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我临《书谱》的做法

金羽毛文苑  2020-08-10 15:35:37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我临《书谱》的做法 

      选择草书体——《书谱》帖临习,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草书是书法这棵参天大树上的“花”,习书,若不闻一下“花香”,似乎缺了“一味”;二是草书艺术性高,观赏性强,变化多,可以较为“自由”地抒发书者性情,创作难度大的特点又特别具有“挑战性”——尝试一下也是一次习书“体验”;三是《书谱》字数多,不仅书法精彩,而且议论精辟,习《书谱》,不仅可以揣摩“草法”问题,还可了解书法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偏蔽——避免重蹈覆辙;

      确定集中一段时间习临《书谱》后,我的做法是:
      1、选择版本
反复比较辽、桂、浙、沪几家出版社出的《书谱》帖,选择了浙江一家出版社“原色印刷”的《书谱》,力求“取法乎上”。

      2、弄清背景
翻阅资料,得知《书谱》作者孙过庭,吴郡(今苏州)人,一说陈留人(今属河南省)。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太宗贞观至武则天垂拱年间(公元7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孙出身寒微,仕途不得志,只作过小官——率府录事参军。因操守高洁,不随世俗,遭人谗言,弃官居家,在贫病中,潜心研究书艺,工正、行书,特别擅长草书。《书谱》是其40多岁时完成的,不久,这位天才便病死在洛阳的客舍中。《书谱》为纸本墨迹手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7·2厘米,长892·42厘米,共351行,3500多字,衍文70多字。作为草书名帖,历代书家对技法多有赞誉;作为书法理论,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之后,关于书法论述,莫不受到《书谱》的影响,许多名言警句,被历代书家反复引用。习书不可不知《书谱》。起码要学习孙过庭矢志不渝习书法做学问的精神。

      3、查清字意
    《书谱》全文,因没有标点断句,意思难以明白。有的字也不识,于是就翻阅《辞海》《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首先弄清全文的大体意思——讲书体、技法、审美观、艺术见解等。然后查清不识的、不常见字的含义。明白了“文意”和“字意”——“意”连贯起来后,字便由生变熟,“熟”了之后,反复练习,“巧”便生出,“挥洒”起来,才不至于“离谱”太远。

      4、弄清草法
      草书是适应“速写”的要求产生的,“速写”不是“乱写”,而是按照一定的“规矩”——草法写。因此,习草书必须弄清并记住:(1)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折的形态和写法;(2)偏旁部首的“符号”“代码”。偏旁类(口诀):单双人提手,竖心耳目口,石田见日月,金木水火土,立刀绞丝衣,大车马提牛,女子寸斤力,示言系辛酋,虫鱼竹禾米,两点方足走,弓工歹羽页,反提文王犬,等。字头类:草山宝盖雨,小户八厂尸,等。字框类:门字,等。字底类:横四点,走之衣,贝巾皿,心手聿,等;(3)结构特点:符号代替,笔画连写,点画替代,一字多写,省减笔画,合并部件,错位挪让,仅存大概,笔顺改变,左盘右旋。对上述“草法”心中有点数后,在“对临”-追求字的“形似”中 ,力求把握“章法”特点——全篇布局、字形大小、字行间距、呼应照顾等;

      在边读边临中,初步感受到了《书谱》墨迹的特色:
      (1)用笔方圆结合。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圆熟清润,干净利索,起伏多变,动不狂,静不死,潇洒流畅。
      (2)字形纵横多变。根据“布局”和“行气”的需要,3500余字,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扁有方,有胖有瘦,有收有放,姿态横生,灵性自然。
      (3)结字“复归平正”。是通过了“平正”“险绝”初级、中级两个阶段之后,在“通会”高级阶段的“复归平正”。看起来既端庄又飘逸。
      (4)布局疏朗清爽。字与字之间直接连笔较少,形不贯气贯。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看似随手写来,实是“匠心独运”。整个布局,“疏可跑马”,“神完气足”,观赏起来悦目爽心。

        5、集句意临。如何把《书谱》墨迹的“意象”看到眼里,记到心里,在通临和重点临的基础上,采取了“集句”办法组成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的词句并临写,力争让1300多年前的古字依托反映现代生活的词句“活”起来。“集句”带有“强制性”,逼着自己不断地琢磨帖中的字可以组成什么词句。这既是提炼词句的过程,更是对字“读临”——乃至意临和意创的过程。实践后感到,可以较好地把自己在《书谱》中学到的“草法”,体现到创作中。
这次集中临写,在用笔和用墨以及在布局上做了一点尝试,效果尚不理想,尤其是对墨的浓淡枯焦还把握不准,今后将继续做这方面的试验。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