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61潜艇在执行战备巡航任务时失事,70名官兵全部遇难。5月2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其为“因机械故障失事”。18天后,以郭伯雄、徐才厚、张树田等人领导的总部工作组宣布“专家”调查结果,称其失事原因是“指挥操纵失误”,引起海军方面多数人的强烈反对,而海军内部也有人对此结论表示认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般来说,总部工作组做出错误的结论可以理解,一是以郭伯雄、徐才厚、张树田等人领导的工作组成员官僚主义,不懂潜艇也不想深入调查;二是总装备部等装备部门怕担责任,急于“甩锅”;三是总装备部请来的所谓“专家”都是来自“利益链”单位,有本位主义思想,不敢承担责任,更要“甩锅”。于是,361潜艇“指挥操纵失误”的结论在郭伯雄等人“讲政治”的幌子之下,堂而皇之地出笼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海军内部的人也表示认可“指挥操纵失误”这个结论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拍总部工作组的马屁,阿谀奉承;二是脑子不清楚,把逻辑关系搞错了。361潜艇失事,首先是因为潜艇“掉深”。
当时潜艇处于柴油机水下航行充电状态,深度8米,这个深度也叫“空气筒深度”,这种航行状态也叫“空气筒航行”。空气筒露出水面一米多高,空气从空气筒进入艇内,供柴油机工作使用。如果风平浪静,潜艇一般不会“掉深”;如果风浪大或者水下海流大,空气筒就会被海浪淹没,或者潜艇掉到8米以下。这时空气筒上部的浮阀就会浮起,将空气筒进气口封闭(浮阀的工作原理如同抽水马桶里面的浮阀,随水位的升降上下移动,关闭或开启阀门)。
潜艇“掉深”,对于潜艇来说属于常态,凡是干过潜艇的人都会经常遇到。处置“掉深”情况的方法有多种。一是不用管它,风浪过去就好了--浮阀自动下垂,进气口打开,柴油机继续工作。二是指挥员下“速潜”口令,五舱(柴油机舱)和六舱(主电机舱)会立即停止柴油机,转换主电机航行。三是指挥员不拉警报,按部就班的下令停止柴油机,转换主电机航行。四是“失事排水”,用高压气把潜艇浮上去。 第四种方法除非情况紧急,一般很少用;第一种方法属于“无为而治”,可以忽略不谈。这里主要谈谈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速潜”是最保险的措施,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要把全艇的人都“轰”起来。因为“速潜”是一级战斗部署,要全员就位,而且“速潜”口令一下,电铃、蜂鸣器、灯光信号一起发声和闪光,舱室气氛非常紧张,正在休息的艇员要从床铺上爬起来,快速奔向自己的战位,身体和精神上的刺激,会使人的心跳加快,和百米冲刺没有多大区别。等到解除一级战斗部署,再回去睡觉,可能短时间内很难入睡,甚至失眠。很多潜艇兵有神经衰弱的毛病,与这种紧张、刺激、不规律的生活状态有关。 因此,有些体谅下属的指挥员,为了照顾下属的身心健康,远航期间,不到万不得以,都不拉“速潜”警报,会采用相对温和的第三种方法,即正常的柴油机和主电机转换,不折腾人。 这也就是说,处置“掉深”的方法有多种,哪一种都可以使用,没有对错之分。 那么,为什么海军内部会有人认同361潜艇失事,属于“指挥操作失误”的观点呢?排除主观上有“拍马屁”的意识,客观上,是因为他们把逻辑关系弄反了,搞错了。 应该承认,如果在潜艇“掉深”的时候,指挥员下令“速潜”,就可以避免之后的悲剧。问题是,谁能预料到后面会发生“千载难逢”的机械故障呢?361潜艇的机械故障,是六舱主电机上的“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突然断电。这种东西03型潜艇和33型潜艇都没有,只有035型潜艇才有。按照工业部门的说法,“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如果断电,会在0.04秒之内进行电源自动转换。0.04秒是个什么概念?基本上就是无缝衔接啊!是人用视觉和听觉无法辨别的瞬间。
但是,就在指挥员下令停止柴油机转换主电机的时候,“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断电了,又没有自动转换电源,于是,悲剧发生了。正在充电的左主电机瞬间卸掉了充电的载荷,由发电机变成了电动机,以3500匹马力的能量带动2600匹马力的柴油机飞速旋转(这属于设计上的缺陷),柴油机由最高转速500转,瞬间加速到1000转乃至更高,有人说可能达到2000转,专业术语叫“飞车”。“飞车”导致左柴油机的一台扫气泵爆炸,后齿轮箱车轮损坏。由于齿轮飞转产生的高温把齿轮箱外壳的油漆都烤焦了,产生龟裂、脱落。一个背对齿轮箱坐在地板上死亡的轮机兵举着的双手,指尖都被烤干了,形如枯枝。可见当时柴油机齿轮箱的温度有多高! 在柴油机“飞车”的同时,将全艇空气抽光,全艇官兵瞬间死亡,五舱的轮机兵根本来不及去停止内燃机。正常情况下,空气压力为一个大气压,表现在空气压力表上为760毫米水银柱。有人计算过,当气压降低到579.0时,为缺氧;降低到506.7时,人的生理反应为嗜睡、思维迟钝、不能控制肌肉精细动作;降低到434.3时,身体不适,呼吸急促;降低到361.9时,有人将丧失知觉;降低到217.1时,所有人员都将丧失知觉;再低,人员会立即死亡。可见,361潜艇当时的气压已经降低到了217.1以下。
另据科学实验数据表明,035G型潜艇在两台柴油机高速运转的情况下,从造成负压的那一刻起,人的反应能力是用秒计算的,思维清晰、可以正常工作的时间只有15秒,极限为18秒。但是遇到柴油机飞车的情况,转数达到1000多转甚至2000转,把人抽死就成了瞬间的事情。361潜艇的情况即是如此。
如果没有“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故障造成的柴油机“飞车”,轮机兵可以按命令停车,也可以在舱室气压下降到550毫米水银柱时自行停车,根本不会出现把人抽死的惨剧。潜艇老兵当年就是潜艇轮机兵,经历过无数次柴油机水下航行潜艇“掉深”的情况,所以潜艇老兵有资格说,“晶体管可控硅励磁装置”故障,是这次悲剧的根本原因。361潜艇的指挥员,如果能预料到不“速潜”就会死人,他肯定早就下令“速潜”了。如果根据结果去推论前面的处置方法,是没有道理的,是真正的“马后炮”!
既然在正常情况下,不“速潜”不会死人,你怎么能说人家是“指挥操纵失误”呢?总部工作组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说361潜艇失事是“指挥操作失误”可以理解,海军内部的人再说361潜艇失事属于“指挥操纵失误”,就令人费解了。不是拍马屁,就是脑子不清楚,搞错了逻辑关系。 潜艇老兵的结论是:361潜艇失事,绝对是因为“机械故障”。谁有不同意见,欢迎发帖辩论。希望不要再像17年前那样,和我“讲政治”,不讲事实。事故原因只承认事实,不承认“政治”。17年前“讲政治”的那些人,制造了361潜艇冤案,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希望被钉到那个柱子上的人能少一点。当年制造冤案的人如果能勇敢地站出来承认错误,也许会受到人们的谅解。包括那70名官兵冤魂的谅解。潜艇老兵近年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一部讲因果报应的历史文献《太上感应篇》值得一读。总书记曾经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头上三尺有神明。据说这句话就是前人根据《太上感应篇》的内容提炼出来的。 很难说郭伯雄、徐才厚、张树田的下场,不是一种报应。2020.05.22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