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繁华易素心——评陈明福和他的《左宗棠全传》(下)

金羽毛文苑  2020-08-22 07:00:00


不为繁华易素心

 ——评陈明福和他的《左宗棠全传》(下)

文/张宏图   张立国


内容摘要:

本文就耄耋之年的老教授陈明福先生和他的《左宗棠全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从历史研究服务于现实;尊重史料、言必有证、论从史出;“同类对比”的零度叙事方法;“用脚走出来的”在场主义写作;近乎半文半白的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历史人物传记”的结构等诸方面充分肯定了陈明福和他的《左宗棠全传》。同时也探讨了诸多历史难点、疑点,以求教于方家。


 

陈明福


四之(1)

至于作者的写作水平,这是个见仁见智的事,不好多加评论,但其基本的东西还是可以考量的。譬如语言,这是写作最基础的东西,陈明福在描述上基本采用的是近乎半文半白的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当下能把握这种语言风格的人多乎哉,不多也。有些章节读起来似有读《红楼梦》之感,如写左宗棠大婚一节,穿插上张声玠与周诒蘩的爱情故事,让人读之兴趣盎然。


“我也知道呀!”秀嫂脸色惨白,一口气不停地说:“前夜里先生娘子精神好,拉着我聊天足有半个时辰,等左先生去了,相互问了安好,总算上床歇了。左先生刚回书房去睡,我见先生娘子没有什么不妥,便也合了眼。谁料刚刚猛然听见婴儿啼哭,竟然就生了!连先生娘子自己也不知,竟是睡梦中生的儿子!”


“合卺后,并肩夜膳,觉其鬓边茉莉淡香沁人心脾,一缕情丝荡入魂魄。此时,他便暗暗庆幸:宗堂即便终生不仕,有此佳丽相伴,白头偕老,永为农人亦平生无憾无悔矣!”


这样的语言全书比比皆是,已构成了该书的基本话语体系。我们不会忘记“语言是思维的符号”这句名言,陈明福的语言是他完全融入历史场景的结果,是进入在场主义思维的必然结晶。当然,也使读者更容易地情不自禁地步入历史现场。



四之(2)

作者的写作水平是与作者的人文历史知识呈正相关的,翻检此书,有关人文历史知识扑面而来:关于相面的解析;对“九品中正制”的详解;关于茶叶知识的介绍;引伸各色历史人物,如李白、苏轼、诸葛亮、长孙皇后、马皇后,甚至张飞等;对于杖刑的详细介绍;关于“屯田”的来历;关于《千字文》的常识;关于宦官历史的简介……清代相关的水运路线;清代科举的各项规定;关于林则徐之死的详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广州);对清代官阶的考证;关于幕客制的解说;洋务运动的真实原因;“新疆”之称的来历;关于捻军的详细介绍;关于“六百里加紧”的规定;清代回族问题的回顾;关于醇亲王搬家之缘由;清代的乔家大院;清军兵勇粮食供应标准;新疆的地理变化;清代的兵制;水车井、辘轳井、豁泉井、秤杆井的区别;中国历史上四个“不打败仗的将军”;关于慈安太后死的考证……虽然称不上清代人文社会知识的百科全书,但其文史知识的丰厚是不容置疑的。任何一位个体的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社会人文生态的产物,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对象也是人,所以分析、研究、描述、框定一个人,必须在具体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中进行,“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在历史人物传记写作中,历史人文知识是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甚至是确立传主的准绳与规矩。



四之(3)

文无定法,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任何公开发表的,作为社会产品的文章,均需有一个完整的审美结构,而不是作者率性而为,下笔千言,漫无边际。更不能随意调侃读者,误导读者,浪费读者的精力与财力。就我们浅薄的审美判断力来看,《左宗棠全传》有一种不着独创痕迹的文体独创,我们谓之“课堂教学模式版历史人物传记”。作者大半生从事教学工作,职业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作品,这种不自觉的文体创新,是职业习惯使然。每个章节开头都联系实际,针砭时弊,这正是课堂教学每堂课开始所用2-3分钟导入新课。中间讲授新课,叙述左宗棠的人生片段,反复引证、旁征博引,以求“学生”明白。全书最后,是课后5分钟的课堂小结,是分析、总结、后续链接、课后延伸,是对左宗棠一生功过是非的总结,并延展到左宗棠的“诗文书法”,进而延伸至“左公后裔”“遗迹留芳”。这种新奇的结构方式就形成了该书融传记、报告文学与评传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版历史人物传记”。众所周知,传记文学特别是古代人物传记是历时性写作,与即时性并不相关,而陈明福将即时写作引入传记文学,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这种结构的最大好处是古今相揉,谈古论今,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读者不再是“读《三国》掉眼泪,为古人担忧”,而是从“历史上的今天”看今天的历史现实,产生更多的现实思考、历史思考、理性思考,在这一意义上完成历史为现实服务。这种结构的缺点是文章必然拉长,因为容量太大,三言两语解决不了问题,故而该作长达110万字,在浮躁和即时消费的当下,很难有人沉下心来,坐在那儿将110万字读完。阅读率很难达到期望值,其影响力也就会下降,唯一的补救办法是抓紧将此作改编成电视剧,转借现代传媒的影响力,以提高该作的影响力。“是金子总会发光”不错,我们何不叫它尽早发光、尽快发光?


就其导入新课的“导语”,即针砭时弊、干预生活的部分,其深度是当下许多报告文学作家所难以达到的。例如,作者在引用了马克思的原话:“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persona(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之后,作者批评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196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时是什么样的年代和时代背景,读者都会自明。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审视历史,不能不说有很多、很大的问题。这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纪事》,是马克思直接谈中国的事,但在19721月出版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却不入选,究竟是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有50卷,第二版39卷,共2900多万字,在中国,有几个人能通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多少人能发现和知道马克思有这篇文章?更令笔者诧异的是,许多文章、著作常常引用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的‘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这句话,而对马克思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和断言却讳莫如深,希望中国人都不知道,或者认为马克思这篇文章是偏听偏信了,观点错误,所以不予选录,不予宣传,以免产生不良的‘政治影响’,是不是有这样的动机和目的,大家可以思考和判别。”


的确,我们有些部门领导和编辑,他们自视高明,把广大党员和知识分子视为阿斗,他们忘了党中央和习近平同志是要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而不是仅仅集中他们几个“精英”的智慧和力量。叶夑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胆是敢于突破的心理素质和自由精神,识是理性分析和艺术把握的能力。胆识不是胆量,这一点王富仁先生早就分析过。陈明福能如此大胆地干预生活、干预现实,不能不令人钦佩。


作为“整体感知”“整体感悟”“知识链接”“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主体部分,陈明福对左宗棠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考证、分析,使读者感悟到的左宗棠不仅是民族英雄,而且是儒枭,他畏天知命、秉心平直、用贤恤民、务从宽大、爱民而安、好士而荣。正因为他崇儒尊儒,所以最高统治者不怕他功高盖主、拥兵自重。因为儒枭是不会犯上作乱的,是视礼义廉耻、尊卑有序为生命的,是忠君报国的。再者,左宗棠是一代枭雄,他魁杰雄特,威严足惮,戎昭果毅,未雨绸缪,见招拆招,神略独断,征伐四克,该恨则恨、该猛则猛,变化若神,所向无前。而且是个雄才全才,他军屯兴国、开垦陇西、整顿财政、折冲厌难、制造兵器、造船练兵、架桥修路、引水富农、植柳种桑、风行草靡、独无奉迎,更是不为繁华易素心。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代枭雄。写到这儿,令人想起王富仁先生在谈《鲁迅与顾颉刚》一文中写到“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文化’就有关崇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中国又是一个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自古以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当这极少数人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完全程之后,就已经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社会的上层,成为‘人上之人’,成为国家的‘精英’。但在这时,他实际还没给国家和社会做出任何实际的贡献。”与这些精英相比,左宗棠科举的失败注定他无法进入精英阶层,他必须靠他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一步步攀爬上去,精英们靠着书本知识成就了自己,而社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是他们的缺项、弱项,当左宗棠靠着社会实践、社会行政能力步入精英阶层后,其他的状元精英们也就相形见绌了。恰恰是这独特的攀登之路成就了左宗棠,从这一点说左宗棠的一生至今具有现实引领性。


陈明福的“课堂小结”也不是枯燥的、单纯的理性分析和成败得失总结,而是通过生动的事例、故事,将左宗棠的历史功过与个性品德透析给读者。例如举“宫保袖”,即现在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套袖就是左宗棠发明的,以证他的“唯崇俭乃可广惠”。举吴王礼聘孙武为将,故意出难题让他带宫女操戈习战。孙武斩二姬,而众宫女不敢再嬉戏的故事,以解释左宗棠的所谓“残酷无情”、“心狠手辣”。即便是纯议论也是以经典的论据出发,如“既然没有争议地公认镇压过农民起义的岳飞,和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的林则徐,以及镇压过太平军的冯子材等为‘民族英雄’,而为什么对待与他们属于同一类型、有基本相同经历,甚至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功绩还大于他们的左宗棠,却是这么苛刻呢?”


最后,作者归纳了左宗棠10大历史功绩,无论这些归纳准确与否,“中国近代海军之父”;“民族工业的先行者之一”;光复新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左公柳”这几点,事实摆在那儿,是无可争议的。

 

我们认为,对于一些近现代复杂的历史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冯玉祥、傅作义、杨度、章士钊、胡适等,第一看他们的民族气节,在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时,他们能否为民族利益而抗争。第二看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促进还是促退。第三看他们对人民大众的态度,是关心民众还是欺压民众。第四看他们的个人品质,是有德还是失德、无德。但决不能以道德标准来谈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以道德标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一定失败。“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这是真理,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最后,我们不能不指出,110万字的长篇巨制,要想在语言文字上一点毛病也不出,简直是不可能的。但细枝末节上出点小瑕疵无关弘旨,对一部作品我们不能求全责备。面对当前传记文学作品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粗制滥造作品泛滥,尤其是主体性缺失、人文性迷失、真实性欠缺,《左宗棠全传》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我们完全可以将习近平同志引用过的三句话赠送给陈明福先生:“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说,我们有一个奇怪的全民集体无意识:当下表字在中国人的名姓称谓中已经消失,但在传统文化中我们是讲究“名讳”的。在近现代社会中,在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仍还流行名讳。毛泽东、朱德、鲁迅、胡适等人都有台甫,“请教尊姓台甫?贵庚几何?”是习惯用语,一般男子20岁取字,女子出嫁换帖时取字。可是不曾想70年来我们恨蒋中正、骂蒋中正,结果不是直呼其名,而是骂他的字“介石”;我们热爱毛主席、歌颂毛主席,结果不是称他的字“润之”,而是直呼其名“毛泽东”。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名和字的用法还是要适当考虑一下的。什么时候称“宗棠”?什么时候称“季高”?还是需要认真斟酌一下的。不能因为全民集体无意识,我们便也随波逐流无意识。




作者简介:

张宏图,男,文学硕士,中外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理论委员会委员,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张立国,男,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执行副会长,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本文连载完毕  感谢大家阅读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