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金羽毛文苑  2020-09-07 20:33:16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护尾要用“力”

         ——收笔体会“三不能”      

            

笔法是书法的第一要素。笔法不讲究,就不叫书法。

所谓笔法,不管有多少种,不管写什么书体,窃以为,最根本的是处理好运笔的“起-行-收”三个环节。习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习练“起-行-收”的运笔方法。

过去,笔者对“起”的“藏头”、“行”的防止“中怯”,都比较注意,而往往对“收”注意不够,点画中常有“鼠尾”“虚白”“墨猪”出现。


如何解决在“收”上出现的问题,笔者从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公元132-192)的著作中受到了启发。蔡氏在在《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两句话,均说到了“力”——书法的第一要求。告诫后学,“收”要用“力”护尾。

怎么用力护尾——把身上之力变成笔力留在纸张上,使点画线条显示出力感,笔者做了一点探讨,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不能省

过去,在书“撇”甚至在书“捺”笔画时,逆锋起笔、用力运行的“动作”都做了,但常常把“收”笔的“动作”省略了——气断了,力没了,根本没有护住尾。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开始注意收笔,力求意到力到,即使在写行书乃至草书时,也不忘“力收”的动作,“起-行-收”三个环节一个不落,这样做之后,线条的力感似乎有所增强。


 二、不能飘

过去书字时,有这种现象:虽然“起-行-收”三个环节的“动作”过程一个不落地都做了,但有时因心情急躁,“收”的动作显得“飘”,好像是“护尾”了,实际上也没有护住——气跑了,力没了。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写字时,开始注意调整心态,力求把三个环节的“动作”都做到位。收笔时,争取意到笔到“力在其中”——不至于在尾巴处“跑风”“露怯”。


三、不能揉

过去书字时,有时为了使点画线条显得有力,“收”笔时,故意“揉”几下,留下墨迹很多很重,好像是在“护尾”,实际上是“害尾”,把尾弄得不成样子——成了墨猪。尤其是捺画,一波三折利索收笔也就行了,往往还想在尾巴处揉一圈、按一阵——虽然这个时间也很短,但从动作上说,揉、按多了,实际上是把“收”笔的动作做过了头,这样必然造成了尾部“气结”“力弱”。认识到这一点后,开始注意既把“收”的动作做到位,但又不要过头。即便是在写隶书的折头大刀时,也注意改变过去揉搓过头的做法,按下就收,不故意留驻。这样做后,线条的气韵似乎比过去“精神”了,力感似乎也比过去强了。


反思过去在收笔上存在“省”“飘”“揉”的原因:一是思想上有误区。觉得“省”“飘”的动作显得“洒脱”;二是盲目照搬照学。看到有人行笔时“哆哆嗦嗦”最后揉按一阵,认为是“捷径”“窍门”;三是理论根底浅。没有悟透先贤“力收之”等理论观点的真正含义。


虽然初步认识到了护尾要“三不能”,但由于过去在“收”笔上,已经形成了“省”“飘”“揉”的习惯,改起来还一个过程。今后,笔者将会努力纠正这些“痼癖动作”,努力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力求在习书上有所长进。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