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书法二十年》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直观地说,就是运动毛笔。
既然“运动”毛笔,就有一个“方法”——“笔法”问题。
关于笔法,从秦汉到明清,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多管用的方法,在理论著作中也多有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8种:
1、平动——笔锋与纸面距离相对不变的直线滑动;
2、摆动——笔锋接触纸面后的掠动;
3、提动——笔锋和纸面若即若离的抬动;
4、按动——笔锋在纸面上的刷动;
5、转动——连续不断变换笔毫锥面的绞动或笔毫左右回顾的圆行;
6、折动——笔毫锥面从一侧变换到另一侧的扭动;
7、疾动——笔锋在短撇、捺、竖钩等线条内的搡动;
8、涩动——笔锋在纸面上运行时似有物抗拒、须与之相争的、不露痕迹地推动;
9、战动——笔锋在纸面上运行,其点画外形可以出现力势效果的颤动;
10、顿动——笔锋在纸面上瞬时留驻的蹲动;
11、挫动——笔锋在纸面上顿后提起的搓动;
12、振动——笔锋在纸面上步步顿挫的涩动;
13、摄动——笔锋在纸面上画短意长地敛动;
14、实动——笔锋触纸留下痕迹的劲动;
15、虚动——笔到意到纸不留痕的空动;
16、顺动——笔锋在纸面上沿笔顺方向的进动;
17、逆动——笔锋在纸面上反笔顺方向的回动;
18、飞动——笔锋在纸面上留下“飞白”效果的扫动。
在典籍中,还看到一些这“动”那“动”的说法。但实质和上列的18种都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难以明确划定界限,故略去。
相对垂直的笔锋在平铺的纸面上运行的方法,竟有18种之多(甚至还多)!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造成“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其实,仔细推敲起来,不外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平推平动式——笔锋和纸面的距离相对不变前后左右推动。单纯运用这种方式较少。
二是上提下按式——笔锋和纸面的距离有高低变化。这种方式运用最多;
三是左右绞转式——围绕垂直的中心变换笔头锋体的锥面。这种方式运用次多。
上述所列18种乃至更多的方法,都可以包含在这三种方式之中。
换句话说,是这三种方式,派生和组合了18种方法。例如运用最多的“上提下按式”,就派生和组合了“疾、涩、战、顿、挫、振、摄”等,是三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三种方式一般来说是“混合”使用的,即“平、提、按、绞、转”是通过“心——手——笔”,“揉”在一起使用的。
由于“字体决定笔法”,因此,18种方法还要结合字体使用。
每个书者在书法实践中,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字体,侧重掌握和字体相适应——能够准确表现字形体貌风采的一种或几种笔法。例如喜习篆、隶,应掌握绞转之法;喜习楷、行、草,应掌握提按之法。
当然,若是篆、隶、楷、行、草各体都想练,18种笔法则都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最起码也得了解和掌握上面所归纳的“三种方式”,尤其是后两种。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