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甲骨文的形成

金羽毛文苑  2020-06-30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试论甲骨文的形成      
 

1899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了公元前14到11世纪晚商时代“皇家”用兵和祭祀活动的一些情况。这似乎给一般人造成了一种印象,好像中国的文字最早是刻写在甲骨上的。其实,不完全是这种情况。


先民并非只把字刻写在甲骨上

据专家考证,甲骨文是已经比较成熟的文字,已具备了“笔法、字法、章法”的书法特征。按照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由此,可以推断出,从文字8000多年前产生,到有甲骨文的3000多年之前,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文字一定经历了“不成熟”、“不太成熟”、“接近成熟”的几个阶段。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经历了“符号(‘文’的前身)——图画(象形的‘文’)——比较成熟的‘字’”这几个阶段。


这几个阶段的文字,是什么样子,因为目前还没有考古发现,所以无法窥见。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书写文字的笔——“刀笔——石、骨类刃具”和“毛笔——‘兽毛捆扎物’”已经诞生——可以从发现的6000多年前的陶器上有毛笔彩绘图案和陶片上刀刻的“符号”上得到证明。这就说明,当时的文字有刻在陶器上的,也有刻或写在其它载体上的,根据汉字长形居多的特点和古字“册”“删”的形意,有学者判断当时书写的载体,主要是取材方便、易于保存的竹木材料制成的“简板”。当然也不排除书写在其它载体——例如兽皮、树皮、树叶等可以写字的东西之上的。


 由于竹、木、皮、叶之类的东西从总体上说难以保存,所以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这些载体上的文字,只看到了少量不易腐朽的陶片上的文字。但这已足以说明了先民刻写文字并非只在甲骨上。当然了,那个时代,确有把文字刻在龟甲上的,物证是在河南舞阳贾湖地区矩今7500——8000年的墓葬中,发现有几个龟甲上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因此,在矩今8000至3000年之间,在龟甲上刻字是完全可能的,只不过这期间发现的物证不多。所以从总体上说,这5000年时间,在甲骨上刻写文字不是主流。        

                                           

先民把文字刻写在甲骨上的缘由

3000多年前商代为皇家服务的“贞人”,为何把文字刻写在甲骨上呢?这要从几个方面看:

1、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制造青铜器具的阶段(西周才有铁器)。也就是说,具备了用金属制造的刃具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写“祭祀和纪念文章”的条件。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想刻也刻不成。


2、当时人们对文字的敬畏观念决定了贞人把文字——尤其是神圣的祭祀文字刻在了甲骨上。文献载:传说5000多年前的黄帝史官——长有四只眼睛的仓颉,把文字创造出来之后,老天感动得下起雨来,大地钦佩得长出了谷物,鬼魅之类吓得连夜痛哭。


这个传说意在说明,文字有祛邪避灾的作用。史载,古代的巫师常常用字做“符”驱魔治病——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从而形成了“敬字如神”的习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不少地区仍有不许糟踏写有文字的纸张的习惯,小孩子若是用了写有文字的废纸揩腚,大人就吓唬说,触犯了“字神”要遭灾的。废纸,一般都要烧掉,以表示对“字神”的尊重。由此可见,3000多年前的商代贞人对文字的敬畏观念一定是很强烈的,他们在刻字尤其在刻与神灵有关的祭祀文章时,一定会考虑到用何种载体的问题,于是很自然地想到了使用甲骨,这是因为:


3、当时的人们认为龟甲和牛骨可以通交神灵,祭祀使用的甲骨自然成了记录祭祀活动的载体。那时的人相信在天上有个“上帝”(天神),可以主宰人间的一切,地下的祖先(鬼魂)也能左右活人的行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也是神灵,可以带来祸福。因此平时需要向神灵祭祀,遇事需要向神灵占卜,神灵降下“征兆”,才能知道吉凶。


当时已经驯养成家畜的牛(大约5000年前开始饲养),由于体型高大,身材劲健,毛皮滋润,性情温顺,肉味鲜美,成为高级贵族特许专用的首选祭品。祭祀之后,牛骨(还有其它动物的骨头),则被认为已经接通了神灵。由于骨头不能说话,所以只有借助“征兆”——纹络显示答案,而“纹络”(裂纹)则是用火烧灼出来的,答案则是事先确定好什么样的裂纹表示什么意思,比如裂纹向上,表示肯定,裂纹向下,表示否定。这种答案的显示法,决定了只能采取提问的形式占卜,例如今天可以去打猎吗?若烧灼的裂纹向上,表明可以去。等等。


由于烧灼牛骨获得一个个答案相当费时费力,到了商代,人们开始烧灼龟甲占卜问事,并认为龟甲比牛骨一类骨头更灵验——龟可以长久的不吃不喝不动还能长寿,说明龟有神灵,龟甲通神。有专家考证,商代的龟甲来自外地,其中不少大海龟来自数千里外的南海,说明商代的人对龟甲灵验非常崇拜,才不惜重金费时耗力从南海运到中原。


以上说明,牛骨——主要是肩胛骨,龟甲,由于都有神灵,所以在需要刻写祭祀的记录时,自然就想到了祭祀的甲骨。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在甲骨上刻写文字看作是祭祀活动的必然结果,是一次祭祀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祭祀活动,也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甲骨文。当然了,也可能有记载别的什么活动的文字,但没有传下来。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战争和祭祀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而战争也是需要占卜问事的,已发现的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生活的许多细节。因而,可以说,当时上层社会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祭祀。贞人们的工作就是在祭祀之后,用刀或笔把占卜的结果在甲骨上刻下来。因此,也可以说,是祭祀的需要先民才在甲骨上刻写文字的。


4、传于后世子孙的需要。史传,古代人——尤其是王公贵族,一是对自己的“寿命”问题非常重视。关注长寿,渴望长寿。这一点,可以从商代对龟的崇拜一事得到证明——对龟的崇拜一直延续到汉代之前,例如用“龟”字起名——龟年、龟龄、龟山、龟田之类。二是对自己的“业绩”非常重视。期望自己干的事情——尤其是战功一类显赫成绩,能够传之后世子孙,以示荣耀。要传下去,必须把记录“业绩”的文字刻写在不易腐朽的“载体”上,在当时来说,只有甲骨和陶器是不易腐朽的,于是在甲骨上刻写商王的“业绩”,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这种“选择”的确是明智之举,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要不然,在事过3000年之后,我们就不可能从这些甲骨刻写的“文章”上,知道当时的军事、田猎、天气、农耕、疾患、生育、安全、吉凶等一系列极其的历史资料。


综上所述,金属工具的出现;对“字神”的敬畏观念;认为甲骨可以通神的“宗教心理”;传于后世的“炫耀心理”;几个因素“综合”发生了作用,促使专职担任祭祀和记录工作的“贞人”,决定把“字”刻写在了甲骨上。这个英明“决定”,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