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书法内容
就书法来说,写什么,是内容,怎么写,是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了把问题搞清,只能在抽象意义上把它们分开来进行述说。本文侧重探讨一下“书法内容”。
一、书法内容的要素
何谓“书法内容”,《辞海》没有词条释义。对“内容”的解释是,与“形式” 相对,组成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由此可以推出,“书法内容”是指构成书法艺术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哪些“内在诸要素”构成了总和——内容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三大要素。
1、自然
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书法的本源,肇始于自然。由此可见,书法内容是自然物象(包括社会生活,下同)在书法人头脑中的反映,是自然物象的抽象表现或曰文字表现,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唐•张怀瓘语)。书法内容是否能够准确生动形象地地描绘自然物象,给人启迪,流传下去,主要看书法人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和再现程度。书法史上的大家,一般都是走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的“奇人”,都是和自然物象亲近融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时至今日,虽然点画线条字体造型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远离自然原相,但“夫书肇于自然”的原理未变,自然在“内在诸要素”中的基础地位未变。自然物象是书法内容的唯一源泉。
2、自身
多位先贤都有“书者,如也”的论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解释说:“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就是说书法是自身才学志向本性的具体表现。自身素质决定书法内容品质。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同另一个人的天赋、才华、心态、毅力、悟性、美感、情感、灵感乃至生存、生命形态等存在着千差万别,这就使“书法内容”呈现出多元的个性,不断涌现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古往今来,人人都可以写汉字,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的事实说明,自身素质在“内在诸要素”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王羲之说过,不可同智商和悟性不高的人谈论书法(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那些不能“通灵感物”只会抄写前人诗文的书法人,如果不继续提高自身素质,很难有所作为留下经典作品的。
3、汉字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 张怀瓘语)。书法内容是书法人通过具有丰富内涵的汉字,能动地表现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汉字是“内在诸要素”的前提和核心。没有汉字支撑,书法艺术大厦是构建不起来的。汉字要素包含单字、词组、诗文。汉字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是一画或是几十画的字,都有丰富含义。例如“一”字,就那么一横,《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就有“数目字,最小的正整数”、“纯、专”等10种释义。组成了“一字千金”等180多个成语(见《汉语成语词典》)。因此,可以说,单个汉字的“形、声、义”就已经具备了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如果再组合成词组、诗文,就可以表现天地万物、人间情怀——对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真诚、幸福、和谐、成就、情爱、健康、长寿、安全、稳定等普世价值的热爱和追求,从而超越时空,走向永恒,化为不朽。
以上“三大要素” 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的“中国特色”。明确了书法内容的“三大要素”,有助于书法人提高深入社会生活、锤炼自身素质、掌握汉字意蕴的自觉性,克服急于成功的浮躁心理,屏弃扭曲、污损、丑化乃至取消汉字的做法。
二、书法内容的作用
用书法作品,装点大好河山、美化公共和居家生活环境,是中国的一个“特产”。
处于书法艺术氛围中的人,视觉上感受到形式美的同时,心灵上也受到了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润心
汉字具有状物功能,有生命体征和思想情感,好的词句可以润心,陶养人的情怀。例如书法人经常书写的“惠风和畅”,就能把人带入心旷神怡的清新环境,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心情也会平静下来。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还会进入王羲之描绘的“放浪形骸”的快乐世界。有许多汉字之所以受到书法人的偏爱,例如福、禄、寿、康、喜等字,成为经常书写内容,代代相传,是这些汉字具有润心作用。
2、传情
书法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书写者的思想凭文字飞翔,生命借诗词咏叹。后人欣赏作品时,会感受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例如,看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会感到“爽爽有一种风气”(南北朝•袁昂语)。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会感受到作者的悲愤之情。看怀素晚年草书《自序帖》,会感受到勃发的豪情。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会感受到作者的苍凉惆怅孤独。代代相通的真情实感,打动了一代代人。
3、宣教
书法作品的持久性和深入性任何“广告”都望尘莫及。且大多是自愿花钱买来作品,布置在工作、生活、休闲场所,主动接受教育的。历代先贤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宣教功能,创作时非常注意选择合适的词句,抒发人生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看法和希望。经年积累,代代传承,逐步渗透到了民族血液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节俭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风气。换句话说,书法作品在锻造民族精神和影响社会风气中,起到了独特作用。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横披“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哪一个中国人看了都会受到鼓舞!伟大领袖毛泽东书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当年全社会都做好事的风气。
4、评价
书法内容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经久生命力,它对某个事物的评价,往往成为社会共识。例如,在泰山顶镌刻上“五岳独尊”四个大字,泰山的国山地位便得到了人们认可。又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被刻在石崖上,便确立了桂林在全国青山绿水中的地位。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相当普遍。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往往也借助于书法作品评价事件和人物。例如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刘胡兰遇害后,毛泽东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刘胡兰短暂一生做出了高度概括。
5、提升
高雅的书法内容具有提升文化素养和人生境界的作用。王羲之被奉为书圣,一是他的书法形式(技巧)“尽善尽美”(李世民语),另是他书写的内容,令人有妙不可言阅读快感。例如《兰亭序》,写作上是范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过程、结果交待得非常清楚。欣赏上是美文——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语,勾画出了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放浪形骸等语,描绘了不知老之将至的快乐气氛;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临文嗟悼等语,感叹了生死寿岁问题,揭示了前人今人后人比兴感怀情致的一致。阅读之后,不仅可以明白如何写好情景交融的散文,也提升了如何看待人生的哲理思考层次。
6、激励
肯定嘉勉表彰之类的内容对受众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成为历代当政者迎合民心推行决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封建社会,臣民如果接受到“御笔”题署,那是要感激涕零的。共和之后,民众如果能够得到领袖墨迹,也是如获至宝的。孙中山题署的“天下为公”,激励着人们为此而奋斗。毛泽东为全国各行业的题词,成为鼓舞该行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例如,毛泽东1953年2月19日至24日,在长江乘坐和视察人民海军的5艘军舰,5次题词都是同一内容:“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海军”。从那时以来,这个题词一直激励着人民海军官兵。上对下的题词有激励作用,同事之间互相赠送箴言佳作,也有激励作用。
7、慰籍
悼念追思类的内容具有调节心理状态、增强人生自信的作用。中国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悼念场合,张贴或悬挂与“精神不死”内容相近的挽联和“音容宛在”类挽幛,其词句则是根据逝者性别、年龄、身份、生平、经历、为人、做事的实情撰写,可以起到对逝者追念,对生者慰籍的作用。从甲骨文、钟鼎文到石文,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篇,都与祭祀活动有关。这似乎也是中国书法造就的一道特殊景观。
8、提醒
“请”“勿”“莫”“要”“不”“须”“告”等一类内容具有提醒作用,告诫人们在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规范内行动。例如,许多圣地前适当距离,竖立有书法作品——“文官下桥、武官下马”的刻石。许多公共场所,常常贴有“请不要随地吐痰”一类书法作品(标语)。过年贴春联时,一般也要写上“小心灯火”。
9、自省
警示类的名句格言等,具有自警自省自励作用。电影《林则徐》中,在广州禁烟的林则徐,在书房里悬挂了“制怒”条幅,提醒自己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鸦片问题。平时也常有人把针对自身问题的词语作为座右铭,用来自省。
10、点化
匾额署书,在中国建筑尤其是殿堂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名称可以把砖瓦木料殿堂“点化”成“精神殿堂”。例如各地寺庙的“大雄宝殿”——没有这四个字,也就是一座房子罢了,有了这四个字,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再如北京紫禁城内的宫、殿、房、屋、室、堂、斋、门、廊等名称,蕴含着为谁建、建在哪、什么样、做什么用等丰富的人文含义。
书法内容包罗万象,所起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以上所列,难免挂一漏万。
三、书写内容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繁花似锦”的书坛,在书写内容上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某些内容有消极影响
上千年来,书写了“忍”字以及“难得糊涂”、“心想事成”、“招财进宝”、“小不忍则乱大谋”等词句的作品,常常被官民悬挂、视作“做人规范”。这些习惯上被称作“美德”的内容,虽然有调节社会关系的正面作用,但负面作用却也很大:一是压抑了民族抗争精神。“忍”劲渗透到了民族骨髓中,什么事都用“忍”来应对。面对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不到忍无可忍,绝不起来造反;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有理无理都割地赔款,求得息事宁人。二是压抑了民族较真精神。近些年来,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人们似乎仍是一个“忍”字,以“难得糊涂”自勉,少有人出来较真。三是压抑了民族奋发精神。有“心想事成”指导,只用想就行,只用求神拜佛就行,只用拉关系走门子就行,用不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想当官不用真干,只用奉承好上级;想发财,只管“心想事成”,用什么手段无所谓。有“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提示,见义勇为那是别人的事,自己心中还有“大谋”没实现呢。当然,以上所说的负面“民族精神”和社会风气,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独是书法的“罪过”。但内涵模糊或消极的词语会造成负面影响,应引起书法人的注意。
2、内涵和形式不匹配
书法内容不能脱离书法形式存在。书法人一定要根据词句的内涵选择合适的形式表现,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时下,一些书法作品(字词):内涵大气,线条孱弱;内涵平和,结体狂张;内涵丰富,布局草率,直接削弱了艺术感染力。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管词句内涵如何,有人总喜欢用狂草去表现。“龙飞凤舞”“万马奔腾”“剑拔弩张”这类“性格张扬”的词句用草书表现还可以,“和谐社会”“和气致祥”“清风明月”等“性情温和”的词句用狂草表现,就不那么合适了。一些人之所以喜欢用狂草表现内容,原因可能有五:一是思想上有误区——觉得这样写可以充分宣泄感情;二是适合现场表演,容易赢得观众喝彩;三是一些电子媒体误导——主持人喜欢拍摄“赤膊上阵”“挥毫泼墨”的画面;四是一些书法展赛的鼓励——墨团、春蚓、秋蛇、麻绳类的“潦草”作品能够入选书法赛展;五是一些民众的书法鉴赏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往往喜欢和购买“龙腾虎跃”的作品,助长了内容和形式不匹配现象的发生。
3、“三多三少”
参观书法展,看书法作品集,观摩书法表演,只要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抄写多自创少;诗词多散文少;古代多现代少。抄写古诗词,几乎成了一些书法人的“职业”,唐宋的名诗佳句,几乎占一半以上。作为一个书法人,在临摹打基础和初始创作阶段,书写古诗词,无可厚非,也是必由之路。但作为当代人,总不能老说古人的老话,不说自个的新话。书法最讲究不可重复性,自己每个阶段对客观事物的感悟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总是和古人一样呢?书法史上的神品,都是内容新、技法高、情感丰的。猜测“三多三少”形成的原因:一是思想上有误区,认为只有古诗词才能抒发出感情,才显得自己有文化素养,才会被大众所接受。忽略了一个根本原则: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二是实践上的熏陶。从接触书法起,老师教的多是古诗词,临的碑帖多是古人写的字,习惯成了自然。三是榜样的力量。一些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集,多是古诗词。一些书法大赛入选获奖作品多是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引导作用。
4、“四不一错”
一些书法人自己创作的诗词,属于上乘佳作的也有,但为数不多,大部分属于“平平”,少部分存在着“四不一错”:看不是字——乱线、墨团;读不成句——语法不通;念不成韵——不合仄押韵;解不出义——不知道表达的什么意思。篇幅不大,字数不多,却有错别字。分析原因大体有四:一是对诗词的写作要求还不甚明确——文化底蕴还不够深;二是着眼点放在了书法形式“出新”甚至“出丑”上,忽略了内容始终是第一性的;三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不知出于什么动机的倡导;四是一些展赛的“示范效应”——允许“四不一错”现象的存在(特别令人奇怪和不解)。
书坛的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深感忧虑,但又没有办法制止,因已形成了“积习”。
四、内容创新的思考
书法“传统”,是一代代书法人“创新”成果的积累。
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这里侧重说说内容创新。
书法内容创新,说到底就是“语言创新”——用新词语表现所在时代的自然物象和社会生活。
伴随中国人一生的汉字,既是古老的——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也记录了几千年历史,也是青春的——完全可以书写社会进步和个人心路历程。换句话说,已经收入各种字典、辞海的汉字(形、声、义),完全可以满足书法人表现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抒发感情之需。
应该说,书法人都有“语言创新”的愿望,但为什么书写内容屡屡出现老话、套话、空话呢。窃以为,原因之一在于时代的“政治氛围”——“社会存在”决定了书法人的“社会意识”囿于习惯上的“这一套”,不敢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一套”。这也是难出书法大师的原因之一——总是抄写古诗词,怎么能够成为大师呢?因此,笔者觉得,要想“语言创新”,似应注意以下三点。
1、说心里话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经典诗文,无不是古人的心里话。因此,说心里话,应是对书法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每一个人的天分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大千世界的感悟不同,自己的“心里话”不大可能和别人相同。在法规、公德允许的范围内,如实地书写出来,就可能有新意。
2、说新鲜话
所谓“新鲜话”,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话”。汉字可组的词语无穷无尽,给说新鲜话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原材料”。毛泽东的书法艺术,首先是内容有惊人之语,例如他的诗词,篇篇令人击节叫好。《沁园春•雪》1945年在重庆发表后,蒋介石组织山城的御用文人“对和”,怎么也达不到《雪》的水平,只好作罢。一位哲人说,语言的本身像母亲,总有话说。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书法人说“新鲜话”可能有启发作用。
3、说明白话
要使人看得懂,就要说明白话。中国是诗词国家,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大都是有哲理有意境的明白话。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起来就是寂静的夜晚,望见了明月,想起了故乡。纯粹是大白话。但就是这种大白话勾画出了静谧玄妙的夜景,抒发出了怀念故乡的深情,从而流传至今,成为思乡诗的代表作。使用文言文的古人,能够说出后人赞叹不已的明白话,使用白话文的今人也应该说出让未来人称赞的明白话来。一些书法作品,内容让人看不明白,实际上是作者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话都说不明白的书法作品,很难有艺术感染力,也是不可能流传下去的。
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例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书写的都是心里话、新鲜话、明白话,都是有生命力的内容,因而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
“笔墨当随时代”。每一代书法人都有创新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为传统“添砖加瓦”。而创新,首先就要在内容上创新。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