
一晃十一年又过去了,父亲属龙,1940年生人,今年八十周岁了。父母一直跟弟弟一起在老家过着他们熟悉的乡村生活,母亲已于五年前故去。最近因弟弟受伤我才能有机会把老父接到我家奉养。这对我那个“傻”弟弟而言可能比自己受伤还要痛。因为我长期睡眠不好,依赖安眠药维持,父母生病住院弟弟妹妹从未让我值过夜班,前年冬天我岳母在哈住院他还来哈替我们两口子护理我岳母,足见我们兄弟情深。我弟弟虽然没有文化,做事鲁莽冲动,却是个表面强横、内心柔软、快意恩仇、善良诚孝之人,在我心目中可恨又可爱。自己伤成那样了(多处骨折),还跟我说等他身体基本康复出院后,还要把老爹接回去由他侍奉。听着让人泪奔……
今天的老父已是风中殘烛、瓦上青霜,脑萎缩很重,基本不能自理。作为长子能朝夕陪伴,堂前尽孝,感觉很充实、很幸福、很有意义。古代有为官者要为父母守孝三年的守孝制度,简称“守制”。但帝王因为国家需要,可以豁免大臣的守孝义务。如有官员违背“守孝制度”,被知情者举报,会受到严苛的惩罚,降职免官是必须的惩罚!至少会遭到御史的弹劾,导致人设崩塌。今天看来显得很迂腐。但古人却心甘情愿去履行人子义务。著名的三苏之一大苏――苏东坡也为其父母之丧“守制”。尽管他当时正处在仕途的上升期。更为严苛的是,守制期间如果有违制行为,一旦被“风闻奏事”的御史们听闻,你可要吃不了兜着走,自担责任啦!晚清重臣曾国藩尽管由于国家需要被皇帝赦免了守制之責,但却因为纳妾而遭到时人的诟病!总之,古人以孝为百善之首!古人眼里“孝比天大!”
我每天给他放我唱的京剧录音或名家唱段,京剧《上天台》有一大段二黄唱段,其中一句唱词是:“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孝三日改三时,孝三时改三刻,孝三刻改三分。三年三月三日三时三刻三分,永不带孝,保定了乾坤!”我深以为然。
尽管我父亲老年痴呆非常严重,智商可能都不如三岁孩子。连自己老伴的名字都不记得,但熟悉的古人还有记忆,我就给他说书讲古,比如听《将相和》时,我就连带着讲了“和氏璧”“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故事,令我振奋的是当我播放我唱的《借东风》之前,我问他《借东风》讲的是什么历史人物时,他很快就说出了“诸葛亮,三国名戏”。我给他介绍《沙桥饯别》时提到唐太宗时,我问他唐太宗叫什么名字时,他想了一下,说出了是“李世民”。我有信心让老人家恢复到可以基本自理的程度。尽管连续的思维已经不具备,但唤醒记忆恢复一定的智力是完全可能的。感觉他虽然一知半解但很愿意听。跟他聊我的姑姑舅舅,尽管我姑姑舅舅姨姨的名字他都叫不出来了,但经过启发感觉慢慢修复了一点记忆。比如当我问道:我大舅叫什么名字时,他憋了半天,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只得告诉他叫“逄景海”,可我问道我二舅叫什么名字时,他一下子就说出:逄景河!我妈的名字(逄景珍,我的五言绝句《咏雪里蕻》就是暗写我妈:“星光入月晕,霜风染菊香。最喜北地珍,雪里藏春色”)也想起来了。
老年人出现很多脑萎缩的最重要的根源是没爱好,少沟通,不习惯用脑。所以多跟老人聊家长里短、陈年往事、邻里掌故会延缓脑衰老、通过这些陈年旧事,慢慢唤醒他的记忆。尤其对那些刻骨铭心的影响他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人格特质的“斗争”年代经历的人和事,还有明显的记忆。当我提到“贾得真”和“潘国斌”这两个热衷斗争的“左派活跃分子”时,他有明显的反应。
由于我们家成分高(富农)、土改时残酷的斗争,我奶奶被野蛮的外村调来的土改工作队(一般是由流氓无产者组成,连毛主席党中央都认识到东北有些地方的土改搞得过了头,今天看来,富农不就是勤劳致富的农民吗?我爷爷和家里的长工吃一样的饭,一样种田放羊,又不是盘剥乡里、抢男霸女的土豪劣绅)的人吊打非刑,灭绝人性地用砖头把我奶奶的后背扒层皮,就是为了逼问是否把金银财宝藏起来了。其实根本没有,只是有一些衣服布料藏在奶奶的娘家,我奶奶死活没招,据说我爷爷没等用大刑就和盘托出,我爷只活了四十八岁就精神阴郁、胃病大出血吐血而亡。
土改时我家族里有个奶奶的妯娌也就是我的二奶奶被逼的跳井自杀了。残酷的阶级斗争在土改中搞得过左,令人扼腕!为了几个未成年的子女能活下去,我奶奶这个缠过足的小脚女人数九寒天穿着草鞋要过饭,我想爸爸这童年时代的恐怖、痛苦记忆一定深入骨髓、阴影极深。等到中学毕业成年后的“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我爸都挨过斗,好在我爸爸识文断字,老实厚道又多才多艺,会打网球、乒乓球,会唱评戏,东北大鼓,二人转,编筐挝篓,样样皆能。人品厚重,十里八村有口皆碑。“四清工作组”的负责人经过考察,还让我爸给他们干些文书性质抄抄写写的活儿。加上我妈出身贫农,根红苗正,才使我爸得以保全。“文革”初期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但“文革”后期学习小靳庄,全民搞文艺时,他的特长倒是被派上用场了。
“文革”十年我父亲长期被生产队派到离家十里的村水田地看水(管理水田),不经允许晚上不得回家,如同发配,孤独寂寞何以排遣?常言道:“男愁唱,女愁浪。”只得靠唱民间小调、京剧消解孤寂。尽管以我今天的水平评判,只能算是有腔有调,但实在是不通板眼,自娱自乐罢了。从童年到成年这些经历一定会形成深层心理积淀,在他心灵深处形成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伤痕,种下了胆小怕事、恐惧懦弱的性格基因。我记忆中他年轻时偶尔就有怅然若失、独自发呆的神情状态。
几天来通过采用启发式沟通,初见效果,他竟然能够记起与他同龄或年长的村里人,比如张希清(我家老邻居,屯亲,我叫二爷)、贾得真(屯亲、运动狂人,早已过世)、潘国斌(我的亲大姑父、我奶奶大女儿的丈夫,原籍河北省安新县漾堤口公社大张庄大队,今雄安新区核心地段,即白洋淀边上。我大姑父跟我爸爸年纪相仿,来过我家,尽管有些历史遗憾在我心目中他有人格缺陷,但我们两口子还是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我眼中的大姑父很有一股别样的气质。一直保持联系,头几年也过世了)、贺永强、张忠义(前面提到的张二爷希清的独子)等等。老人家有了笑脸。我相信通过加强营养、强化锻炼、反复训练,形成有序的条件反射,老人家完全可能恢复到基本自理的状态,陪他练走路,反复训练下蹲、起来的运动,增强腿部力量。虽然一开始蹲下根本起不来,但通过加强营养,坚持锻炼是可以做到的。
训练他自己小便能找到卫生间,知道尿到坐便池子里,而不是不受控制地随地便溺。由于不熟悉环境,从卫生间出来找不到自己屋。反复提醒他晚上躺下时尽量能躺在尿不湿上。晚上系纸尿裤也不是好办法,经常自己撕扯下来。这还会进一步恶化尿失禁。反复叮嘱他不要把肛罩撕扯下来。我说那是你的“保护伞”,可能长期适应,无意识撕扯下来的次数很少、很少。
目前我把伺候老父当成近期唯一大事儿。尽最大可能地怀着一颗喜乐的心享受这多少带点苦涩的天伦之乐。
毋须讳言,有时候看到一片狼藉难免生出厌烦,但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我妻子小丽白天上班,后半夜三两点听到老人下地声,恐怕摔跤,赶忙起来料理。我长期靠安眠药维持睡眠,她夜间尽量不让我被动中断睡眠。为了减轻她的负担(白天上班,很少休息),我几乎把全部家务都承担下来,奇怪的是竟然不觉得累,也不觉得心烦。睡眠还有所改善。可能是思绪集中,不胡思乱想其他的事儿了,少虑则神安吧!
我自己也快步入老年,别人眼里失败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工作上早已无所追求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那点本职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五年前写过一首七言绝句《五十抒怀》:“琐尾流离度半生,宏图大志一梦中。偶寄闲情与风月,翰墨皮黄伴秋声。”
从前那些吟风弄月、多少有点酸文假醋的文字生涯真有点“无病呻吟之嫌”。写一首诗不如为老父亲收拾一泡屎来得有意义。不过我的业余爱好京剧、书法,正好可以愉悦老人身心。4月11日傍晚约5点钟,我在方厅听到老人屋里有响动,我看他把书桌上的一本字帖拿出来很认真地翻看,我问他写的如何?他说:真好!天哪!真是太奇妙了!像童年时代听他说书讲古一样,反过来给他尽量讲些他当年熟悉的《东周列国》、《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故事……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反哺吧!
听这些老人家很开心,尽管他连自己老伴、姑娘、孙女、孙子的名字都不记得,却知道姜子牙、秦琼、诸葛亮、穆桂英等历史或演义人物,我很吃惊,这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逐渐我开始从历史回到现实,询问他屯子里的一些与他般长般大的老人和我所知道的一些掌故,有的他也有点恍惚的记忆,唠起这些他经常显得若有所思,有时显得很开心,我觉得老父达到基本自理完全可能。看到老人一点点的进步,我都给他点赞。有一次我亲他额头一下,他还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埋汰,意思让我不要亲他……
今晚八点多钟,他睡得很沉,尿床了,虽然铺了两片尿不湿,还是尿在床单上了,自己显得很懊恼,说自己这样活着都不如死了。我和颜安慰他,和妻子一起换了床单、褥子、裤子后,就安排老人家躺下了。他的这些心理活动说明父亲的病可医、只要坚持不懈地训练,智力可以有限恢复,至少可能维持现有状态不至于进一步恶化。随着环境的适应,能自己小便后找到回自己的屋,上自己的床,或者可以用夜壶。
用夜壶也许是最安全的,目前看来依靠他还办不到。不管咋说尽管随地便溺,毕竟能尿出尿来,总比与我老父亲几乎同龄的岳父常年靠插管导尿好多了。慢慢尝试吧。老年痴呆与孤独直接相关,老年人要用脑,要有爱好,要有人与他沟通。老有所好,老有所为,老有所依才可能老有所乐!这跟金钱多寡关系不大。当然有钱人可以雇全天候的保姆,解放自己。但我觉得自己伺候老人不仅仅是吃喝拉撒,还要让他感到快乐,期盼看到明日阳光的生命之火在心里持续燃烧,而不是丧失生存的动力和活下去的那口气。
论语中“色难”一词,说的是“对父母始终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是天下第一难的事”。以前看到的时候,只是觉得有道理,当你真正面对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才会真正体会其难。我爸小便失禁、经常尿裤兜子,因直肠癌改道,不受控制睡梦中撕扯肛罩,经常弄得被褥一片狼藉,还有老年痴呆,由于有脑瘤压迫神经(几年前在哈医大二院确诊,年龄大,大夫不建议手术),十天半个月就抽风。
今天吃完饭,早餐吃一二大碗浓小米粥兑的小麦胚芽,一个鸡蛋几块大马哈鱼,一碟炒西兰花,我在收拾厨房,不一会儿就抽了,四马穿蹄,浑身僵硬,狂喷口水,还不是白沫,类似癫痫,持续大概有一刻钟,其后神志恍惚,把床上的东西翻的稀烂。我弟弟嘱咐过一旦他抽了,不要阻断他的行为,过了几分钟渐渐平复,已然是呼叫无应答。好在是躺在床上抽的,没有造成别的伤害。如果抽的时候磕到桌角,硬物上很麻烦。等他甚至清醒后,我们做了善后处理。
我爸一生待人以诚,爷爷奶奶就我爸一个儿子,另外有五个姑娘。我印象中父亲对自己守寡三十年的老母从未大呼小叫,总是柔声细语,尽其所能悉心赡养,我妈虽然性格泼辣,但刀子嘴豆腐心,对我奶很好,我奶奶不能吃肥肉,哪怕是一丁点肥肉就会呕吐。每年杀猪都把里脊单独用来给我奶包饺子,听说附近有杀牛杀马的一定买点给我奶包点饺子解解馋。奶奶活到八十多岁,临终时盘腿坐在炕上蔫巴蔫巴头一歪就仙逝了,老人家这种死法真是修来的。现在看来我父母对我们行的就是“不言之教”。
“百善孝为先”不是用来说的,而是要切切实实践行的。没有我妈砸锅卖铁也要供我念书的决心,以及我父亲的激励,我是断然不会考大学的,根本不是考上考不上的问题,而是根本挺不到高中阶段就弃学了。虽然今天我没有大富大贵,光耀门庭,但却在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上达到了自己满意的高度。自己觉得人生也算一种别样的成功!为父母赢得了尊重,他们始终以我为傲。
到人老时,这才是对人性的最大考验。我弟弟能坚持侍奉多病的父亲六七年,对因脑血栓复发瘫痪在床的妈妈尽心伺候、养老送终,从无怨言,还跟我说,他伺候妈没伺候够。虽然这两年因为老父的状况太折磨人,偶尔向我发发牢骚,但从未提出把爸爸送老年公寓或让我接走。
前年冬天我弟妹来哈看病,哈医大医院初步诊断怀疑可能是淋巴癌,我弟找个家跟前的养老院,本想暂时寄养一段,肿瘤医院病理检查结果排除胰腺癌之后,又把老爸接回去了,另外那家老年公寓看我爸抽风怕担责任,也拒绝收留。我说接哈尔滨来他也死活不同意,可能主要担心我的身体,怕我吃不消。现在想来自己感到惭愧。尽管父母住院费用,包括弟弟妹妹们护理期间的伙食费我都负责,但当哥哥的还是觉得亏欠弟弟太多,虽然他生活上遇到困难只要张口,我有求必应,但对于一个没上过几天学的农民来说,能如此,还有啥挑的!彼此间就是一份兄弟情,我爸说过“易得者田地,难得者兄弟”,善哉斯言!修身无止境绝非空言,关键是切实践行!只有亲身经历,你才能真正理解了“色难”的真意。感谢上天给了我真正的尽人子义务的机会,时刻暗示自己怀着一颗喜乐的心,给老父擦身、洗脚、按摩、换粪袋擦大便、洗尿湿的衣服被褥。尽可能陪他说说话,每天定时搀着他在屋里走一走。
老父亲已经骨瘦如柴,严重的肌肉萎缩,走路都需搀扶,以前摔过,有恐惧心理。老人家无疑已是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没多大活头了。我自知回天乏力,惟愿能让他老人家来日无多的余生有幸福感地安详度过,做长子的心里才觉坦然。这也许就是作人子的对父母亲养育之恩的最切实的回报,自己的人生也感觉圆满,不留遗憾。
疫情期间尚可,待等学校开学之后,如果我对老人的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估计可能性不大,最佳方案就是找我家附近一家同意收留、方便探视的老年公寓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尽管妹妹答应插秧完事把老爸接走,我也坚决不会同意,她也五十多岁了,还要照顾一个学龄前的孙女儿,且不说妹夫是否能够接受,这样一个老人肯定影响妹妹家的安定团结,破坏本来平静的生活,老人这种状况送老年公寓也许是最佳选择,我们夫妻经常去看望看望,搞好关系,舍得花钱,相信老人会得到很好的照料。
但令我惶恐的是,从4月11日晚上折腾一宿,4月12日昏睡一天的状态来看,已呈油尽灯枯的迹象,开始掉饭量。下午翻书看画的场景疑似回光返照,4月13日凌晨四点多,我起来一看,最近两天只有少量羊粑粑蛋似的干便,还让我有点担心的状态变成了假肛罩冒包,弄的身上、床上的尿不湿上,衣裤上到处狼藉一片的景象,我和妻子赶紧把老人扶到卫生间让他坐在椅子上,我给他擦洗身体,妻子收拾其他,忙乎了有一个多小时。擦完身体,穿好衣服,扶他老人家躺下,盖好被又昏昏睡去。
早饭做好后,我叫他起来吃饭,老人恍惚间说了一句“装车”,又迷糊过去了。从当时的状态看,从中午开始穿着绒衣绒裤,盖着大棉被,穿着毛袜子,室外温度在20度上下,家里还有暖气,老人的手是冰凉的。联系到早晨的状况和下午四点多钟时的生理表现,再加上我们农村有老人临終前有“清肠子”的说法。我害怕老人恐怕已离鬼门关不远矣!但六点来钟时 ,手的温度开始热乎了,等我爱人下班到家时,她一看说:没事儿!观察观察再说。
我恐怕老父已经大限将至,回天乏术,黄泉路近矣!求上苍保佑!多挺些时日,让我那个伺候他多年的傻弟弟能看到一口活气!我自己定会守在床前,坦然面对!
今日凌晨,我大学同学挚友许航(吉大世界经济专业本科、复旦大学研究生)痛失老母。我给他发去唁电: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父亲如今已经八十高龄、又罹患不治之症(直肠癌,改道,请原肿瘤医院的肛肠科主任主刀,在庆安做的手术)的情况下,依靠生命意志、对生存的渴望及现代发达的治疗手段与癌魔斗争了很久。常言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言菊朋在他创编的言派名剧《让徐州》中,借陶谦之口有一段“四平调”唱到“叹人生如花草春夏茂盛,待等那秋风起日渐凋零”,听着不免让人唏嘘!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不也都成了历史中的一粒尘埃吗?在大疫期间老父亲能得到自己心里最看重的儿子几乎须臾不离的悉心陪伴,相信老人家应该很满足,我亦无遗憾!
我把情况跟我弟弟及我家六七十年的老邻居张忠义大叔沟通后,他也建议尽快把老人送回来,当日由于哈尔滨疫情波澜再起,又有封城的小道消息,我也拿捏不准,心乱如麻。当时,老人穿着毛袜子绒衣绒裤,我家室内温度高达二十六七度,他还盖着大棉被,下午四点钟左右,我摸他手还是凉的,身上一点汗都没出,我咨询了一些明白人,都说够呛!联想到我母亲是2015年4月15日凌晨三四点钟咽气的,我越想心里越发毛,难道是我妈希望我爸去另一个世界去陪她了吗?等到我爱人下班一摸老爷子的手时,竟然热乎了,她说没事儿,慢慢调理吧!
经过我们两口子的精心调理,百般呵护。老父亲状态越来越好,感谢上苍,感谢祖宗,感谢过往神明,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祈福!
各位同学、同事,至爱亲朋,我写的《启蒙老师补记》,就是利用吃喝拉撒睡全方位伺候老父剩下的余暇时间,零敲碎打得来的。根据切实感受和历史记忆碎片行诸笔端完成的。尽管老父的人生之剧接近尾声,但离最终告别人生舞台还有多长时间不可预料,起码目前来看,从饮食起居各方面综合判断,他的身体素质极佳,生命意志旺盛,能吃、能喝、能睡、能拉、能尿,离谢幕人生舞台至少还会有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近期不会是他这个一生谨小慎微、虛赋万才(注)、有翅(志)难展的微眇人生的最终结局!
2020年4月22日凌晨一点,于冰城求阙轩,抚窗一望,窗外竟然飘起雪花。
注:此句亦可用“负”,唐人崔珏有《哭李商隐》七律两首,其中有一句“虚负凌云万丈才”。另外他老人家名字叫郭万才。
附:郭景泉《金缕曲·悼母》
痛欲呼天语
悲风起
萱花霜萎
黄泉路渺
杜鹃泣血子规啼
寸草未报春晖
忆慈颜
心伤五内
欲盗仙桃调胃口
莫奈何药石效力微
望孤坟
松山里
慈竹光风空余影
叹人生
收场一例
一抔土灰
且把悲情放下
休唱菊黄松翠
生死劫
终为定数
孝思常怀需振奋
能无常笑对慈心慰
斜阳里
白云飞
(作于2015年4月16日,母亡后次日)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