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从事书法创作活动,就存在一个“鉴赏”问题,看人和看己的字写得怎么样,应该纠正什么问题,朝什么方向努力。
“看”——目睹,是受心理支配的。换句话说就是:心理决定看法。
世界上,人的心理是最复杂的。艺术品种中,书法作品鉴赏标准恐怕是最“模糊”的——衡量作品优劣,尚没有取得共识的、统一的、操作性很强的“硬性标准”。
虽然传统上对书法作品优劣有这“品”那“品”等许多种“划法”,但“划法”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实践中也往往难以操作。
复杂的心理去看标准模糊的事物,其结果自然是又复杂又模糊。往往对同一个人的同一幅作品,不同时期不同人“看”后的评价,大不相同。有的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神品”;有的认为是说得过去的“逸品”;有的认为只是一般“写字”;有的则认为是“恶扎”等等。即如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评价,也是这样。1600多年来,并没有完全取得共识。
为何会有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就是心理在“作怪”。
本文就书法作品鉴赏中的心理现象作一点探讨,敬请方家教正。
首先说“赏他”——看他人作品时的心理,主要说五种:
1、尊敬
为尊者讳。国人有尊老敬贤的传统习惯。如果一幅作品是尊者——地位高、辈分长、名气大的作者所作,心理上似乎马上就肃然起敬起来,头脑自然就难以冷静观察揣摩把玩了。于是溢美之词也就自然顺口而出,批评之语自然敛口,有时甚至还把赝品当作了真品,连真假都不分了。这样的“鉴赏语”能给人什么教益,就可想而知了。近些年,有权有势有钱者收藏书法作品已成了一种时尚,对于这些“收藏者”所收藏的作品,尤其是名人、大家题款的作品,更不能说扫兴的话。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对书法作品的客观正确评价。
2、亲近
面子大于里子(事实)。师生、同窗、亲戚、朋友、熟人、老乡,只要认识,只要熟悉,自然就亲热。只要一亲热,便难以冷静地全面地观察是非曲直。出于“面子”考虑,往往便只往好听处说,往夸大处说。对于问题,要么不说,要么轻描淡写一语带过。有的“书法作品研讨会”成了朋友之间畅叙友谊的“茶话会”“聚餐会”“捧场会”,至于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到底如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已经没有或很少有人去谈及了。
3、偏爱
顺我者好,逆我者差。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真草隶篆,流派纷呈。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把自己的所好用在鉴赏别人的书法作品上,以自己喜好“划线”,就难以作出公道公正的评价了。如果是小范围的鉴赏,影响还不大,如果是大范围的——例如书法大赛,那就不利于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了。遗憾地是,近些年在书法作品的各类各级比赛中,以评委的偏爱为选取标准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大展大赛的广告一出,有的作者便到处打听何人当评委的现象,就是这个问题存在的证明。
4、从众
怕人家说自己的眼光差。有点像童话皇帝新衣中的人,明明看到皇帝什么也没有穿,却说皇帝的新衣很漂亮。如果真是好的书法作品,从众——附和多数人的看法,也是人之常情,事之常态,无可非议。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的作品本来相当一般化或有明显的瑕疵,鉴赏者明明也已经看出来了,却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栽花不栽刺”等种种人情关系上的考虑,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随着大流打哈哈。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小范围笔友之间的观摩欣赏,影响不大也无伤大雅。遗憾的是在一些书法大展大赛中,也存在这这种现象,致使一些令广大书法人看了不上档次的作品赫然登上了领奖台。
5、求疵
鸡蛋里头挑骨头。古往今来的名家乃至大师的作品,也不是篇篇字、个个字都是尽善尽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至今还没有一幅书法作品字字珠玑。这是一种谁也无法避免的客观现象,也几乎成了一条“铁则”,谁也逃不脱的。因此,鉴赏书法作品,一般应从宏观上大局上总体上予以评价,确定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然而也有自认为是权威的人不是这样,他往往是从作品中找出几个有败笔的字,甚至尚存争议的“错别字”,横挑鼻子竖挑眼,夸大其词,一叶障目地把这幅作品说得一无是处,以显得比别人高明。
其次说“赏己”——看自己作品时的心理,也说五种:
6、自满
在书法上取得了成就,甚至得了奖,受到了好评,高兴、激动、欢呼一下也是应该的。但在这之后,应该尽快转入“常态”。且不说需要继续补充字外的能量,就习书本身来说,“三天不练手生”的规律还在起作用。成绩只能说明昨天,不能代表今天。艺术的敌人是自满。这些道理都是知道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获奖者”,觉得“功成名就”了,如果再“弄到”个什么“官衔”,于是“户外活动”多了,“餐厅应酬”多了,在室内搞书法的时间少了,在书房读书修养的时间少了。“两多两少”后写出的作品,能不能达到获奖前的水平,还是个问号,却仍然觉得只要是“自己的儿子”就好,别人“碰”一下,他就会不舒服。
7、自恋
一般说来,书法人花了时间和精力写出了作品,都会产生“相看两不厌”的特殊感情,这也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然而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所限,书法艺术本身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铁则所限,一幅作品肯定会存在不足的。作为作者,一定要有这种清醒的认识。有的书法人,在用心血浇出了艺术之花后,自己怎么看怎么好,相当自恋。在行家客观地指出了他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后,他总觉得别人没有读懂他,没有理解他的艺术追求,没有进入他营造的艺术境界,很难接受别人的真知灼见。有这种“当局者迷”心态的书法人,是难以对自己作品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自然也是听不进别人批评意见的。
8、自负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要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文、史、哲、艺甚至军、经、数、理都要懂,这是需要长期努力甚至一辈子努力学习才行。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书法作品,是需要“三绝”——诗(文)、书、印并精的。时下,真正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并不多。一位行家谈到,有的很有名望的人,字写得不错,印章却很不像样。而印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印色、布局是有讲究的。从“三绝”的意义上说,要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什么时候都不要自负,觉得自己学问差不多了,够用一辈子了,技巧很精湛了,不用再精进了。正确的心态是活到老学到老。有的书法人,一旦成名之后,媒体化之后,往往就会疏远书坛甚至社会群体,社交的圈子就会变得相对狭窄,补充新营养的机会就会相对减少,潜心钻研书法艺术时间就会相对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的作品,是很难突破自己的,更不用说超越了。作为书法人,自信是必要的,但过了头,成了自负,就很难再进步了。
9、自娱
书法艺术本身有娱乐的功能。有的人习练书法本来就是自娱自乐,并没有想当什么家,得什么奖。以这种心态习书,应当说是不错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但如果仅仅如此,不思进取,不下真工夫练习字外字内功夫,写出的作品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从笔下书中得到乐趣就有可能渐渐消失,自娱的目的也就慢慢失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总是以“自娱”的心态指挥眼睛去鉴赏自己的作品,标准自然就不会高,看法也就难以准确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书法作品鉴赏的意义。
10、自弃
有人调侃习书是“痛苦并快乐着”的事情。意思是经过艰苦努力取得理想成就后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快乐。实践中,由于习书的过程相当漫长,取得理想成就的几率很低,有的书法人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痛苦”后,产生了气馁甚至自弃的情绪。觉得自己不是从事这项事业的料,路走错了,时间荒废了,其他事情耽误了。由此感情用事地觉得自己的作品一无是处,怎么看怎么也不顺眼,甚至写着揉着撕着。自弃,也是不可能以客观标准鉴赏自己作品的。以这种心态作书,还不如不作,停下来冷静思考后明确方向振奋精神后再作。
有人把书法作品鉴赏,称作“眼学”。既是“眼学”,用眼睛去看,凭经验去看,自然免不了有看“走眼”的时候。差的说成好的,好的说成差的,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等现象的存在,应该说是正常的,避免不了的。但如果用上述“十种心理”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支配眼睛去看,那就不能算是正常现象了。
书法作品鉴赏,其实也是书法作品批评。在鉴赏中批评,在批评中鉴赏,是推动书法艺术水平提高和书法事业前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试论一下书法作品鉴赏的心理现象,似乎还不是多余的。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形式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