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也说书法的“流派”

金羽毛文苑  2020-06-07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也说书法的“流派”

新时期,书坛的一个新气象是:“流派纷呈”。

“流派”为何物?老版《辞海》无解释。新版《辞海》释之为“学派”、“画派”,似乎也没有“挠到痒处”。

以此推断,书法的“流派”,可以认为是介乎于“学”与“画”之间的一支,权且称作“书派”——书坛的“派别”吧。可以看作是书法这条大河的一个个支流或分流。


书法这条大河,时下能够波涛汹涌,各个支流的汇集,功不可没。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条大河已不是“一江清水向东流”,而是浊浪滚滚泥沙俱下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一些支流不是清溪,而是泥石流了。


君不见,又拼又贴的“拼贴派”,又制又作的“制作派”,表现想法的“主题派”,大而“好色”的“展厅派”,线条夸张的“粗糙派”,结构变形的“装饰派”,字不可识的“图画派”,不用中锋的“刷涂派”,不讲法则的“游戏派”等等,都在“努力探索”,都号称已成“气候”,而且都宣称已经登上了当今书坛的“高峰”,在各地书法展上都能占据一定平方米的“墙位”。


有人据此认为,书坛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有人认为当今书坛可以和鼎盛的唐代比美。

且慢。流派虽多,但“存在的并不一定能长久”,昙花虽美,只不过是一现罢了。


尽管,《辞海》对书法的“流派”没有专门辟词解释,但从源远流长的书法史来看,能够称得上“流派”,起码得有四个条件。换句话说,得具备“四性”:


第一,领军人物的权威性。既然是“派”,那就是一个群体。有群体,就得有个领军人物。这个人物的人品、书品都应该是整个书坛乃至社会认可的权威,而不是自己鼓噪呐喊大树特树的“头头”。从这一条看,恕笔者直言,目前尚未发现哪一个“流派”有这样有权威的领军人物。


第二,地域的特定性。人们常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江南多纤丽婉吟之女。这就是地域的特定性——大山平原和小桥流水的地理环境长期作用于人的气质、性格的结果。书坛也一样,过去有北碑南帖(派)之说——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但不争的事实是:各地人士都有各地人士的性格特性。这种性格特征作用于书法创作实践之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一旦形成“流派”,其“特色”甚至连外行也能看出来。从这一条看,目前活跃于书坛的一些“流派”,还看不出地域的特定性,甚至看不出行业的特定性。                

  

第三,活动的经常性。所谓“流派”,总是有不少“水珠”集合在一起,不停地向前运动,才能成“派”。如果水珠没有集合,或者集合了没有流动——一潭死水,或者流动了但又常常断流——只是逢年过节遇展应景偶尔活动几天,那都不能算作“经常”。“经常”者,“时时”也。依此看来,一些“流派”,离“经常”二字差远了。书圣王羲之身边曾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还没自称“兰亭派”。我们的一些群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意思说自己就是某某派吗?


第四,时间的长期性。一个流派,从起始、发展到最终形成——取得社会认可,历史认可,是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检验的,不是说谁说我是什么派,社会、历史马上就会承认的。这个“时期”起码得100年以上!不起码恐怕得三五百年。以较长的时期来衡量,主要是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完全从书法艺术(学术)上去考量。中国书法史上称得上流派的,都是经过了这种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一些所谓的流派,流则流矣,派则未必。流——则像流星一样为当时所见,派——则像恒星一样能光照后人的。因此,如今的流派,离“派”还差远了!


以上四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的一些“流派”,连一条都合不上,更遑论四条。因此,建议这些流派的“领军人物”,还是“整顿旗鼓”,学学古人的“高筑墙”——夯实基础;“广积粮”——多习多练;“缓称王”——慢打旗帜。为宜。


当然,大河需要小溪补充,书坛需要流派支撑。任何事物都有个起始阶段。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否定流派,而是希望一些人不要把自己的流派——如果可以称作流派的话,吹得太响,吹得太高,自封什么“主流派”,自称什么“x大派”,那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先倒了广大书者的“胃口”,再倒了自己流派的“牌子”。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