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笔顺形成臆测

金羽毛文苑  2020-07-20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笔顺形成臆测  

本文说的“笔顺”,是指单字书写的顺序——字顺;单行排列的顺序——行顺;全篇排列的顺序——篇顺。
字顺,为何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而不是相反呢?
行顺,为何是单字“直下竖行”而不是相反或横行呢?
篇顺,为何是单行“左排成篇”,而不是相反呢?

上述问题,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先后顺序问题,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实际上,仔细一想: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是与不是”的取舍,不正是民族心态的反映吗,这种心态不正是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体现吗。深究下去,是不是会悟出汉字这样写、这样排列,才形成了书法艺术呢。所以,笔顺问题,说一说还是必要的。

先民造字的同时,笔顺问题就随之出现了。
当书写工具——手指、树枝、骨棒、石针、箭头、小刀、兽毛捆扎物等,在载体上——沙地、山石、竹木、陶器、甲骨等,接触的“一瞬间”!就有一个必须马上要解决的向什么方向“用笔”的问题。

在这“一瞬间”,是什么“意识”促使造字人把工具按照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外到内、而不是相反方向运行呢;在一个字完成的“一瞬间”,是什么“意识”促使造字人向下而不是向别的方向发展列成竖行,也不是左行或右行列成横行;在一行完成的“一瞬间”(到了载体下面边缘),又是什么“意识”促使造字人向左而不是向右完成全篇要表述的内容——即要书写的汉字。总之,是什么“意识”决定了在上述三个“一瞬间”的自然果断行动,从而形成了汉字不同于其它大部分文字的“书写顺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同“国际接轨”,在印刷品上实现了“直行”到“横行”的转变(书法领域仍然没有变)。

臆测造字人在三个“一瞬间”的思想意识虽然极其困难,但可以从这种意识产生的结果——甲骨文中去探究。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普遍规律,甲骨文这个“存在”,决定了造字人的“意识”。当然,在甲骨文之前,先民肯定在许多载体上进行了大量的书写,但可惜的是,这些文字没有被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只能从分析甲骨文这个“存在”开始。

甲骨文主要是刀具刻写的(也有毛笔书写的但不多)。刀具是人的手指握着的。有关资料表明,当类人猿的前肢发展成为人的双手、猿的脑髓变成人脑髓后,由于生存的第一需要——狩猎征战等需要进行语言交流,大脑的左右“半球”有了分工,左脑优先得到了开发,其结果是左脑指挥的右手承担起了表达左脑“语言系统”的责任——刻写。(科研证明:左脑支配说话、写字、计算、抽象推理;右脑长于形象思维、空间认识、理解音乐、文学创作等)

甲骨文是右手(不排除个别是左手)握刀刻写这一事实,可以使我们找到单个字的笔顺成因。由于无法考证出先民造的第一个字是什么,是先写的横,还是先写的竖,还是先写的其它笔画,所以,只能做一下臆测。窃以为,笔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人的主观原因。人直立之后,心灵的窗户——眼睛,由于“高高在上”——头顶,所以观察事物,一般是先上后下。比如看人,一般是先看对方的头部,然后才逐步到身体的其它部分。观察自然界的其它事物也是“由高到低”、“由天到地”、“由远到近”、由宏观到微观。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形成了“先上后下”“由外到内”的意识。加之几十万年间的狩猎征战,在头脑中养成的尽快取得战果的“效率意识”;围栏筑城御敌的“防卫意识”;占卜问神祈求吉祥的“宗教意识”;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的“突击意识”等,在写“字”时,工具接触载体后(一般在上部起笔),上述“意识”自然地就发生了作用: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一个字完成之后,需要刻写第二个字时,在上述”意识“的作用下,手自然地往下运行了。

劳动使猿变成了人,双手是主要的劳动器官,而右手,由于上面提到过的左脑优先开发的原因,所以承担起了使用劳动工具的主要责任(不排除个别左撇子)。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养成了右手握工具的习惯。当造字人右手握住工具刻写时,自然会:怎么方便手臂用力、顺势就怎么来。下笔之后,手臂往下用力比向上用力顺劲,往右用力比向左用力顺势——便于把握线条的长度和宽度,于是,就顺其自然了。当然,也可能有用左手反现行笔顺刻写的,但由于不适宜眼睛观察、不符合手臂运动规律,而没有传下来。综上所述,由于造字人的“心理”、“生理”和“刀笔”的作用,才使单字的笔顺和单字的排行(还有下述的载体原因),形成了如今的“顺序”。

二是载体的客观原因。造字人在造字时,恐怕并没有特选什么载体进行书写,大概凡是有个“平面”的东西,像土地、石板、树叶、树皮之类,都可以写字,遗憾的是这些器物不可能保存至今,难以找到物证。有专家考证,在文字形成初期,竹简是主要的书写载体(也没有实物保存下来)。一个根据是甲骨文中“册”的写法,是绳索系在一起的竹片;一个根据是《尚书》多士篇中,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的句子,而典和册都是用竹简编成的书。由此证明当时使用竹简写字已相当普遍。

 如果“竹简”是当时主要书写载体的说法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是“竹简”特殊的“长条形”,影响到了造字人的书写方向——字顺、行顺和篇顺。由于竹简是有一定份量的长条形,且有一定弧度,书写时,往往又是左手握简,右手握笔。这种情况决定了:手握简,成纵的垂下状比较省力,笔写起来从上往下比较方便。若是横握简、笔横走,一是吃力;二是笔难以稳定运行;三是竹简的弧度会影响到书写。第一片竹简从上到下写完——一行字完成后,持简的左手就要把这一片竹简放下,去拿第二片竹简。第二片竹简写完后——第二行字完成,持简的左手在把第二片竹简放下时,马上就遇到了一个“摆”在第一片竹简哪一边的问题——即汉字的排行是向左排成篇还是向右排成篇的“顺序问题”,就在这“一瞬间”,有利于左手拿简放简行动和眼睛观察方便的意识起了作用,于是,造字人便自然地顺手把第二片竹简“摆”在了第一片的“左边”!第三片竹简写完后顺势“摆”在了第二片的左边(依此类推),汉字书写,由右往左排列成篇的顺序,就这样在一瞬间形成了!(古人“以右为上”的意识,在这里也起了作用。)长条形的竹简不仅影响到了字顺、行顺、篇顺,还影响到了汉字的结构向窄长方向发展(方块字的成因之一),使汉字最初的形状多是长方形,直到隶体字产生,汉字才有了扁方形。

在实践中,在当初的三个”一瞬间“,造字人的主观因素和载体的客观因素,是同时发生作用的,从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和西方大多数国家拼音文字不同的笔顺——字顺、行顺和篇顺。这种“顺序”的科学性(自然、合理、准确、经济),使笔锋能够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从而把汉字线条“搭建”“构筑”成了美不胜收的造型艺术。因此,可以说,笔顺是汉字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条件之一。设想一下,若是不按笔顺写字,字能不能写好还是个问题,更不用说成为艺术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笔顺来历,按笔顺要求写字,才能为进入书法艺术殿堂,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