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爱,你采访过沈安娜么?

李忠效  金羽毛文苑  2020-10-13 20:30:00



刘祖爱,你采访过沈安娜么?

 

作者/李忠效

 

近日,朋友转来一篇文章《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原载《学习时报》,作者:刘祖爱。

朋友问我:这是否属于侵权?

我说:我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大约两三年前,《北京日报》一位女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是他们报纸有个什么栏目,想介绍沈安娜,当时沈老已经去世,希望我介绍一下写沈老的情况,我建议她采访沈老的女儿华克放。


我知道,这种文章还是要以沈老的事迹为主,采访作者或者亲属,不过是个由头,以此引出文章的内容。我觉得《北京日报》的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起码是尊重了沈老传记的作者,作者也会大力支持。


我不知道《学习时报》发表刘祖爱这篇文章时,他们是否联系过出版社或者沈老的女儿华克放,于是我便把文章发给他们,询问是否知道此事。他们都回复说:不知道。


《沈安娜口述实录》一书的责任编辑、中共党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江说,刘祖爱的这种行为叫“洗稿”。我在文坛混迹多年,以前只知道抄袭、剽窃,“洗稿”一词还是第一次听说。我到网上一查,原来关于“洗稿”的帖子还挺多。看来我是落伍了。


吴江说,网络时代,这种“洗稿”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也不采访,坐在屋里翻翻书本,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就可以写出一大篇文章。虽然我不熟悉“洗稿”一词,但是像吴江所说的这种情况我也知道一些。但是我觉得刘祖爱和那些匿名剽窃者还是有所区别的,那些网络蛀虫在剽窃文章的时候,大部分为匿名,或者署个网名,然后在自媒体上发一下就完了。而刘祖爱不但署了大名,还拿到《学习时报》上去发表,这就有点明目张胆、巧取豪夺了。


刘祖爱是何许人?吴江告诉我,他在网上查到一篇名为《深刻体味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文章,那是一篇发表在2019年46日《光明日报》上的“军事三人谈”。其中之一就是“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刘祖爱。

 






吴江分析,刘祖爱是研究“英烈精神”的,他推测,“洗稿”《沈安娜口述实录》的刘祖爱,应该就是这位“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了。


吴江随后发来了这篇文章,我看了之后有点愤怒,第一,他是一名军人,我也是军人,我认为军人是不该做这种龌龊的事情。第二,他所在国防科技大学可是军内的名牌大学啊!这不是给国防科技大学丢人么?第三,刘祖爱居然还是个教授!难道他这个教授就是靠“洗稿”当上的?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怎么会堕落为文坛扒手呢?


以上仅仅是根据网络资料作出的推理,如果这个刘祖爱真是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我强烈要求国防科技大学能认真查一下,他这个教授是怎么当上去,并给我一个说法。如果“洗稿”的刘祖爱不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刘祖爱,我会发表声明道歉。


吴江告诉我,现在“洗稿”现象非常猖獗,很多网络文章都是这么诞生的。实际上就是抄袭和剽窃,但是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大家对这种现象似乎也没什么办法。吴江显得有些无奈。那意思就是“法不责众”啊!


我则不这样看,如果大家都不向这种不良现象作斗争,这股“洗稿”之风会愈演愈烈,最后真让“洗稿”常态化、合理化,那才是中国的悲哀。美国说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那就不用到处去找证据了。遍地都是!


我看网上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真的可以不用采访,就可以根据别人的书稿、文章写文章么?这还用问么?把这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当作问题提出来,这本身就说明当今社会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我认为,不用采访写文章,那必须是批评文章或者理论文章,从文本出发,进行批评和研究,那属于研究领域的问题。但是,如果是把别人的纪实文学改写成你自己的纪实文章,也不去采访当事人,也不去搞“田野调查”,内容不变,体例不变,照猫画虎,甚至是照猫画猫,照虎画虎,那是绝对不可以的,特别是以此获利(稿费或名气)就更属于强盗行为了。

 


2004年,我受国家安全部有关部门的委托,接受撰写沈安娜传记的任务,那时沈老还健在,我无数次到她家里进行采访,然后又在她女儿华克放的陪同下,到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进行考察。第一站是重庆,第二站是南京,第三站是江苏泰兴沈老的家乡,第四站是上海,第五站是杭州,在杭州,就连沈老和华老当年谈恋爱的九溪十八涧我都去走了一趟。然后写出了20多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丹心素裹的岁月》,由国家安全部门内部出版。后来,沈老的女儿华克放又将其改为第一人称的《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2016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近年来,中央台、北京台、上海台等多家电视台以此书为蓝本,改编拍摄了不同版本的电视片。这些改编都是经过我们授权的。而这位刘祖爱先生,连个招呼也不,就堂而皇之地将我们的书稿通过“洗稿”(剽窃)的方式,改编成《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送到《学习时报》去发表了!


对别人宣传沈老的事迹,我们一直持欢迎支持的态度,但是我们要求尊重作者的权利,就算你找不到作者,起码应该在文章后面缀上一句“本文根据某某某创作的某某书改编”之类的话吧?


本文的题目是《刘祖爱,你采访过沈安娜么?》,这只是一个设问。他是不可能采访到沈安娜的,一是沈老健在的时候,以她的身份,不会随便接受什么人采访,作家采访,我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二是沈老已经去世多年,就是有人想采访,也采访不到了。


我从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40多年来,我从来没有不采访、不考察、单靠抄书写文章。这种行为令我不齿。我也坚决反对“洗稿”这样的坏风气在文坛泛滥。“洗稿”,不过是抄袭、剽窃、偷盗的代名词罢了。


希望大家转发此文,形成一个打击文坛抄袭、剽窃行为的强大氛围,让文坛小偷们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一个社会,如果有太多的人没有羞耻心,并被人习以为常,那将是很可怕、很糟糕的事情。

朋友们!连起手来,抄家伙,一起打小偷!

 

20201012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