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势

金羽毛文苑  2020-10-23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试论书势     

 ——兼论萧何对书法理论的重要贡献


 书法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势。

 弄清“势”意,对于理解书法艺术和其它造型艺术都有重要关系。

 势是什么?字典的解释是:冲发或冲击的力和趋向。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势的“内涵”:一是力量;二是方向;三是蕴含其中的速度。

书法中的“势”——书势是什么?书法论著,语焉不详。《辞海》(1999年版)也未收入“书势”词条。笔者闻见寡陋,愿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求教于方家。



既然说的是“书势”,那就要在“书”中弄清“势”的来历。

换句话说,弄清了“书”的来历,“势”的来历也就清楚了。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2——192)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蔡邕在这里明确地说明了书的本源是自然,是客观事物(具象)的反映(抽象)。认为“书”起始于自然——自立门户、自成体系后,便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力量。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书法的“形势”得以产生。简单地表述便是:自然——书——阴阳——形——势。


 形与势一旦产生,又构成为书自身的阴阳。形是静态的表现,势是动态(过程)的效果。没有动态——变化无穷的“势”的作用,也不会出现书法(落墨)的“形”(点画线条);没有形的“支撑”,“势”便失去了依附——魂不附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势”在创造形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


从“势”的来历可以看出,它原本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随着书法这个事物的产生,又自然地渗透存在于书法之中。如果把自然界的势称作大势、共性的势的话,那么书中的势则可看作是小势、个性的势。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书势,可以看作是存在于书法之中的、由“形”表现出来的“力感”“气感”和“意感”。可以看作是在一定法则“约束”下,毛笔运动的“趋势”“力势”,点画结构的“位势”“态势”,谋篇布局的“形势”“阵势”以及整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局势”“情势”“气势”,并由此看出的作者的优势或劣势——是否表现出了体现自然大势的个性的势。


其中,我们可以把笔势看作是战术之势,字势看作是战役之势,篇势看作是战略之势。不管用笔结字的运动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是落墨成形——形成了有形的艺术。既然有形状,必然有态势。这个“势”既是看得见的物质形态,也是看不见的精神境界。对这种精神境界的“感觉”,既可以在书写的运动过程中感受到——方向、速度、力量,又可以在书写之后观赏“形”的过程中感受到。


这种“感受”——对势的体验和欣赏,是既可言状又不能完全言状的一种愉悦身心的美妙享受。“书可观而不可尽”(汉•扬雄《法言》),书法艺术的高雅,就高雅在“不可尽”——书法美的内涵难以尽知,书写和欣赏永远没有穷尽。由此产生的一种特殊魅力,吸引和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书法爱好者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从这个意义上说, 书势,实际上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高度概括,或者说是对书法艺术“效果”的准确表述。


书法,实际上是书势,更准确地说是“势书”——由势造形(字)。汉代济北相崔瑗(77——143)为何把篆书以“篆书势”命名、草书以“草书势”命名?是因为他认识到篆书和草书是“势”造就的。篆书作为书法这棵常青树的根、草书作为这棵常青树上的花都是“势”造就的,其它书体就更不用说了。


窃以为,从“势”的源头和作用来理解,才能真正把书势的含义弄清,才能明白书法艺术的真谛。


 二


“势”是阴阳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一种可视的客观存在,一种可以感受到的“场”。


对于这个内涵丰富的“场”,先贤尤其是军事家们早已经认识到它的存在,并且用异常简明的“势”字把它概括了起来,并由“势”组合了不同的词组,来表述自然和社会的“事——势态”。在一些典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形势、样势、气势、姿势、阵势、态势、局势、趋势、情势、来势、去势、优势、劣势、乘势、顺势、势所必然、势均力敌、势不可挡、势如破竹等等。


兵圣孙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认识到“势”的存在并系统论述“势”的人,在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中,专门列了“势篇”,提出了战斗战争实际上就是战势——战人之势,威势——不战而屈人之兵。形象地解释了势的含义:“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个比喻,用高度、位置、形状所蕴含的能量、力量、方向和速度,说明了形与势的关系和“势”的可视性可感性。仔细品味这里的石势、山势、地势、气势、力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居高临下之势,对于我们理解“书势”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这么说,“势”是兵法理论的重要概念。这可以从古代兵书中找到大量佐证。

那么,是谁首先把这个兵法理论概念引入书法领域里呢?


 笔者认为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汉丞相萧何。

萧何(?——前193),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楚汉之争中,荐韩信为大将。他留守关中,输送粮饷,支援作战。刘邦称帝,封侯拜相。工书尤擅署书,时谓之萧籀(篆体)。书论有《论书势》。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对于萧何的这一历史性贡献,书法史上似乎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和重视。


在《论书势》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胸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每欲书字,谕若下营,稳思慎之,方可下笔。笔者心也;墨者意也;书者营也;力者通也;塞者决也;依此臻妙矣。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萧何直接了当地把兵法引入书法,创造性地把“书——势——法”联系在了一起,提出了“书势”、“势法”、“书法”等重要概念。

由此可以推出,书字,就是书“势”,势法就是书法。

如何书“势”呢?

萧何提出了“夫书势法,犹若登阵”的原则。

就是说,“书势法”——“书势”的方法,如同军队打仗。

具体方法是:“开阖籍于阴阳”,“每欲书字,欲若下营”。


意思是说,书字要像军队扎营那样,处理好阴阳开阖的关系。军队扎营要充分考虑外部条件:选择地形驻扎,要有利于防守和进攻,有利于后勤供应,有利于防止敌人偷袭;内部安排:营旅之间,要互为犄角,互相照应,保持相对平衡。内外都要呈现一种“均势”“力势”“威势”,这样,才是攻守兼备的“铁打营盘”。

书法的道理也完全是这样。


书字时,要处理好汉字内外的远近、楫让、顾盼、离合、映带、正斜、黑白、疏密、阔狭、大小、上下、平直、主宾、方圆、媚拙、虚实等阴阳关系,使其“和平共处”于平衡协调的“均势”之中。这样,字看起来就“美”了。因为平衡协调,是“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法的“原材料”是汉字,先贤造字是“以人为本”,认为最美的事物是人,以人的“骨、肉、筋、血、精、神、气、力、意”来比喻字的内涵,主张书家应该把“字”当作“人”的生命体来塑造。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势法,也可以理解为通过“登阵”“下营”的战斗,塑造像人一样的阴阳平衡协调、精气神俱备的生命体。



萧何提出的“登阵”、“下营”、“变通”、“文武”、“出没”、“倚伏”、“开阖”、“阴阳”“塞决”等观点和辩证关系,是对书法理论的重大贡献。为研究探讨书法规律,打下了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础。


萧何的贡献和重要意义在于:

     1、第一个把兵法中“势”的概念引入到了书法理论中。

汉字(符号)大约诞生于8000年前,形成比较成熟的汉字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以甲骨文为标志。

从商到周到秦至汉,期间近1000年,汉字的数量和形体均有了很大发展,篆、隶、楷、行、草“五大字体”已基本形成,实践经验已经相当丰富。然而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理论著述。被康有为称作“书家第一法则”的“石鼓文”作者,没有说如何写字;小篆宗师李斯和毛笔的改良者蒙恬也没有细说如何书字。其他人也许有论著,但没有流传下来。就是说,还没有人从理论上把点画线条组合成一个汉字的规律是什么说个明白。

知兵法懂书法——善写“萧籀”的萧何借用兵法的“势”,提出“书势”的概念;把看起来非常复杂玄妙的问题用一个“形而上”的“势”字说清楚了。形态各异的“五大字体”的共同点——“势”找到了。“势”,成了解开书法奥妙的一把钥匙。“势”作为“源头”,“流”出了“力”“意”“趣”“神”等同一个层次的书法概念。


 2、第一个把作战“登阵”的原则引入到了书法理论中。

 萧何的“夫书势法,犹若登阵”这句话,言简意赅。

 其中的“书势法”,笔者以为有三层意思:一是指“书势”;二是指“势法”;三是指“书法”——应该看作是时下通称的“书法”一词的源头。

“书——势——法”“犹若登阵”。把结字、用笔乃至书法的原则确定了下来。

萧何在阐述了“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也可能是“遣”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的用笔法之后,用“开阖籍于阴阳”概括了如何贯彻“登阵”的原则。就是说,要像打仗那样,处理好“阴阳开阖”关系。“开”者,分配、打通、设置、使闭合物不闭合之意。“阖”者,原指门扇,通合,关闭、合拢、符合、匹配之意,行星和太阳黄经相等时,叫做“阖”——可见此字是典型的“阴阳”派生物。“阴阳开阖”,可以认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阴阳互补,相互依存。由阴阳的开阖,表现起伏,体现变通,犹若登阵,贯彻势法。


 3、第一个把军队“下营”的方法引入到了书法理论中。

萧何的“每欲书字,喻若下营”,除了强调意在笔前,慎重下笔外,“下营”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书字的方法:“文武遗于笔下”——调兵遣将,把点画线条看作是有生命力、有战斗力的兵卒;把一个字的几个组成部分看作是成建制的、有凝聚力的战斗集体——班、排、连、营、团;在“将军”——心意的指挥下,在“阵地”——载体(绢、纸等)上,用反映意志的水墨,进行“扎营”的精心安排。用力,是为了打通前进道路——气顺意畅;堵塞,是为了更好地开掘;封闭,是为了更好地放行。一句话,点画就是兵卒,结字,就是排兵,字行就是队形,谋篇就是布阵。

“谕若下营”,形象生动深刻而又通俗地揭示了结字、布局的方法,对指导书法实践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4、第一个把“阴阳”思想和辩证关系引入到了书法理论中。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引申为寒和暖,明与暗等相对相反的现象。后来加以抽象化,把阴阳看作支配一切事物的两种对立消长的元气,成为古人说明万物生长变化规律的哲学思想。传世的《周易》便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产物。


汉字也是先民在阴阳思想的指导下创造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先民已经用明确的文字表述了书字中存在着的阴阳辩证关系。


萧何之前,先贤们虽然大量使用阴阳概念,但并没有人把它引入书法中。“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开阖籍于阴阳”,萧何开了这个先河。


萧何之后,人们在阴阳思想指导下,认识到了书法这个事物——笔法、字法、行法、篇法中存在的各种阴阳辩证关系(上面已有列举)。认识到了不管多少笔画的字,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是“阴阳”两个对立物的“结合体”、“平衡体”——从而才保证了“字”活起来,像人一样的“站立”(楷)“行走”(行)“奔跑”(草)。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书法,就是处理好其中的无数对阴阳关系。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把“势”字和“书”字联系到一起探讨书法规律,萧何之后300多年,有蔡邕的《九势》,400多年有卫恒的《四体书势》,近500年有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这三个在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应该说对“书势”概念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蔡邕、卫恒、王羲之以及之后的书家,基本上都是对萧何提出的“书势”概念、“登阵”原则、“下营”方法、“阴阳”关系等做些阐释、补充和发挥(本文第一节引用的蔡邕语句便是),是沿着萧何开辟的认识道路乘势前进,原理仍然是萧何的。这说明萧何书学思想尤其是关于书势、书法的理念已为后人所接受。


今日,当笔者对“书势”问题进行探讨时,深深地被萧何的书学理论所折服。想到2000多年前的萧何就已经有了如此深邃的思想,更感到中国书法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