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命运

胡 峡  金羽毛文苑  2020-10-12 19:3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试论书法命运
——中国书法不会消亡的“三大理由” 



提要:

1、汉字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不必为“电化现象”担忧。

2、审美意识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不必为“西化现象”担忧。

3、生命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不必为“丑化现象”担忧。


引言

近些年来,“书法命运”引起人们关注。有人认为“中国书法在现代文化下存在着危机。”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国书法将来能否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为,书法这门东方特有的古老艺术进入“现代文化”时代后,虽然存在这样那样值得注意、值得纠正的问题,但并不存在什么危险,用不着特别的忧惧。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书法作品风格异彩纷呈,书法事业蓬勃发展的事实,就是明证。一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一个篆书“京”字,在第29届奥运会(2008年)会徽征集中一举夺魁,受到国际奥委会的赞赏,更说明了“现代文化下”与时俱进的书法艺术充满无限生机。

这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点分析,求教于方家。


  一、汉字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

书法的“原材料”是汉字,“第一特征”是汉字,书写工具是毛笔。

书法是艺术地书写汉字。只要汉字存在,毛笔存在,书法艺术就不会消亡。

《辞海》(1999年版)对“书法”词条的解释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

 从权威工具书所下的书法“定义”中,我们起码可以读出:毛笔、书写、汉字、法则、艺术、中国等书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其中的“汉字”是最核心的“关键词”。

让我们围绕“汉字”这个“关键词”做一下分析。看一看“汉字”——书法艺术大厦的“基础”是否牢固,如果仍然是稳如泰山,那就说明这个大厦没有倒塌的危险。

在“现代文化下”,由于科技的进步,汉字已经“电化”——输入了“电脑”以及由无数台电脑和线路组成的互联网络。


近些年,电脑字(楷、行、隶、篆字体),蓬勃兴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速度、强度和力度,普及的数量之大和范围之广,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街市招牌,庙宇匾额,书籍传媒等,普遍采用,可谓铺天盖地。使用电脑字,一是不求人。不用求书家去写;二是快捷。一按鼠标,需要的“字体”就出来了,一放大就可以用;三是省钱。请一位有名气的书法家写,一个字少说几百元,多的竟要成千上万,从电脑上调字,成本较低。有这些好处,“电脑字”自然受到人们青睐,市场一片繁荣。


 表面上看,电脑字对书法的冲击很大,似乎影响到了书法的生存。实际上,只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电脑字的崛起,冲击的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影响的是书法“市场行情”,对书法艺术本身乃至汉字本身,倒反而起到了“广而告之”的宣传普及作用,许多青少年正是从电脑字中认识了汉字五大“书体”和众多“分体”,知道除通用、标准的“宋体字”外,还有这么多好看的字体,从而知道了汉字文化的精深,激起了习书练字的兴趣。


这就是说,电脑字不仅没有取代汉字,反而普及了汉字的字体(书体),为书法爱好者熟悉书体模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脑字可谓“功莫大矣”。且从根本上说,“电脑字”对书法艺术——“毛笔字”不可能构成威胁。这是因为,二者有着“非艺术”和“艺术”的本质区别。


“电脑”只能“复制”出几种“模式化”的字体,其特点是“千字一面”,僵硬死板,毫无变化,没有“神来之笔”,谈不上什么艺术。

而“人脑”指挥下的刚柔不同的“毛笔”,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汉字艺术”,其特点是“一字千面”,不可重复,加之可浓可淡的墨、吸水性能不同的纸的综合作用,造就了点画千姿百态,其微妙性、玄妙性、美妙性的艺术效果,往往是言语难以形容和表达的,每个书写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电脑永远代替不了的。

电脑无论多么先进,它始终是按预先设计的“固定程序”工作的,从中调出的“字”,虽然形状也是某种“书体”,但这种不是毛笔激情运动留下的点画痕迹——印在“专用纸”上的“印刷字”,没有“精、气、神、韵”,不符合书法“法则”“字如其人”(活人)的根本要求。

总之,无论从书法观念、工具使用、书写过程、最终结果几个方面看,电脑字都不可能代替“毛笔字”。


从实践中看,电脑字的大量使用,不仅没有给书法造成什么危机,反倒凸现了毛笔书法作品真迹的弥足珍贵。一些书法作品的逐年升值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例如米芾的《研山铭》已经拍到了两千万以上。

因此,对“汉字书体”的“电化”,不必太担心。尤其是书法艺术的高峰“草书”,电脑是很难攀登和逾越的。即如设计出了可以书写草书的程序,也仍然是“模式化”的,而草书的本质特征是:笔随心走,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因情而变,摒弃任何形式的“固定模式”。

笔者坚信,只要汉字还在,书写的“法则”还在,书法艺术就不会存在危机,更不会消亡。


  二、审美意识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

“状物抒情”的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单纯而又最丰富、最普通又最特别、最规矩又最自由、最大众又最高贵的艺术。它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化人提供了最经常、最方便、最具魅力的审美锻炼和精神享受。

人对于美的追求是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阶层的,尽管每个人追求美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但在追求“美”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人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追求美的,在这些器官中,视觉——眼睛,是最主要的审美感官。

也就是说,看,是最重要的审美锻炼。换句话说,人,主要是通过眼睛的“看”,形成审美意识(理想、情感、倾向、趣味)的。

书法是一种供人眼睛“看”的艺术,它对中国文化人(共性的)审美能力锻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


雕塑、建筑、绘画、舞蹈、杂技等,虽然也是看的艺术,但由于这些艺术有形象但无形迹或痕迹,且“块形”“团形”“散形”的“构成”看起来是“模糊”的、不集中的——不像书法的“线形”那样有“迹”可寻,有“综”可觅,所以难以取得书法那样集中、清晰、直接、强烈的美学哺育结果。


  歌唱、音乐、戏曲等以发声为主要特征的艺术,虽然也可以给人以审美锻炼,但后音响起、前音消失、不留痕迹的间接形象特点,给人的审美锻炼是短暂的不连贯的——不像书法作品,一个点画,可以代代相传,不间断地欣赏它2000年。换一个角度说,2000年前的古人写的字,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例如石文、金文和汉简),可以揣摩古人怎么写,可以模仿古人的写法,而古人如何跳舞,如何唱歌,如何奏乐,我们今天却无从看到、听到、欣赏到了。不要小看了这种是否“连续”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说明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人审美意识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存在产生意识,存在决定意识。书法艺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诞生,已经3000(一说5000)多年了。几千年来,文字——文化所到所在之处,就是书写所到所在之处。在这种几乎无处不在的“存在”中,在学习乃至掌握笔法、墨法、字法、行法、篇法的过程中,在对力、势、气、意、趣等意韵的不断追求中,中国文化人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持续不断地锤炼,形成了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具有虔诚的“宗教色彩”的“审美意识”。而这种“审美意识”一旦形成,便具有了相对的超越时代兴衰的“三性”——独立性、持久性以及在遇到其它文化意识侵犯时的顽强对抗性——排它性(例如最重要的“中和美”意识就是超越时代的)。


 可以这么说,审美意识的“三性”可以抵御任何不符合书法艺术规律的其它“现代文化”意识对书法的侵扰、影响和改造,始终不渝地维护书法艺术的至尊地位和本质的纯洁性。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同源的艺术——国画中得到实证。国画受“现代文化”——西洋画影响最早,也最深,但至今国画依然还是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几大画种仍然争奇斗艳生机盎然。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不喜欢、不赞成、不允许中国画变成西洋画。由此,笔者乐观地认为,书法艺术尽管受到“现代文化”的一些影响,使人为其命运感到担心,但从政治、经济、社会的大环境看,它的前途仍然是十分光明的。


近些年,在“现代文化下”,书法界出现了一种被人称作“西化”的现象。就是有人企图以西方艺术的诸因素来改造中国书法,主张取消汉字,纯以线、面的“构成”来代替书法。他们制作的“线面图”,有的登上了一些地方的“大雅之堂”,有的甚至还得了“书法奖”。笔者觉得,这种“线面图”,有人愿意做,有人愿意展,有人愿意看,有人愿意买,悉听尊便,用不着太重视它。一重视,反倒抬高了它的“身价”。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线面图”(还有”书法字画“),不是书法这条大河的主流,顶多也就是个小浪花。所以不必把它看得太严重,以致于觉得书法已经有了危机。


 事物都有自身的本质,都有一个表现这个本质的“度”,书法也是这样。“线面图”一类,若是“西化”得离开书法本质规定的“度”了,具有“三性”的审美意识以及维护书法本质的系统功能,自然就会把这种不符合汉字文化美要求的东西列入另册——“制作图”,不再承认它是书法。既然不是书法了,它对书法的危害,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因此,只要以“三性”为特征的审美意识存在——“安全阀”和“过滤器”存在,“现代文化”意识中符合书法艺术规律的东西是可以被吸纳的,不符合的干扰因素是可以排除的,书法危机是不会发生的,中国书法是会永远存在的。


    三、生命存在,书法就不会消亡

中国传统的造型和表现艺术中,书法被认为是“核心”和“灵魂”,甚至被称作“生命的艺术”。

书法为何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为何同最宝贵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

 笔者从以下八个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1、从源头说,汉字是按照生命体创造的

书法的“原材料”汉字,是先民按照自然、社会、人类的生命体具象抽象出来的象形字,例如男字就是田里的劳力,女字就是女性侧跪的人形。即便看起来似乎没有生命的物体,例如日月江河,先民也以生命形象构成,赋予了筋骨气血的高级生命。“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语),先民认为人体是最美的(生殖崇拜),因此在造字时,不管是“远取诸物”,还是“近取诸身”,都是以人为模特——长方形体作为“以类象形”标准的。


2、从工具说,毛笔是勾画生命体的将军

书写汉字的圆锥形毛笔,是秦始皇时领兵修长城的将军蒙恬按照手中武器——长矛的构思改良成功的,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接受心意指挥的“手臂”功能。书圣王羲之把它看作是操人(字)生死、决定胜负、指挥作战的“将军”(见王羲之《书论》“笔是将军”)。运笔其实是运心思、运筋骨、运感情。不少书家把毛笔看作是心灵的物化,身体的一部分,是很有见地的。实践中,也只有达到这种“心笔合一”的境界,柔软的毛笔才能随心所欲“奇怪生焉”。墨水也是书法的重要工具(材料),蔡邕把它比作人的肌肤,苏东坡把它看作是儿童的眼睛,赋予了它生命的含义。


3、从构思说,结字和章法是塑造和安排生命体

历代书家都主张在书写时,要把汉字当作生命体来塑造,要有血、有肉、有骨、有筋、有脉、有精、有气、有神。例如,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以人的“形质”和“情性”来论述真书和草书的点画和使转。再如,以“萧籀”闻名于世的汉丞相萧何主张“每欲书字,喻若下营”——要像排兵布阵那样,把一行字、一篇字当作一个个生命体来安排、来照应、来布局。这就说明,结字和章法,其实是生命体和生命群体的构成。


4、从标准说,字的形神要像生命体

字的形态要像自然界生命体的形象,尤其是要像万物之灵——人的形象。正书要像人那样,威严端庄地站立;行书要像人那样,敏捷矫健地行走;草书要像人那样,潇洒飞扬地奔跑。这种对书体“标准”的“人性化”要求,在历代书论中比比皆是。例如东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5、从过程说,书写是感悟生命的存在

“书,心画也”(汉•杨雄《法言》)。书写者在创作过程——在运笔落墨成形的无穷变化中;在点画营造的黑白空间中;有法而又无法、严肃而又飘逸、对立而又和谐、理智而又激情的心绪情感变化中;在难以言状的“宣泄感”“幸福感”中,在满足“好奇心”破解“神秘感”中,不仅感到了“物”的生命存在,也感到了“字”的生命存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存在。


6、从结果说,作品是灵魂集聚的阵地

王羲之把书法的载体——纸,看作是“阵”地,把书写看作是一场诗意的战斗(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幅作品,实际上是生命群体较量后的最终态势,是无数灵魂的空间存在。每个观赏者都可以在作品中找到某个契合点,从中看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方式。例如通过典型的“法书”,儒家看到了人的高远情怀;道家看到了人的洒脱风骨;法家看到了人的固执丑陋;释家看到了人的正直善良;兵家看到了人的格斗厮杀……


7、从境界说,艺术和人的生命合一

书写者从书法艺术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中,感受到了与自己生命的相同之处,从而接通了二者的神经,进入到“一字见心”“一字见人”“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使生命通过书法艺术的点画形式留下痕迹、放出异彩、永远传承。例如,我们虽然没有见过古代的书法家,但可以从他们留下的墨宝中,看到他们的学养、气质、情操、人格乃至容貌。例如看到“颜体字”,就会看到文武双全、堂堂正正、刚直不阿的颜真卿。


8、从传统说,书法已成为一种生命形式

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人,不断地学着、写着、看着——鉴赏着。在钢笔没有出现之前,写毛笔字——书写,是文化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生存方式的一部分,生命质量的一部分。不少书法家,把时间——生命都用在写字上,几乎是天天练,如果一天没有读帖和习书,他就感到这一天的生活乃至生命都有了缺憾。历代经年,日积月累,书法艺术的生命已经和中国文化人尤其是书法人的自然生命融合在了一起,成了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历史上一些书法家为书而“迷”、而“痴”、而“狂”、而“颠”、而“疯”的现象,充分地说明了书法这种“生命形式”具有摄人灵魂的巨大魔力。


 综上所述,寄情于书法——实际上是寄生命于斯的文化人(起码是部分文化人),在以“三性”为特征的审美意识作用下,是不会让书法这种与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命形式”受到损害的。


勿庸讳言,“现代文化下”,由于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书法领域确有某些人不再把书法当作毕生追求的对象,不再以自己的生命过程去领悟书法艺术生命的真谛,不再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书法艺术生命的本质特征。他们急功近利、“标新立异”、“以丑为美”、“毕其功于一展”的思维,导致了“丑化”汉字——实为损害汉字生命现象的发生。在这些人的笔下,汉字不再是高雅文明健康的健男和淑女,而是一个个丧魂落魄、没神没力、嘴歪眼斜、四肢痉挛、缺胳膊少腿的“病人”或“残疾人”,某些人企图以这样的“创新”,独树一帜,摘取“大师”的桂冠。


 但一部书法史告诉我们,书法作品的最终、最权威评判者,是起码300岁以上的“时间老人”,这位老人是不会允许丑化汉字形象、伤害汉字肌体的行为持续下去的。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大多是遒美健康的字而不是丑怪有病的字即是证明。一个时代有没有大师,谁是大师,也是由这位“时间老人”来认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文化下”,即如没有像王羲之那样的大师出现,也不能说书法的传统已经丢了,面临着什么危机了。


只要中国文化人的生命存在,和文化人共存共荣的、最能展示书法人个性的书法艺术就不会消亡。随着国人自然生命的延长和生命质量的提高,随着书法人对书法艺术之道的领悟,书法艺术生命永葆青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结语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存在“危机”。其主要特征,一是数的减少,二是质的变异,三是二者兼而有之。

 从目前情况看,书法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事物,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事物,“数”没有减少,“质”没有变异,仍然像孕育她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一样汹涌澎湃,“现代文化下”的“电化”(电脑打字)、“西化”(取消汉字)、“丑化”(歪曲汉字)的现象,虽然也会翻起一些小浪花,但始终改变不了她“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流向和摧枯拉朽浩浩荡荡一泄千里的气势。因此,笔者至今还看不出书法存在着什么危机。


本文主要从“理性”和“宏观”上做了一些分析,也许有人觉得具体事实说得不够,那么最后再从“数”上说点事实。一不说书协组织、教育机构和书法从业人员,因为难以统计;二不说书法作品赛事、展事、拍卖事和研讨事,因为全国各地每年有多少这样的事,也难以统计;三不说书法文献、著作及字帖类的大量出土和出版,因为也难以统计。但以上三项“数”字的逐年增多——没有什么危机的趋势,是有目共睹的。


这里,笔者只说这样一个具体事实:“现代文化下”名人题词逐年增多。且不说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体育、影视等各界的名人题词数量“天天向上”多不胜数,单就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题词就是成倍增长的。


尽管一些名人的字是不是书法艺术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名人题词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对推动书法艺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毛泽东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书法艺术堪称20世纪的一座高峰。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从秦朝到清朝,历代最高当权者的倡导功不可没。例如唐代的书法艺术高潮,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推动的,王羲之的“书圣”称号,就是这位特别喜欢书法的马上皇帝封的。按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大众艺术“传播规律”,“现代文化下”的书法,由于领导人的垂范(题词已成为一种领导方法),市场需求逐年增大,传播方式的电子化(例如电视书法大赛),不仅没有危机,而且很可能会进入与唐代比美的黄金时期。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法国金羽毛红酒 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