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笔头“四论”

金羽毛文苑  2020-07-05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笔头“四论”


书法,说白了,就是手握笔管带动笔头,按照书者的意愿在载体上的运动。简而言之,书法,就是运动笔头。犹如用长矛格斗,无论用什么“招数”挥动矛杆,最终起作用的是矛头的锋刃。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不颖健,譬之志奋力壮,手持折缺朽钝之兵(指兵器),斩砍击刺弗能也。”由此可见笔头在书法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只有弄清笔头的“特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书法实践活动。


蒙恬将军以“秦笔”为基础,将毛笔改良成功之后,“圆形”的犹如“枪头”般的“笔头”便相对固定了下来。“尖、圆、齐、健”,成了毛笔头的制作“标准”。两千多年来,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们,一直在“圆形”的笔头上下功夫,探寻着笔头的特性。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论”:


一是结构的“三分论”。笔头的结构为何不说是两部分或四部分组成,而偏说是三部分组成,这是因为事物一般来说都是由“头、中、尾”构成。就笔头来说,由于初始的书法家们多是“武人”,除了一般规律的影响外,他们头脑中的军事思维在在研究“笔头”时,自然地起了作用。于是便按照“左、中、右”三军的模式,把笔头也划为三部分:笔根——连接笔管处;笔肚——笔头中间瓮形部分;笔尖——笔头锋颖处。又把笔尖至笔肚分成三等分,靠近笔尖的三分之一部位叫“一分笔”;笔尖至笔肚的中间部位叫“二分笔”;笔肚那一部位叫“三分笔”。总结了运用一、二、三“分笔”写出来的字的特点。例如用一分笔书写,笔画显得纤细、瘦劲,宋徽宗的“瘦金体”是典型范例;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柳体”和“赵体”;用三分笔书写,笔画显得丰腴、浑厚,如“颜体”和“苏(东坡)体”。知道了笔头的每一部分和字的风格的关系,书写时,想追求什么“特点”的字,就要用笔的哪一部分去写,这是初学者不可不知的。


 二是笔锋的“尖秃论”。按照兵器的锐利程度把笔锋分为“尖、秃”,分别论述了“尖笔”“秃笔”的效果,供书者选择。实践中,有的书者喜欢用尖笔——追求锋利飒爽的效果。有的书者则不喜欢尖笔,有意将其烧秃或剪秃成“枯枝形”,使笔头秃硬如“刷”,以便写出挺劲有力的笔画。历史上,不少书者以秃笔成名,如汉丞相萧何,工于小篆的李阳冰,八大山人等。今人也有不少书者喜用秃笔,有书者还用秃笔写出了独具一格的“蚓书”——蚯蚓状的书体。


三是性能的“刚柔论”。直接把兵法中的“刚柔论”运用到了对笔头毫毛性能的认识中。笔头的毫毛,虽然总体上说是软的,但由于制作时所用的“动物毛”质量、弹性不用,笔头的长短不同,使用起来便有“刚性”和“柔性”之别。明白了这一点,书者便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硬毫”“软毫”或介于二者之间的“兼毫”,写出符合自己心愿、形成和保持自己风格的字来。历代大书家深谙此道,如王羲之喜用鼠须笔;白居易喜用鹿毛笔;怀素喜用枣心笔;苏东坡喜用鸡毛笔;这些刚柔不同的笔头对于这些大家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毫毛的“主副论”。按照军队主副将、主力偏师的构成,把笔头的毫毛也分为“主、副”。笔头中心长而尖的部分称作“主锋”——也称“中锋”;包裹在主锋四周的较短的兽毛称作“副毫”——也叫偏锋。主锋决定笔画的走向力度;副毫控制线条的粗细。主锋决定字的“筋骨”;副毫决定字的“血肉”。清代书法家刘熙载,更是直接了当地把笔头的主锋比作将帅,把副毫比作士兵,说作战时士兵可以轮流替代,而将帅不能。强调了主锋在书写中的统帅作用。不管怎么说,写字,就是主锋副毫因人而宜、因字而宜的运动。“主副论”的“极言”是“笔笔用主锋”,但此说一直未能形成“共识”。笔者以为,以个人的习惯为原则,以写好字为原则,不可强求一律。


总之,“圆形”笔头占统治地位之后,书家们的眼光基本上都在“圆里”“圆上”打转,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很少能越出“圆形”王国的“雷池”一步。这方面的论著“浩如烟海”,笔者不再赘述。


其实,在“圆形”笔头发端和定型——在刀笔(硬笔)向毛笔(软笔)演变的的漫长过程中,曾经有过“扁笔”——笔头为扁形的阶段。这是先民们依据刀具锋状特点制作的,这种笔头继承了刀刻的风格,可以写出“刀切斧凿”般的线条。关于这一点,笔者已在其它文章中说过,这里打住。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