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品级

胡 峡  金羽毛文苑  2020-10-07 19:05: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试论书法品级

——作品达到什么品级办“个展”为宜


居住京城,时常有幸到大雅之堂去看书法“个展”。

看得多了,想到先贤给书作分的品级,脑子里蹦出了一个问题:达到什么品级办书法“个展”为宜?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书作中的字形是人人都可以看得到的,但书法美的内涵却是难以尽知难以言表难以取得共识的。故而,达到什么品级办书法“个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身规律,书法“个展”这个事物自然也不能例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也还是可能的。换句话说,达到什么品级办书法“个展”,也是可以追寻到可供参考的东西,说道一下。


说起书作的“品级”,不能不说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首先在《书断》中把古人品评书家所分的上、中、下“三等”改为神、妙、能“三品”。遗憾的是张怀瓘没有明确指出品评标准——大概是不好说。宋代朱长文在所著《续书断》中把神、妙、能三品界定为:杰出特立,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清代包世臣在此基础上,在《艺舟双楫》中增添了逸、佳二品,提出了“五品”,即: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并分别对神、妙、能、逸、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例如“神品”的标准是“平和简净,遒丽天成”,何谓“平和简净,遒丽天成”?面对今人,还要再解释一番是:形体简练洁净,笔力遒劲秀健,风格自然。“五品”解释下来,不仅相当麻烦,在实践上也难以把握。但分出“品级”的作法,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基于此,笔者在看了一定数量书法“个展”之后,结合先贤的“三等说”“三品说”“五品说”,从直观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出发,用今人便于理解的词句,对“个展”的书作分为“可看”、“可赏”、“可师”三个品级。


第三品级:可看——可以入眼看(瞧瞧、瞅瞅),是用毛笔艺术地书写汉字,字的外观看着还说得过去,但没有什么创造性,没有明显的特色,对眼球的吸引力不大,引不起评品的兴趣;

第二品级:可赏——可以入心赏(品味、体察),笔法有功力、结字有新意,布局有张力,通篇有韵味,能够吸引眼球,产生兴趣,“评头品足”一番;

第一品级:可师——可以入手学(仿效、效法),用笔遒劲自然,结字构思奇佳、布局稳妥周到,通篇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对眼球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引起怦然心动,给人以顿开茅塞的启示,观者手指不由自主地就想动起来比划着学,过后还想寻找作品来继续鉴赏甚至作为范本习练。


以这“三个品级”的标准去衡量,在笔者看到的书法“个展”中,不管作者是如何自我介绍的,名家大家是如何赞赏的,媒体上是如何宣传评价的,恕笔者直言,大部分(六成)的书展作品,属于第三品级,有的甚至达不到第三品级;少部分(三成左右)的作品属于第三品级向第二品级的过渡阶段;其余少数(一成左右)书展作品,勉强达到了第二品级。真正达到第一品级的书展作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在第二品级上的书展作品,虽然有少数作品(几幅)达到了第一品级,但因为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对于举办者作品的总体评价,还不能说达到了第一品级。


笔者冒昧地以为,书作只有达到了“可赏”的第二品级,起码是处于第三品级向第二品级的过渡阶段,再举办“个展”为宜。不然,只会是劳民伤财,事与愿违。因为第三品级的书法“个展”,即便是在北京书画艺术的最高殿堂举办的,即便是高朋满座嘉宾如云——邀请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行政官员、文化要员、金星将军、众多书法名家,即便是组织人员围绕举办者和名人不停地摄影拍照,给到场的嘉宾赠送印刷精美的作品集、专业报纸、宣传册页,搞得隆隆重重热热闹闹,也不一定能达到举办者预期的目的,因为最终是“作品本身说话”,历史老人评判鉴定。史载贵为皇帝的宋真宗,曾到泰山封禅刻石——也算是书法“个展”吧,300年后,他的作品被人铲掉了,因为宋真宗的人品书品都不行。处于第三品级的书法“个展”作品,能否流传300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人的书法“个展”无论举办得多隆重多热闹,还能超过宋真宗的规模气派吗?不可能。


如何“鉴定”书作达到了“可赏”的第二品级?有一个很简单很实际的方法:把作品上落款姓名和名章遮上后,能否“一眼看出”这幅作品是某某某的作品。如果看出来了,说明作品已经有了属于某某某的“印记”或曰有了鲜明个性风格——达到了第二品级。如果一眼看不出来,琢磨一下看出来了,说明个性风格还不鲜明不突出——处于第三品级向第二品级过渡阶段;如果琢磨之后还是看不出来,那么,这幅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就属于没有什么特色的第三品级“大路货”,属于张三、李四、王五——任何一个书法人都可以写得出来的“汉字”而已。


用“把落款姓名遮上看作品”的方法,看书法“个展”,说句当事人可能不爱听的话,真正“一眼看出”作品是某某某人的书法展,还真不多。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作者知名度的问题存在。知名度高的、作品多次展览的、观众有印象的,可能容易“一眼看出”。但这不是主要的。既然已经到了京城办“个展”,那就说明已经有了知名度了嘛。即便知名度不高,如果作品确实达到了第二品级以上的水平,观众——书法爱好者们,在作品面前也是会“触目惊心”肃然起敬,主动询问作者是何方人士的。遗憾的是,如今一些“个展”,开幕时熙熙攘攘,闭幕时冷冷清清,平日参观者中很少有上前拜师求教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些“个展”的悲哀。


一个痴迷书法艺术的人,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经心运筹,在省城在京城办一次“个展”,是很不容易的事,作品达到了“可看”的第三品级,也很不容易。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但笔者有一个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方法的思虑:花那么多时间、精力、财力,举办一次“可看”的展览,出版一部“可看”的作品集,印制一批“可看”的宣传册,能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吗?对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究竟有多大实际作用?有那时间、精力和财力,何不铆住劲往第二品级乃至第一品级上努力呢?再说,如果花的钱是自己的,无可非议,如果花的钱是公家的,参加筹办书法展的人员又是依靠自己的“公权力”组织起来的,那就更值得掂量掂量举办“个展”的必要性了。


书法人举办书法“个展”,出版请名家题签的书法作品集,登报纸印册页搞宣传,对于繁荣书法艺术事业乃至推动印刷事业、展览事业来说,都是好事。但对于举办者个人来说,好事如果办得急了,未必就一定有好效果。因此,在考虑举办“个展”时,最好把自己作品的落款姓名遮上看看,请说真话的同行们看看,衡量一下自己的书作达到了“可看、可赏、可师”的哪一品级后,再慎重做出决定,以免劳神费力花钱——精力很是宝贵,钱财来之也不易嘛。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