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新世界》观后感

文/钟笑
一、先说优点。
1、剧本比较扎实。从编剧的角度来说,该剧基本上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剧本。情节、人物,按照时间轴,铺排的井井有条,没有太多的漏洞(个别漏洞后面会说到)。要比我最近看过的另外两部作品《惊蛰》和《红色》要好,尤其比徐兵自己编剧的《红色》要好。网上评分《红色》高于《新世界》,我分析,主要原因是《新世界》篇幅太长,网友看烦死了;另外就是《红色》情节比《新世界》更“悬”,推理成分多,烧脑,吸引了爱打分的网友。《红色》比较“浪漫”一些,《新世界》比较“写实”一些(当然也存在“天马行空”的浪漫――超现实主义)。

《新世界》剧本的主要优点:
一是时代背景选得好。当时解放军大兵压境,国共两党就北平和平解放问题进行谈判,这个时候属于纯粹的“乱世”,旧章程即将被破,新章程还没有建立,一切不合理的情节都可以被理解,比如监狱长的把兄弟可以随意进出监狱等等。
二是情节起伏跌宕,大大增强了电视剧的可看性,尤其是把一起连环杀人案与北平解放这个大事件揉在一起,把小人物与大事件勾连起来,让大事件接了“地气”。三是人物命运感极强,让观众总是为剧中的人物命运担心,有暗杀,有明杀,又不断让人物在陷入绝境时突然峰回路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还有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这些能让剧情好看的元素,编剧运用得很好。再现了一种特别的人生。2、重场戏写得很足。该剧有很多重场戏,编剧是下了功夫的(徐兵是总编剧,他下面有一个团队)。这里就不具体列举《新世界》剧中的实例了,我在后面“参考借鉴”部分会具体说到重场戏的问题。3、细节用工。过去有一种说法,美国电影情节是假的(比如科幻片),细节是真的,大家爱看;中国电影情节是真的,细节是假的,大家不爱看。现在中国电影、电视剧在这方面有很大改善。《新世界》的情节,很多地方是经不起推敲的,有点瞎扯(尽管是把剧情设置在一个特殊背景之下),但是很多细节是让人信服的。具体例子比比皆是,就不列举了。4、个别场景意境很美。全剧倒数第二场戏,田丹去看徐天,在金秋麦田里走过的那场戏,独具匠心,拍得很美。就是为了这场戏,编剧让徐天去了石景山,因为在城里拍不出来那种场景。白纸坊就在北京菜户营的附近,在金大都遗址旁边,那里是城区,不可能有麦田,所以编剧把徐天“发配”到石景山去了。当时的石景山就是郊区。5、闲笔用的好。剧中有一头骆驼,基本与主要情节和人物无关,像个幽灵,时不时会出现一下。它每次出现,基本上都是在要死人的时候。编剧这是借鉴了一部外国电影(具体片名不记得了)的表现手法,用一个动物来渲染气氛,我认为该片的骆驼用得很好。北京南城,当年是穷人居住的地方,电影《城南旧事》、《骆驼祥子》表现的都是北京南城的故事,当时拉车、种地、打铁的穷人很多,骆驼也多。骆驼的形象又很特别,编剧用这个动物做不详之物,独具特色。骆驼在片中,就像写文章用的“闲笔”。“闲笔”不闲,会增加特别的韵味。当然,这不是一般观众可以明白的。这种艺术性是给行家看的。包括前面说的麦田那场戏,是为了“上档次”安排的。那个金色麦田也属于“闲笔”之类。
1、剧名不妥。70集的电视剧,真正属于“新世界”的不过一两集。就像说“生孩子”,不是从分娩开始写,而是从怀孕开始写。给人一种文不对题的感觉。徐兵编剧的《红色》也是如此。可能徐兵偏爱红色,前一个剧以《红色》命名,《新世界》又写了一个变态的“小红袄”。2、篇幅太长。多了铺排,少了节制。该剧本来可以搞成一部精品,得到更多的赞誉。但是因为太长,吓跑了很多观众,看烦了很多观众,也影响了该剧的品相。篇幅太长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情节线面面俱到,几乎每个重要事件,都要把每个人交代一番;二是事无巨细,一些本来可以省略的地方,也不厌其烦地说一番;三是一些场面动用人员多(比如国民党撤离和解放军进城)。总想把花在这上面的钱摊薄成本,拍出来的镜头舍不得删除,在没有主要人物出现的桥段,本来应该是一闪而过的过场戏,反反复复表现撤离和进程的“大场面”,使剧情的节奏变得拖拖沓沓,甚至让人心烦,严重影响了片子的节奏,从而影响了片子的质量。3、道具使用不当。金海办公室椅子垫旁边藏的那把枪,最后没派上用场,是个问题。按照电影编剧理论和常规做法,如果电影一开始出现一把枪的特写,那么这把枪在最后一定要打响。我想该剧的编剧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可能最后疏忽了,或者没找到打响的机会,就放弃了。4、部分细节处理不当。小朵的脚铃,几次出现,第一次是在小朵和徐天一起洗脚的时候,第二次出现是在被小红袄杀死之后,小红袄用刀把脚铃的红线挑断了。后来出现的几次,有时红线是断的,有时是没断的。这么重要的道具,不应出现这种纰漏。这是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责任在剧组的道具、导演等人,与编剧无关。5、个别情节安排比较勉强。比如小红袄是每年杀一个人,结果在小朵死后,并没有人关注凶手“十七”的时候,他突然又跑出来杀了一个又老又丑的中年妇女,按逻辑推理,不合理,杀人动机的依据不足,他不是为了躲避追捕,而是主动“配合破案”。如果没有那颗被杀的妇女揪掉的扣子,这个案子就破不了。小红袄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便前面不能交代原因,后面也应该交代。毕竟是破案的剧情,就得有个交代才对。其他重场戏都有交代,这个情节更应该交代。没有交代就是败笔。再比如,田丹受伤第二天就到处跑,也不合理,那可是刀伤啊!而且是肚子上挨了三刀!
三、参考借鉴问题。
1、重场戏的处理。《新世界》基本上把重场戏都做足了。让人感到“山穷水尽”了,就会来个“曲径通幽”。虽然有的戏写得有点过,但可以理解。编剧行当有个术语,叫“三番两抖”,意思是说矛盾发生的过程,层层递进,一个番儿,接着一个番儿,矛盾不断加深(险情不断加剧),然后就跟说相声抖包袱,再一个一个抖开(化解)。
2、线索的处理。这个问题也与重场戏有关。《新世界》的优点是,几乎每个重场戏的每条线索(人物)都照顾到了,但缺点也在这里――不能太周到。《新世界》则没有节制地交代了太多。有的本可以虚写,比如用一两句台词交代过去,他却都实写了,这样就拉慢了全剧整体的节奏。使情节显得拖沓、磨叽。因此,把握好“度”很重要。像徐兵这样有经验 的编剧都没把握好,可见“度”的重要和艰难。
3、人物个性的处理。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个别次要人物(如灯罩、小耳朵),个性都写到了比教“极端”的程度。江湖人讲江湖的“道理”。这样矛盾就容易激化,冲突就更尖锐。这是一部长达70集的电视剧还能让人看下去的重要原因,如果是温涂水,就没法看了。另外,人物间的安静性格和火爆性格搭配得很好,比如田丹和徐天,刀美兰和金海,等等。
4、场景的利用。《新世界》的每一道布景(监狱、住处、办公室等),几乎都利用得很充分,很少只有一两场戏的场景,这是为剧组节省资金。因为很多景点是搭建的(门外是真实的,内景要搭建,要布灯、安放机位),要花很多钱。写剧本一定要集中景点。比如说只用一两次的办公室之类场景,尽量写在外面。剧组不会为一两场戏搭一道景。
2020.07.23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