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书法二十年》
毛笔的功能不能弱化
主张书法要有“时代性”的书家,和“西方文化”碰撞后,不仅提出了一些“玄”的理论,还在实践上“有所创新”。其“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弱化毛笔的功能。他们不再把毛笔当作书法创作这种特殊艺术形式的主要的、决定性的工具,而是剪刀、尺子、浆糊、颜料等一齐上,又拼又贴,又制又作。美其名曰,开创了书法创作新道路,找到了和时代进行衔接的“衔接点”,和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融合点”。他们虽然没有像西方的“前卫”油画家那样,丢下画笔,用手枪、用脚作画,但发展趋势相当令人担忧——也许是杞人忧天吧。
众所周知,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与使用“毛笔”有极大关系。当然,还得有纸、墨——以及研墨的砚,但这些只起配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毛笔。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开始用甲骨和竹木板子等载体记录文字,所用工具是金、石刻刀和蘸着颜料的竹木“硬笔”。自从有了绢素和纸张之后,写字的工具基本上便由兽毛制成的毛笔“一统天下”了。由于毛笔具有和“刀笔”截然不同的“柔软性”。差之一毫,去之千里。于是便造成了笔画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形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公元132——192)在“九势”中,总结毛笔这一特性时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明确地指出了毛笔的“柔软性”,是使笔画——书法形成艺术的根本原因。书法,之所以一字千面,千字千面,没有雷同——同一个人写的同一个字,前后也不同,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0个“之”字,全不相同。除了书者主观因素外,主要是毛笔的柔软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艺术就是毛笔艺术!
对毛笔在书法创作中的至关重要作用,书法史上尽管也有不同认识,也有用其它工具例如用手指进行书法创作的,但最终使用毛笔是“正宗”的观点是占主流的,也是历代书法家取得了共识的。历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自成一家”的,可以说,都是使用毛笔的书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毛笔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历史上是这样,现时也是这样,当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也都是用毛笔作书的,还没听说哪一位书法家是用剪刀浆糊拼贴作品出名——取得社会承认的。这说明,毛笔还没有到了需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地步。
书法,可以解释为毛笔运动的规则。“书”字,先民在创造时,画的就是一个人右手握刀或箭头的形状,是一种“运动”形态。如果创作时,毛笔不再运动或很少运动,代之以别的什么工具运动了,那就失去了书法的本意,那就干脆不要叫书法,叫“拼贴画”或者别的什么好了。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如今的电脑已相当发达,丢下毛笔,用手工去拼贴,还不如用电脑去组合算了,只不过那叫“电脑字”,不叫书法艺术了。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笔为之首,为之根,也是检验是不是书法的“试金石”“分水岭”。任何弱化毛笔功能的行为,不管说得多么好听,多么有理,都是和书法的本质和特性相违背的。书法艺术,如果连“毛笔”的根基都动摇了,那就离消失不远了。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