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母亲教育中心暖文分享(选载)心灵房子的装修材料都在文化里

金羽毛文苑  2020-06-22 20:53:09




心灵房子的装修材料都在文化里

--在铁岭母亲教育中心空中课堂的一次分享

文 / 柴 智

 

我叫柴智,目前是铁岭母亲教育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和分享老师。今天非常荣幸和开心用这样一种方式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年之前的这个时候,我离开工作了15年的金融单位,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教育事业。那么今天,借着这个特殊的机会,我向各位老师汇报这三年以来,我的一些转变、收获、体会,希望得到长辈和前辈们的指正,也希望带给年轻人一些启发。

我出生在1979年,生肖为羊,天蝎座,血型A。可能一些年轻人从这三个基本信息,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从小学到大学,从家乡到厦门,从上海到深圳,从深圳到上海,从上海到沈阳,再从沈阳回到家乡,三十多年来,父母基本没怎么操心我的学习和工作,也不大过问,每次选择,他们也会给出意见,但最后还是由我自己拍板。回首学生生涯,考试砸锅也不止一次两次,惊天逆转也有发生,工作后,成绩平平算是常态,升职加薪也顺其自然,有房有车目标早就实现。说到这儿,很多人就会说,都已经在一线城市扎根生活了,这不正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么?现实呢,的确是这么一回事儿,也正因为如此,身边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我和我夫人为什么会180度转变,选择去做教育。

就在我整理分享文字的这个时候,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张图片,是我曾经最尊敬的老领导,叶萍女士发在朋友圈的,她现在也在这个空中课堂当中。这是一张万德发布的中美上市公司净利润PK图表,在前20家公司当中,美国仅有一家金融机构,就是美国银行,其他多为科技类企业;反观中国,仅有贵州茅台、中国神华、五粮液、中国建筑四家非金融上市公司,其他全部为银行及保险机构。这不仅说明了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也正从一个角度侧面反映了时下青年人求职的动向,无论是985还是211,或者双一流,毕业方向首选必是金融,什么投行,银行,保险,好像只有这种行业才能走出社会精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金融,就这两个字啊,好像就闪着黄金般的光。因此呢,对于一个在金融领域从业15年的青年来说,突然跨专业转型,别人觉得不可理解,甚至不可理喻,太正常不过了。那么,在这里,我和大家首先就分享一下,一个青年人为什么不干金融了,选择去做教育。

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不干金融一定是压力太大,是的,压力的确很大,就在前几天,宁波银行总行,一名2015级的管理培训生,厦门大学本硕连读毕业,说起来算是我的学弟,跳楼自杀,留下双亲、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这样的案例,在金融行业,的确时有发生。在现实中,一线城市的所谓的后浪们,大多数都是面对残酷现实,而选择负重前行,不止金融行业如此,哪份工作都十分不易。曾经我们的长辈一代,为了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奋斗一生,而如今的年轻一代,为了活的更有质量,奔波前行。其实,无论哪一代,大多数人,奔着幸福,跑着跑着,很容易就都跑丢了。对于我来讲,属于相对幸运的,工作多年,有了一定财富积累,家庭幸福,长辈健康,但仍算是跑丢了的年轻人。奔着更多的收入,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一顿狂奔,好像物质生活还不错,其实精神家园真就是个毛坯房,来点外界的压力,就漏雨漏风。而且,越来越发现,用物质的水泥或者砖头,想要装修精神的房子,质量肯定不达标。如果达标的话,那些明星就不会嗑药吸毒,那些贪官更不会敛财无度。总之,心灵家园的毛坯房,要是不装修,或者质量太差,我们的神就选择不住了,走了,重新投胎,去别人家住,结果呢就是,魂不守舍,心神不宁,最后六神无主,乃至魂飞魄散。因此,我们总会说,现在的一代人,所谓在物质生活上过得好的,过得差的,普遍内心都特别焦虑,情绪都容易失控,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不停的贩卖焦虑,让人失控,无论对于自己的家人孩子,还是朋友同事。这就是一种现状,而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回到沈阳工作的三年当中,逐渐开始有时间有机会到母教中心参加学习,我虽然没有参加过完整的封闭班,但是只要课程在周末尚未结束,我就会和夫人回来插空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我突然发现,原来心灵房子的装修材料都在文化里,而最高档的装修装饰都在中华文化里,于是,慢慢的,有些闹心的、烦心的、不顺心的、不开心的事儿,开始能够想明白,并且弄清楚了。虽然回到工作中,有时候还是会有各种情绪,但母教中心的课堂就像一把扫帚,只要来,就能把心里不干净的东东扫一扫,我相信,很多群内的志愿者和同学们都有这种体会,只要不开心了,来母教中心呆上半天,尤其干上半天活,基本上就能开心了。闹心吧啦的来,欢天喜地的走,这就是母亲教育中心的最大功能,而这背后就是中华文化拨云见日、釜底抽薪的能量智慧。

时间一长呢,我开始对中华文化有了莫大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不是文学阅读的兴趣,而是学习时,总能够有一种莫名其妙,豁然开朗的小开心,小兴奋,后来知道了,这就是所谓老子说的“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没事儿损一损,做做减法,扫扫灰尘,倒倒垃圾,内心可能就会冒出开心的泡泡,甚至涌出欢喜的泉水来。而这种感觉,真是拿钱买不来的,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件事儿用我所学习的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应就可以解释明白。

吃的好,住得好,用得好,对于这些物质追求没毛病,尤其开始的时候,得到一点点,就会特别的开心并痛快,问题是,这种物质生活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有一个临界值,一旦到达了这个临界值,快乐并不会与日俱增,同时快乐产生并停留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就是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应,在临界值的左边递增,在右边递减。通俗的说,就是几十年前吃顿肉包顿饺子只能在过年,吃的那叫一个香,今天,很多人顿顿下馆子都没问题,可对于食物带来的满足感早就消失的老远山西了。还有,曾经一大家人在一个小房子里面有说有笑,有打有闹,今天,很多住着大别墅的人,反而失眠脱发,形单影只。道理都是一样,人一旦从解决生存基本问题到提高生活质量,再向上追求时,将会面临临界值的选择,甚至叫做挑战。

此时,如果继续不停的前进,不断的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获取,不仅仅不会获得持续的快乐与满足,反而很有可能掉进坑里,或者爬不出来,或者一下子摔个半死。老子说“金玉盈室,寞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说白了就是,我们身体也好,德行也罢,就想个装水的盆,本来没那么大,偏要不停的往里面灌水,好一点的情况是,装满了就流出去,比如:贪财者突然间赔了个底儿掉,贪吃者吃出个三高五高,贪色者弄了个妻离子散;差一点的情况是,装太满了,盆儿就裂了、崩了,水划拉一下撒一地,比如:为官贪财者身陷囹圄,殃及子孙,贪吃者脾胃俱损,百病缠身;贪色者阴阳两亏,精尽人亡。这种道理讲的容易,但只要看看身边人,立马就能明白的深刻。

所以,当我逐渐对于这些事儿有那么一点点觉悟的时候,我开始琢磨,当我作为一个比较幸运的年轻人,解决了生存到生活的转折,继续朝前走,到了临界时,我接下来,怎么办,怎么整,怎么选,怎么活呢?

聊到这里,对于我为什么不干金融,我想,以上的分享从某些方面做出了的一些回答。

反过来,我也想说,自己做了15年的金融工作,历练很多,收获很大,压力也不小,有时也很累。但是,我非常感激这段工作经历。这为我目前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跨行业经验。接下来呢,我想重点向各位老师汇报为什么选择从事教育。

我母亲是教师出身,而这种职业烙印不仅影响了她的一生,也稍带脚的把她儿子后半生也影响了。这是一种精神遗传,力量很大。5月10日母亲节的时候,青芽儿读书发起了一个主题为“我妈”的线上分享活动,将近140人参与,留下了超过5万字的内容。其中呢,我写了一个关于我妈的故事,在这里我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百块钱的记性
 
我妈经常丢三落四,一个转身,就能把自己锁在屋子外面了。而且我打小儿的时候,我妈就这样,我爸因为这种事儿总叨叨我妈。结果,我现在也是常常心不在焉,骑驴找驴,拿着手机找手机,这真是继承了我妈的基因。

不过,有些事儿,我妈总能记着,能记好几十年。家里人说我妈是大事儿不糊涂,小事儿记不住。这些年,我逐渐整明白了,我妈这种能力吧,原理应该是,有些事儿过脑子不过心,有些则是过心不过脑子。这个技术不太容易学,乱七八糟事儿可以选择性遗忘,这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简直太有利了。

10年前,好像大年初四,一早。我和我妈步行去姥姥家,这段距离很近,10分钟脚程。经过一个T字路口,我妈突然停住了。在我们前方10点钟方向,有一个垃圾箱,一位拾荒者正在那里翻东西。我妈突然,灵光一闪,如有超能力一般,说了一句“他好像是我某某学生的弟弟”。当时,我就惊了,一个是距离有点远,另外一个,这位拾荒者衣衫褴褛,面如土灰,我妈她怎么看出来的?

接着,我妈走上前去,和这位拾荒者聊了起来。她问他某某人是不是他哥哥,那人一脸诧异的说是。然后我妈进行了自我介绍,说她是他哥哥的班主任老师(这都事隔30多年了),还询问他哥哥的情况,接着从兜里掏出了200元钱,塞在了这位她曾经的学生的弟弟的衣服兜里。这位弟弟当时因该是怔住了,他没搞明白我妈怎么认出了他,我妈问他话的时候基本就是“嗯、嗯”,最后,他也没反应过来我妈会塞给他钱,他又想推脱,又想表达感谢,这时候,我妈说了声“给他哥哥带好,给家里人带好,再见”,之后就三步并两步走开了。这位应该比我当时大10几岁的老兄,目送我们走出了几百米,用他的袖头擦了好几下眼睛,这一幕,被我回头瞅见了。(我回头好几次,他站在那里,一动没动过)

我妈从教十几年,带了好几届毕业班,每个学生他好像都能记住。这即是教师的本能,也是我妈真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后来她当校长,进机关。而那天的事儿发生时,我妈已经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了。

所以啊,记性这件事儿啊,真不好说,分记着啥。我妈就这样,有记得住的,有记不住的。而我,记性真不太好,可这件事儿,记住了!
 
这个故事里的我妈虽然当时是一个县级市的主要领导,可当时的情境中,她还是当年那个人民教师,只要看到学生,甚至是学生的亲戚,她都能心生慈悲。这件小事儿啊,真是把我给教育了。

从前呢,我妈当老师的时候,我只是知道她课讲得很牛,还是全国优秀教师,家里有张中国教育报,上面还有她获奖时的名字,还有,那帮子学习很差,成天打架的学生跟我妈这个教政治老师那是相当好,其他成绩可以很烂,但在那个100分是满分的高考时代中,他们的政治成绩居然能考过80分。在我看来,这80分,全都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分,和知识反倒没什么关系。

不过,当故事里面的这件事儿发生时,我才真正对老师这两个字肃然起敬。不是因为主人公是我妈,而是我相信很多凡是能坚守初心的老师,都会和我妈一样。这一刻,我才对“教育”这两个字有了点深刻的理解。在说文解字当中,教育的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的育,是养子使作善也,两个字合起来,跟传授什么技能,灌输什么知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我觉得教育,就是当家长的、当老师、当兄弟的、做领导的、做朋友的、做夫妻的如何进行相互影响,可以是正的,也能是歪的,可以是善良的,也能是邪恶的,说的通俗一点,我什么样子,我身边人也会变成什么样子,说的文雅点,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总之,我妈作为教育工作者,用一件事儿,把她儿子给教育了。而作为一个年轻人,受到了这么一次教育,当然,就会对什么才是“教育”开始产生了巨大兴趣。

接下来,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件事儿。我妈是一个特别喜欢小孩儿的人,是那种见到小孩儿就想捏几下,甚至咬一口的长辈,以至于我女儿小时候被咬了一次之后,就总是堤防她奶奶亲近她。所以,我妈曾经梦想着退休后开个幼儿园,现在想想呢,她还是做母亲教育比较合适一点。2012年初,我妈刚刚有了创办母亲教育的想法,并准备开始运作这件事儿,在此过程中,结缘了好多做教育的朋友,于是,有了个机缘,北京一位朋友发起了一个商务考察团,去欧洲五国考察幼儿教育,当时我妈问我能一起去不,我那是非常感兴趣,二话没说,请了个假,就和我妈从北京直飞法兰克福了。当时,我觉得,未来我妈可能要干幼儿园啊,等我哪天不干了,我就和她一起创业,进军幼教产业。而就是在去国外的考察期间,我又一次被教育了。

在参观比利时一个小学的时候,刚好赶上他们秋假前的最后一天。我们先是参观他们的幼儿园,走到其中一个班,看到有大约十五六个小朋友和几个大人非常安静的围坐在一起,我们都比较好奇,然后那个园长和我们解释。所这个班有一个小朋友,下学期要去另外一个城市了,所以呢,这个班的老师邀请了他的妈妈,在放假前最后一天也来到幼儿园,现在呢,老师们和小朋友们正在为这个小朋友送上祝福和礼物。我们在门外看了好一会儿,每个小朋友轮流用英语和这个小朋友说着祝福的话,还送上自己的小礼物,然后,我看到他的妈妈坐在她孩子的旁边一直在擦眼泪。我当时真的被这个情景感动够呛,这些小朋友真的是太有爱了,而且这种方式无论对于孩子还是这个妈妈,都在她们的心中种下了一棵感恩的种子,还有,那个园长说,每个小朋友提前离园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和学生都会有这么一个仪式。当时我在想,这种氛围中,每个参与者其实都在被一种幸福和感动包裹着,尤其这些小孩子们,他们内心栽的都是这样的小花,未来他们的心地一定是郁郁葱葱的花果山。

还有一个情景,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在参观快结束的时候,送我们出校园,此时,满操场都已经是学生了,大家都向校门口走去,这时候,跑来几个高年级的男同学,其中一个看到了校长,大声喊了一下校长的名字,这个男校长也很有意思,他马上举起了手,这个男生跑到我们旁边和这个校长击了个掌,然后就跑向校门口了。我当时被这种在中国人眼中的没大没小给震了一下,但我感到的更多是包容与和谐。接着,我们也走到校门口,门口站着学校里的一位教务主任,他和两位校警在护送孩子们放假回家,每位家长来接孩子时候,他都会笑着向每位家长和孩子摆手点头并微微的鞠躬。在这次参观当中,这两个场景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我当时想着,有朝一日啊,我也应该办一个这样的幼儿园和学校,在这样有爱有意义的事业当中,一定能活的健康长寿。以至于今天呢,我和夫人真的做起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育,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想象着未来的美好,总是能够心生欢喜。

再和大家分享一件事儿。我的女儿出生在2016年,在我爱人怀孕的时候,我每天晚上对着我爱人的肚子跟宝宝聊天,给这个肚子里面的小生命读书,大学、道德经、心经,都读过,天天睡觉前读,从未间断。后来,小宝宝出生后一个星期之内,她一哭,只要我和她说上几句话,她马上就会安静下来,当时月嫂觉得真神奇,我爱人都有点儿嫉妒我了。不过,一个星期之后,我的这种超能力就不好使了。有一次,中心请来一位沈阳儿科专家来上课,她的一番话解释了这种现象。原来,父亲的声音相对低沉,母亲的声音比较高亢,而父亲这种低频的声音更具磁性,更容易让胎儿安静,类似那种舒缓的脑波音乐,同时,胎儿也对于这种低频的声音更加敏感。因此,在胎教的过程当中,妈妈和胎儿对话,或者听一些古典的音乐,可能都不如父亲经常和胎儿聊天。经过这个过程,我特别有感触,如何做好胎教,绝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直到现在,我女儿三岁半,每天我都得给她讲少则四五本,多则十几本的故事,反正对于妈妈讲故事的感觉和爸爸讲故事的感觉,孩子确实有所区分。同时呢,在我爱人整个怀孕的过程中,我每天陪她打乒乓球,游泳,散步,想尽办法推掉了所有出差,并且没和她办过一次嘴,超过一次架,这种比较和谐的家庭氛围,也让我这个闺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欢天喜地,该安静的时候也能做得下来,该运动的时候也能在运动场上连续整四五个标准的百米冲刺。总之,从我自己的孩子成长经历,让我对于家庭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孩子一生的成长,从始至终有好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命特征和教育方法,作为青年人真的要去学习。而且越早越好,要是结婚前能学习最好。

以上,我通过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三件事情,来说明我为什么会选择去做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不过呢,这几件事情都发生在我2017年辞职前,算是走近教育事业的几个诱因,而当我开始真正的接触、走进、并学习中华文化后,对于为什么做教育,做教育到底有什么更加深刻的意义,我逐渐有了另外的一番理解。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两点我对教育的理解,因为都是来自于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和经验,也许比较粗浅,但一定很真实和真诚。

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的第一点是,关于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学术,而且如果去查资料,问度娘,上知乎,好像没有唯一答案,有从个人角度定义的,有从社会角度定义的,也有从全面发展角度定义的,总之,有哲学家说的,有教育家说的,等等等等,各式各样。我个人觉得呢,如果在中华文化当中去找教育的目的,应该就是两个字“唤醒”。那么既然是唤醒,也就意味着在这之前,应该是睡着了,而且有的人睡得浅一点,有的人睡得比较深,有些人可能还打着呼噜,吹着口哨。因此啊,教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有些人是不好唤醒的,比如,他一直装睡。我刚刚开启分享课程之初,去了一次我的小学母校,母校当时已经有中学部,我曾经的老师,今天已经是校长了,他组织全校300多名初三年级的学生来听我分享关于学习方法和少年立志的课程。可能是我那个时候的讲课水平也很一般,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是下午学生比较困,坐在下面的学生当中,有5分之一的学生经常歪着头在打瞌睡,还有一些同学在低头写作业。

第二天,我又去分享了一次,这次呢,是这个学校的火箭班,也就是一群铁定能上重点的孩子们。学校还让他们的家长也来了。这次,这些学生简直就是目不转睛,家长也聚精会神。

通过这次课程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不光是我的讲课水平要提升,我的分享内容要改进,我的语速、语调、语音要调整,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讲,要立下一个冲天的志向,靠说教,靠举例子,是不太行的,或者说当时可能唤醒了一下子,紧接着很有可能又睡着了。

逐渐的,随着中心各类课程的举办,也随着接触各类的家长和孩子,我慢慢发现,作为青少年,当下能否在内心当中种下一棵参天大树的种子,老师的水平高低、学校的软硬件程度、同学的良莠不齐等等,全都是土壤、阳光、空气、水,这些都是外在因素,虽然也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父母,是爷爷奶奶,是姥姥姥爷,是这个大的家庭的精神传承到这个孩子这里,还剩下多少。

这和父母在财富、社会地位上面给孩子打了一个什么基础有一点关系,但不关键,反而这些会容易成为富不过三代这种周期律的前奏。同时,这里的参天大树也并不是所谓的官运亨通、富甲一方、财富自由,而是可以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为外物所累、身累但心不累、没那么多的自私自利。最后能服务多少人,这棵树就有多高,能服务多少人,树的树冠就有多大。可能是一个教得好书的老师,也可能是一个做得好饭的厨师,可能是一个建设和睦村风的村书记,也可能是造福一方的大市长。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上一代,以及上两代的精神传承,勤劳、简朴、无私、勇敢、坚韧、坦诚、乐观、感恩、大度等等、等等,也许很多人可能某个时间睡着了,但只要有机会觉悟,这些本来就在那里的上一代、上上一代、祖祖辈辈的优良品质就会被唤醒出来。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上一代就没有,或者很少,下一代想被唤醒出来的几率可能就会很小。因此,原生家庭的生命质量,决定着下一代的生活质量、生命品质、眼界格局、事业高度,乃至寿命长短。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孩子的起跑线,并不是提前学了什么,而是上一代和上上一代,在精神层面提前留下了什么。
 
我有时候回头看我自己前面走的路,内心当中还真没啥所谓的人生大志向,基本都是一些短期目标,考大学、找工作、买房子、买车子等等,直到我爸我妈创办母亲教育,开始影响很多人的时候,我也开始被这种力量反向影响了。于是今天,我选择去推动母亲教育,去推广德慧智幼儿教育,去推广中医文化,去创办青芽儿读书,去踏踏实实的做最有意义的教育,本质上就是我有抗美援朝九死一生的爷爷、简朴至极含辛茹苦的奶奶、为人善良无私付出的姥爷、教子有方慈悲喜舍的姥姥、加上传承这些品质的我爸我妈,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力量,推动着我在三十七八岁的时候,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而这,也就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只不过它暗流涌动,润物无声,但只要机缘成熟,势必会开花结果。

大家一定还记得前几次分享的两名学生:杨贺迪、黄秋时吧,表面上是青年人立志后奋发图强,前者挂科20余门还可以考研逆袭,后者调整心态到了省级重点还能名列第一,背后则是他们的妈妈三观发生巨大变化后深刻影响了他们,但更本质的,如果我们再有机会听听他们上两代人的故事,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什么样的人,相信,您一定会对教育这件事儿的目的和本质,产生全新的理解。

接下来,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二点是。教育的方法。我刚刚和大家分享了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唤醒每个人内在本有的美好品质。但是,方法万万千,且因人而异。对于年轻人来讲,最不愿接受,甚至讨厌的就是:一味的说教、灌有毒的鸡汤、时不时道德绑架、动不动贴上标签等。因为,这代年轻人,绝大多数没有经历为了要填饱肚子而必须奋斗的日子,长大了一点点,连国家的根本矛盾都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这和曾经我们随口背的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差太多了。不平衡,不充分,变成了社会现实,有房子还是租房子,大房子还是小房子,超级跑车还是代步摩托,一线品牌还是淘宝小店,山珍海味还是鸡蛋炒饭,拉菲木桐还是二锅头老雪花,吃穿住用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同样,人民精神生活,内心世界的装修标准,也差距太大了,那些官儿越大的,钱越多的阶层,反而装修质量越不达标,明星吸毒、贪官落马,案例比比皆是。所以,到了这个时代,国家提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的是觉得,人民太需要内部装修了,外部再富丽堂皇,但内部漏雨漏风,这肯定美好不起来。当内心变得不美好了,人啊,就特别容易生毛病。

我和我的夫人,在辞职后,有一段非常特别特殊的经历。我们共同和一位民间的中医老师学习,并在多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参与临床,接触和治疗治愈了很多病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来母教中心的志愿者、学员以及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对于什么才是健康的生命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所有身体层面的疾病,都是一个人某些的长期违反自然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积累,而归根到底,都是这个人内心不良情绪长期积压下来的反应,因此,今天的很难受的病,至少是10年以上熬夜、疲劳、操心、饮食不当、欲望无度等等行为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结果,而且不管这个人是所谓的好人或者坏人,只要身体和心灵违背了自然规律,无一例外,都会变成病人。所以,我逐渐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道家思想当中,一直强调人一定要性命双修,道法自然。因为身和心都要和谐,都要能和天地自然去对应。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从这个角度讲,老天爷无善无恶,大自然不增不减,我们前半生一切不良起居饮食习惯和糟糕的情绪管理,最后一定换来疾病缠身。

因此,我越来越觉得,如何才能做好教育,学医,尤其是学习中医,是解决诸多教育问题最有效、最有力的一个工具。对于心性再顽固不化的人,面对重大疾病来临之时,他只有反省反省,改变习惯,调整心态,放下自私,干掉小我才能转危为安,甚至起死回生。所以,我个人非常主张当老师的要去学一点中医,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学习中医更多得到的是系统论和方法论,既可以影响自己还可以化育他人。能发现身心上的问题、疾病,并能够帮助他人身心获得健康,我想这应该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吧。

以上我通过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回答了我作为一个所谓的一线城市青年,不做金融却选择做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于教育这两个字的一些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和大家的分享汇报内容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您的这么长时间的耐心聆听,由于很多内容都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一定会有表达不当、理解浅薄、表述片面的地方,希望得到您的谅解和理解,意见和建议。最后呢,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再见!
2020.05.17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