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执笔“四要领”

金羽毛文苑  2020-07-07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执笔“四要领”

只要写字,就得把笔管握在手中,文雅说法叫“执笔”。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历代书家宏论很多,总结的方法也很多,总的原则是“指实掌虚”。实际上做起来是“把笔无定法”,各行其事。有五指满把攥管的,有四指拈管的,有三指捏管像握钢笔一样的,有无名指蜷向掌心的,有食指高翘的,且都写出了好字,例如苏轼就是三指捏,像今人握钢笔一样,其书法也自成一体。所以有人主张不要做硬性要求,就像吃饭拿筷子一样,只要夹得到菜,怎么拿筷子都行。

但事物总是有规律、有内在要求的,“合则成,不合则败”。因此,虽然“把笔无定法”,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规律和要求。执笔,说到底,就是手指握笔管。不管直接用几个手指握,不管用什么姿势握,手指和笔管之间的关系是跑不掉的,把握到了其中的要领,也就掌握了执笔的规律和要求。

执笔——手指握住笔管,有哪些“要领”需要把握呢?综合先贤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手指捉管的高与低上,以适应字体字形为宜。手指捉管,在什么位置合适?这是书者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对此专门作了研究,她认为:“真(楷)书,去笔头一寸二分,行书,去笔头二寸一分。”古时一寸,相当今日2·5厘米。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主张:“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到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意思是写楷书,执笔可低些;写行书,执笔可略高;写草书,执笔可再高些——在六寸管的一半位置。若握的位置低了,很难适应行草书体的字形结构、书写速度和表现韵味的需要。从上述两位大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执笔捉管的高低,取决于字体的特性。换句话说,字体特性决定手指在笔管上的位置高低。若用军事行动来比喻,那就是:对相对静止的物体(正楷)用短刀剔剐比较合适;对运动跳跃的物体(行书、草书)用长矛进行格斗,才能奋臂扬威。此外,字形的大小也决定了手指捉笔的高低,写小字,应适当低些;写大字,应适当高些。

二是在手指捉管的松与紧上,以适度灵活为宜。手指捉管,是紧些好,还是松些好,历来书家论述很多,主张不一,大多主张要捉紧些。传闻书圣王羲之看到儿子王献之练字,就悄悄地从后面伸手过去拔笔管。由于王献之手指握得紧,笔管没有被拔掉。王羲之高兴地称赞儿子将来有大出息。这个故事被历代主张紧握笔管的书家所传颂,似乎只有把笔管握紧,才能写出好字。笔者以为,这个故事有误导作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松紧适度,转动灵活。如同手持兵器是为了战斗一样,手捉笔管这种特殊的的武器是为了写字。因此,必须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战斗胜利,而不是死死握住不放。“紧”,是为了更好地驾驭笔锋,不使其无力;“松”,是为了随“意”运转,笔随心走。一般说来,应该是:紧而不僵;松而不滑;自由运转。初学时,适当紧些;有功夫时,适当松些;写小字时,适当紧些;写大字时,适当松些。坐姿写,适当紧些;立姿写,适当松些。苏轼曾经说过:“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三是在手指捉管的直与斜上,以能够体现风格为宜。手指捉管,笔管与载体(例如纸张)平面是垂直好,还是稍有角度、倾斜一点好,历代书家论述不一。大多主张笔管与载体平面垂直,以保证“笔笔中锋”。少数书家通过分析前人墨宝和自己的实践,认为不必“笔笔中锋”。实际上,用“偏锋”写出精品的也确实大有人在。像王羲之那样的书圣,作书也不全是“中锋”,而是兼用“侧锋”。就是说,笔管也不是总和载体平面保持垂直的,也有倾斜(以便使用侧锋)的时候。笔者以为,手握笔管的直与斜,不能绝对化。应从个人对书道的理解,执笔的习惯,追求的风格等实际出发,该直则直,该斜则斜,以写好字为原则。有的书家,为了增加落笔力度,有意使笔管朝笔画线条的反方向左倾右斜,四面八方,笔笔俱到,从而写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字来。每个书者追求的书作风格是不同的,因而,在手指捉管的直与斜上也是应当有所不同的。直好,斜好,何时直,何时斜,就要靠个人去体会和实践了。

四是在手指捉管的静与动上,以应手得心为宜。手指捉管,几个手指以不同的力作用于笔管,是始终保持一个姿势——静好,还是不停地转换姿势——动好,历代书家多数主张“静中有动”,即在保证手指捉住笔管不使滑落的同时,要不时地推动和捻动笔管,以调整笔势,活动筋骨,方便蘸墨,“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唐·张旭语)达到“得心应手”之目的。但,何时静——不作推捻等动作;何时动——又推又捻,没有固定的时机和标准,主要看书者个人的习惯,笔管的粗细,笔毫的硬软,含墨的多少。清代的宰相刘罗锅——刘墉的书法可圈可点,用的却是“转指法”,即手捉笔管不停地转动,有时转得太厉害,笔竟滚落到了地上。可见,手指捉管,动与不动,转与不转,并不决定字写的好差。因此,对于手指捉管静与动的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书者个人的习惯而宜。如果说有个原则的话,那就是:静也好,动也好,笔锋要始终处于能够再现书者心意的良好“战斗状态”。

以上“四要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就是说,在具体操作中,是要“四者”兼顾,把手指捉管的位置、力量、角度、动作“揉”在一起运用的。因此,掌握和运用“四要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需要经过长期实践才能有所领悟的。

关于执笔,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正常情况。有的书者,因身有残疾,口擒、腕捆、脚绑笔管的情况都有,且也写出了好字。再则,字的大小不同,执笔的方法也不同,例如写榜书(大字)有时还须双手把住笔管。所以说,执笔要讲方法,但也不可太拘泥,不可神秘化,“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苏轼语),只要有利于运笔就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书法爱好者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书体的需要,选择随心合手的毛笔,否则,执笔的姿势再正确,也难以写出好字来。“善战将军不择笔”,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