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精神

胡 峡  金羽毛文苑  2020-10-06 21: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试论书法精神


书法创作是借助于笔墨纸等物质条件表现和存在的精神产品生产活动。其生产(创作)的过程和积极成果是社会精神文明生活的一部分。

书法在几千年的生产(创作)过程中,逐步累积形成了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书法精神”,从而使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代表。

本文尝试对“书法精神”作一解读,求教于方家。


一、书法精神释义

把“书法”和“精神”组合成“书法精神”,似乎没有先例,故词典上没有定义。要弄清什么是“书法精神”,还得从“书法”和“精神”的含义说起。

《辞海》(1999年版)对“书法”的解释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对“精神” 释义的第一条是这样说的:与“物质”相对。唯物主义常将其当作“意识”的同等概念。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

“书法”和“精神”组合成“书法精神”后,是否可以这样释义:所谓书法精神,是指用中国式的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将内心世界——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在载体上展现的过程和结果。简单一点说就是,通过书法创作宣泄情感展现意识。或者说是书者的精神追求在作品中的体现。

笔者曾在《试说书法内容》中谈到“自然、自身、汉字”是构成书法内容的三大要素。由此也可以推出,所谓书法精神,是自身(主体)和自然(客体)通过汉字(纽带、桥梁)结合一体进入“与天地合一”境界的过程和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说,书法精神是历代经典作品中所蕴含或曰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历代经典作品的作者都是时代精英或曰文化素养很高的代表人物,他们在书法作品中的精神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和精神境界高度。一代一代累积起来的“总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精神”。因此可以说,书法精神是全民族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书法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书法精神也是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

书法为何被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置于这么高的地位,窃以为,就在于“书法精神”的丰富性和代表性,是其他艺术所不能完全企及的。一些书法人之所以毕生孜孜不倦追求书法艺术,达到了宗教般的虔诚、痴迷甚至颠狂,其原因或曰动力也正在这里。


二、书法精神内涵

书法精神的内涵是博大精深极其丰富的。笔者尝试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1、法制

书法是“法制艺术”,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艺术。书法创作虽然“落笔如风雨”(黄庭坚语),“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语),但始终离不开约定俗成的法规制约。就内容来说,它要求书写的诗文,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是积极健康文明有利于思想修养的精神产品。就形式来说,用什么载体幅式,如何用笔、用墨、结字、布局、装裱等,都有长期形成的“一定之规”。拿简单的运笔书写次序——笔顺来说,它要求书写横画,先左后右。书写竖画,先上后下。书写一个字,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书写一行字,横排,先右后左(也有先左后右),竖排,先上后下,先右后左。如果不这么做,反其道而行之,也不是说就绝对不行,但因违反了经济实用美观的书写规律,很难把字写好,其作品就也难以入品。再如结字,它的起码要求是可识认——直接识认或借助于字典,字的含义也清楚。书法人不管是书写篆隶楷行草五大体的哪一种,或是书写其中的“分体”,不管书写过程如何汪洋恣肆,结果如何千姿百态,都应该做到“可识认”。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可以称作别的什么艺术。汗牛充栋的书法典籍,论述的基本上都是书写汉字的规矩和方法。这些规矩和方法,经过历代书法人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已经成了法制,凡是走上书法道路的人,都要遵循它。也只有遵循它,才能有所作为。书法的这一法制特点,对于书法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说,真正的书法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大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自由

追求自由(自主、自在、自为)是人的本性。书法创作活动可以满足书法人这一本性追求。书法是“有法”的,也是“无法”的。当一个书者从“有法阶段”,进入“无法阶段”后,他的灵魂是自由的,用笔是自由的,结字、布局也都是自由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笔画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强弱、断连等千姿,结字的大小、方圆、长扁、奇正等百态,布局——字距行距行数等“版式”,完全由着自己的性情来。“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悠忽踏九州”(苏东坡语)。从“字”——一个个“生命体”的角度来说,在载体上坐、卧、立、行、跑、跳、跃也是自由的。自由的心态,自由的笔墨、书写自由的汉字,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李斯语),随心所欲,恣意挥洒,尽情宣泄,至乐逍遥,快哉快哉!怎能不使人陶醉?一般来说,不少书者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是那么自由的,书法创作中的“自由”状态——可以排除其他的自我展现,使人心向往之,行“趋之若鹜”。何以解忧?唯有书法。历史上一些书法大家,正是借助书法创作活动,“放浪形骸”,排除了人世烦恼,展示了自由心灵,进入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境界,留下了传世墨宝。


3、平等

书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村夫草民,只要有志于书法艺术,大家都是平等的。一是都得认识汉字。汉字,对想认识他的人是平等的,不会因身份地位不同就格外对谁垂青——让他多认识一些。不管是谁,必须下功夫才行。二是都使用笔墨纸砚。尽管质量价格有所不同,但书写功能是一样的——对使用者是平等的。且这种书写工具,相对比较简单,穷文人也可以置办得起。三是书写法则——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公开透明,对每个人都平等相待,大家都需要学习领悟。四是落笔成形的汉字,如果是在一幅中,无论大小、方圆、长扁、奇正等,作用一样,身份、地位平等。书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同样看待同样用心用力的。一旦出现明显败笔、差字,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有时甚至为一两个不满意的字,把一幅字毁掉重新再写——充分地表现出对每个字的尊重。书法对书者的平等,书者对作品(字)的平等,不仅渗透一幅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也贯穿于中国书法史的全过程。五是评判书法艺术的标准公开,对每个书者是平等看待——最终由历史老人评判决定。即是贵为皇帝,如果人品书品不行,后人也不买账。例如宋真宗封泰山后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御制了《述功德铭》摩崖碑。三百年后,人们认为宋真宗没有资格在泰山刻石留名,便把“御制碑石”铲平覆盖了。进入新时期以来,书法大展赛事频频,大奖多多。这些大奖能不能立得住,最终也是要在三五百年后才见分晓。基于此,许多与大奖无缘的书法人仍在默默耕耘,是相信历史老人会作出公正评价。书法人在书法艺术中找到了日常社会中难以找到的“平等感觉”,成为不断努力的动力之一。


4、挚爱

书法泛爱一切人——不拒绝任何人对它的喜爱,因而受到国人喜爱,更受到书法人挚爱——成为中国文化现象中的一道特殊景观。从总体上说,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人——书法人对书法创作乐此不疲,挚爱无限。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时代如何变迁,对书法的热爱之情,仰慕之心,有增无减,从未改变。即便是“大革文化命”的年代,也是如此。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他的字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抄写“大字报”练出来的。从个体上说,一些书法人从启蒙开始直到生命终结,对写字从没有厌烦过。不少书法家,把时间——生命都用在写字上,几乎是天天练,如果一天没有读帖和习书,他就感到这一天的生活乃至生命都有缺憾。值得指出的是,常用汉字只有三千多个,书法创作常用字则更少些。书法人一辈子都在千遍万遍地书写着少数汉字甚至同一个汉字(不同书体),如果不是挚爱到痴迷程度,是做不到的。中国书法五大书体(篆、隶、正、行、草)中有多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分体”,例如正书中就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为审美情趣不同的书法人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喜爱对象——成为书法人挚爱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书法人对书法的无限挚爱,不仅使自己的技艺精进,也成就了中国书法事业。


5、和谐

书法创作是全身心处于和谐状态的活动。书者如果心与手不和谐——手与笔不和谐,就难以创作出满意的作品来。有经验的书者,心绪不宁时,不进行创作活动。传世经典书法作品都是书者和谐心境——“心手相应”的产物。一部书法史,可以说是书法人追求和谐心境书写和谐作品的历史。历代书法人,对于书法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大量探讨:如何处理好点画线条的向背、仰覆、垂缩、回环交错等关系,如何处理好结体的丰满与虚空的矛盾,如何让通篇汉字,各占其位,疏密得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盼,大字小字,彼此照应,互相谦让,八面四方,时起时伏,和谐共处,团结一致,给人以入眼入心的整体美感等。总之,典籍中先贤关于字法、行法、章法方面的众多论述,其实都是在讲如何创作出一幅和谐的作品来。和谐,不仅是评判书法作品品级的重要标准甚至最高标准——内容与形式是否和谐、形式与形式是否和谐等,是书法鉴赏时必讲的话题,也是书法人理想中作品和人品的最高境界,许多书法人毕生都在追求——他们知道在书法天地——黑白宇宙中是可以营造出和谐世界的。


6、勇敢

书法是勇敢者的战场。创造了“萧籀”书体的汉丞相萧何和书圣王羲之都有作书如同作战的经典论述。实践也说明,只有勇敢才能夺得书法阵地的一席之地。人人都可以写汉字,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当书法家的原因,除了天赋、兴趣以外,就看是不是勇于冲锋敢于“攻城掠地”。从篆书到隶草行楷的演变形成,每一步都是勇敢者推进和完成的。如今,五大书体的“领地”相对固定—— 都有自己的“领主”,且通往领地关口都有赫赫有名的大将把守,要想取得一寸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更需要勇敢地征讨侵伐。不能犹豫、不能怯弱、更不能退缩,“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鼓足勇气,朝着“五大领地”的薄弱环节发起冲锋,夺取前沿阵地,插上自己旗帜,才能扩大战果,获得战利品。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认为,书法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可侵伐的。换句话说,都有“空隙”可钻。只要在用笔力度、点画的质量形状、结字和章法上有所变化(不是大拆大卸,而是做一点点改变),对前人领地的侵伐,就可能取得“夺胎换骨”的成功,起码也可以打上自己的印记。纵观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可以说他们都是书法战场的勇敢征伐者。


7、奋斗

习书过程是奋斗过程。经典作品是奋斗成果。历代书法大家,都是努力奋斗——苦练巧练出来的。书法典籍中,记录书法家刻苦奋斗的事例不胜枚举。三国时魏大臣、著名书法家钟繇曾经对儿子说,我专心致志精心钻研书法已长达三十年,未尝片刻中断过。同别人在一起时,我就蹲下来在周围数步之广的地上画字,睡觉时就用手在被里上写,以至把被子都画穿(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创造了“今草”、被称作“草圣”的东汉书法家张芝为了练字,凡是家中的衣服布帛,总是先在上面写满了字,再去染练(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练之)。还说,张芝在池边学写字,常在池中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全被染成了黑色(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东晋女书法家卫铄记录了著名书法家蔡邕观碑学书的典故:蔡邕到当时的高等学府——鸿都门,去观赏收藏的碑刻,整整看了一百天没有回家,盛赞碑上的字技艺高超出众(十旬不返,嗟其出群)。书法创作,是由技入艺入道的艺术,单是掌握“技”已经很难,再要“入艺入道”,就更不容易,只有奋斗不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千百度的苦苦寻觅,才有可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入道境界。 


8、自立

自立——有个性面目,是书法人奋斗的目标,也是书法艺术的本质要求之一。16岁的王羲之在向叔父、书法家王廙(音益)请教书画时,王廙说,书画艺术一定要有作者的个性,失掉了个性,便谈不上艺术(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王羲之得到了叔父的“真传”,终于成为“书圣”。王廙是总结了先贤们的经验才这么教育侄子的。在青史上留名的历代书法家,可以说都是以别具一格的作品“面目”立于书家之林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管在哪个时代,踏上书法道路的人,为了达到自立的目标,一般都是自重、自厉、自省、自强的。书法上的自立,就是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试论书法风格》一文中已经作了阐述,这里打住。


9、节俭

书法是最节俭的艺术。物质投入少精神产出多。和其它艺术门类比较起来,它使用的毛笔、纸张、墨水等工具相对比较便宜,一般识字人可以买得起。且它并不怎么讲究这些器具是否正规。毛笔,可以用质量上乘的毛笔书写,也可以用质量一般的毛笔书写,还可以用碎布,茅草,衣襟,木棍,筷子、手指等代笔书写。纸张,可以用质地上好的宣纸,也可以用质地一般的宣纸,还可以用其他纸张习练,无纸还可以用沙土或其它载体乃。墨水,可以用名厂生产的好墨水,也可以用一般墨水,有墨可以用墨,无墨也可以用清水代替。无笔无墨无纸,还可以“心练”。书法的节俭特性,加上不受时间场地制约的简便性——任何时间任意场合都可以习练,使它成为从事者最多的一门艺术,尤其受到居无定所的军人喜爱,行军途中,只要停下休息,就可用木棍或手指在沙地上习书。若扎营驻宿,练起来则更方便。许多技巧妙法,例如“锥画沙”“屋漏痕”等,就是将军野营时受到启示创造出来的。


10、创新

书法为书法人提供了创新天地。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以及众多“分体”,都是创新的成果,也是历代书法人超越前人、他人、自己——创新内容和形式的记录。以今草为例,资料介绍,今草历经“草圣”张芝和“书圣”王羲之父子三代人创新才得以完成。先是张芝省俭章草的点画波磔创为“今草”,再是王羲之师法张芝改其“质朴”部分使今草更为妍美,王的第七子王献之看到父亲没有完全摆脱章草的笔法体式,立下创新之志,努力实践,将张芝今草连绵不断的气势与流美简易的行书结合起来,彻底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变化,创造出了一种比较流便的行草体,适应了社会发展要求(代表作是《中秋帖》)。今草产生后,又被后人不断创新,呈现出流派纷呈趋势,至今仍在不断发展。从章草到今草的创新告诉我们,所谓创新,就是解决发现的问题——首先是发现其次是解决。就书法来说,内容包罗万象与时俱进,形式千变万化千姿百态,问题是始终存在的。一个书法人,发现和解决了其中一两个问题——有了创新,有了自己的书法“面目”,那种“成就感”是令人愉悦——甚至感到没有虚度光阴的。书法艺术这种永远都需要创新、都有可能创新的特性,是激励书法人前进的动力,也是书法事业发展的基础。


书法精神内涵或曰表现,和我们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谐稳定、自主自强、公平正义、奋斗不息、勤劳节俭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和华夏民族精神的内涵完全一致,所以她才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代表。


三、弘扬书法精神

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弘扬书法精神。书法人要想在书法上有所作为,也必须弘扬书法精神。这里,着重说一下书法人如何弘扬书法精神的问题。

1、认清本质

书法这个事物的本质——根本性质是什么,先贤们从不同角度作过探讨。汉代扬雄在《法言》中说:“书,心画也”(书法即心理的描绘或曰心灵的外化)。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书法是排泄抒发思想情感的艺术)。书圣王羲之认为,书法是一门精深的技艺,其中有许多难以明言、必须有较高才智修养才能领悟的“奥秘”(《书论》: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这些论述说明,书法是一门由技入艺入道释放思想感情进入精妙境界的艺术。这个“本质”要求书法创作,必须有“个性”——每个书法人的感情不一样,作品也应该不一样(应书写自己的诗文);必须有“创造性”——书法人在每个时期甚至在短时间内思想感情就不一样且不可重复——这是创造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必须有“持续性”——“笔墨当随时代”地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情,活到老,学到老,书到老,以达到“人书俱老”。如果对书法的本质认识不清,认为书法只是“雕虫小技”、“临摹碑帖”、“抄抄写写”而已,那就很难领悟到书法真谛,也就谈不上弘扬书法精神。


2、坚守本体

书法本体(本原或根基)构成的“三要素”是:书法人;毛笔;汉字。换句话说,是“三要素”——三根柱子撑起了书法艺术殿堂。作为书法人——其中的一根柱子,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他两根柱子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其“坚固性”。先说毛笔。书法实际上是毛笔艺术。不用毛笔书写就不可能创造出符合书法本质特征的作品。历史上取得了“自成一家” 辉煌成就的,都是使用毛笔的书家。因此,要坚信毛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语)的功能并没有消退,在书法创作中的关键作用是任何其它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不跟风去做弱化毛笔功能的事情,例如用剪刀、尺子、浆糊、颜料一类工具拼贴制作等。再说汉字。书法是以汉字为“原材料”“承载体”的艺术。汉字作为书法本体构成要素的特性没有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特性,完全可以满足任何书法人书写任何作品的需要。坚定艺术地书写汉字的决心和信心,同一切“取消汉字”“丑化汉字”“模糊汉字”的行为保持距离,不参与制造“线面图”“墨猪图”之类的活动,维护汉字的“身心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书法精神。


3、打牢基石

书法艺术大厦有两块基石,一块是书法自身内容和形式(字内功),一块是渊博的学识(字外功),二者不可偏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字外功”还决定着“字内功”能否充分施展。作为书法人,“字内功”“字外功”都是必修课。资料介绍,书圣王羲之16岁时向他叔父、书法家王廙请教书画时,王廙说,你要学习书法,必须懂得一个道理:不断积累学识才可以达到远大目标(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王羲之记住了叔父的话,广泛涉猎文史知识,不断积累学识,积淀了厚实的文学素养——《兰亭序》的思想、语言和文采即是明证。王羲之先师从卫夫人、王廙,后改变初学,草书师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遒劲妍美新体,诸体皆精。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行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正自然。书迹为历代所重,被尊为“书圣”,影响极大。王羲之晚年谈到如何学书时说,如果不是学识渊博、有志于钻研书法的人,是难以达到神妙境界的(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王羲之“积学致远”的经历和体会——历代大书家同时又是大学问家的史实说明,在书法阵地上要想创新自立——开创出一块自己的领地,必须把“字内功”“字外功”两块基石打牢。


4、清静心境

王羲之说过,对书法如果能下苦功深入钻研,日积月累,就能取得显著成就(耽玩之功,积如丘山)。他为了不受干扰,深入钻研,曾经隐居山林。有人据此认为王羲之一家都是道教徒,甚至认为古代有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等)都是道教徒,中国书法是伴随道教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能否完全成立,暂且不论,但因道教是追求“清静”的,所以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清静心境——实际上是让灵魂自由飞翔,才能创作出《兰亭序》《祭侄帖》那样的经典,涌现王羲之、颜真卿那样的大家。资料介绍,唐代智永四十年不下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圣贤书。智永是个佛教徒,可见不是什么教派起作用,而是书法规律起作用——书法人要清静心境是共同的。从实践中看,在书法史上留下经典作品的,都是超凡脱俗的“高人雅士”或是另一种形式表现的“狂人疯子”。这些人明白,如果不能抵挡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心境不清静,就难以充分开启心智、自由挥洒、抒发真情、创造出字与文俱佳、通篇和谐的理想作品来。时下,书法人保持心境清静——忍住寂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不容易,更要特别强调。不然,弘扬书法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著名书画家丰子恺先生说过:“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书法精神以及如何弘扬,是一个大题目,这里所说只是“抛砖引玉”,期盼群彦教正。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