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也说“雷同”

胡 峡  金羽毛文苑  2020-06-13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也说“雷同”


    有书者对历届全国性的“书法大展”中入选、得奖作品的“雷同现象”,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展厅书法”最大的弊病之一。

    对于这个批评,一位相当有权威的书坛人士撰文解释说,这种“雷同现象”不是“雷同”,是大展评委们的“审美趋同”,是书法作品鉴赏评判工作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还说,几十个具有不同审美意识的评委不约而同地都投了入选、得奖作品的票,“审美共识”了那些作品,就不好再说是“雷同”了吧。

    初看这等宏论,还真是感到开了眼界,觉得权威人士看问题的层次就是高人一筹。我辈俗人认为的“雷同现象”,人家轻轻地用“趋同”二字,就把“扣子”解了,成了“正常现象”。这样一来,“雷同现象”不仅是不应该批评的,而且还是应该提倡的,因为具有审美意识的评委们都“审美共识”——认同了嘛,你还能有什么话可说的呢?

仔细一想,觉得这种“趋同说”,难以让人“认同”。

第一,混淆了“结果”和“过程”。“雷同现象”是书法大展评选后的一种“结果”,是有目共睹的——这个“目”还不是少数,因而,用几十个评委的“趋同”“共识”“过程”,来为这种现象“开脱”,消除批评声音,是难以奏效的。

第二,颠倒了鉴赏评判作品的主体。书法作品的鉴赏评判“主体”,从根本上说,是人民,是社会,是历史,不是几十个评委说了最终算的,尽管这几十个人不是普通的人,尽管在某次书展中他们是说了算的。中国是个书法大国,有识之士多得很。大多数人对书法作品的好坏美丑是“心中有数”的,对书法展中存在的“雷同现象”是不“认同”的,只不过,没有机会和场合说出来罢了。在这种情况下,再把几十个评委的“趋同”和“认同”,作为“主体”意见拿出来作为“标准”,未免太漠视真正的“主体”了。

第三,转移了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明明说的是“雷同”,他却给你谈“趋同”“共识”,根本是两个范畴的事嘛。雷同,辞海上解释说是:人云亦云,相同。而趋同则不是此意,怎么好以此掩彼呢?这样做的结果,影响到了对“雷同现象”性质和危害的认识,只能使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趋同说”虽然难以“圆其”“雷同现象”,但无意中却道出了一个“天机”,那就是:“雷同现象”的真正原因是评委们“审美趋同”造成的。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几十个评委只要“共识”,就能入选、得奖,谁不愿意入选、得奖呢?于是,只要摸准了评委的审美意识就行了,管它雷同不雷同呢?一届一届下来,雷同便成了一种“痼疾”了。

    有人可能不解,几十个年龄、经历、学历、学养不同的评委,“审美”怎么能够“趋同”呢?查辞海对“趋同”的解释明白了,原来即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动物,因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同,便显示出相似的特性。例如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鲸,久而久之,体型便如鱼状,连前肢也变成了鳍形,与鱼鳍相似。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下的评委先生,由于环境审美意识的熏陶,他也就会“趋同”了。至于环境审美意识如何会相同,又如何进行熏陶,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此就不作探讨了。说句幽默的话,假若人生活在水里,“手”也会变成“鳍”的,更不用说审美意识了。

不管如何解释,“雷同”是艺术的大忌,这一点是肯定的。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是忌讳雷同的。这一点,也是书法的传统之一。书圣王羲之在《书论》中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雷同。”他不仅这么说,也这么做,《兰亭序》中20个“之”字,没有一个相同的,传为千古佳话。一纸之字,尚须意别,何况百纸、千纸?当今书坛的“雷同现象”,用“趋同”二字能够解释得通吗?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一般书者——没有鉴赏评判发言权的书者,真要怀疑我们尊敬的评委们的审美意识了。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