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图画:汉字书法的本质特征

金羽毛文苑  2020-10-25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图画:汉字书法的本质特征       

                

汉字书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笔者以为是图画。是用点画线条构建的字型图画。现从以下九个方面,做提纲式的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先贤创造文字是依照天地物象画图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到文字的产生(恕不一一引用原文)主要经历了两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伏羲观天地之像、观鸟兽之迹,取诸身,取诸物,创造了“八卦”图。源于《周易》的《焦氏易林》中说,八卦可以演变出4096卦——可以看作是4096个“文字”。第二阶段是神农结绳。许慎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人类学资料和其他考古证据表明,在文字出现之前,结绳是人们用来记录的普遍方法。新石器时期以来的陶器刻画资料上出现的许多文字都有着结绳的痕迹。第三阶段是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按照天地各类不同事物的形象,刻画一些符号(图画),称作“文”。文,作为“母体”(物象之本),代代繁衍,生生不息,越生越多,于是就有了“字”。总之,文字是以伏羲、仓颉为代表的先贤“画”出来的。最初是用“硬笔”(棍棒、箭头、刀具、骨头等)画,后来才用“软笔”(兽毛捆扎物到毛笔)画。字,画在竹帛之类载体上,谓之书。“书者,如也”——如(像)什么,如事物的形象——画也。


二、象形字即是图画

仓颉以及先贤们造字的基本方法就是用点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 用图形作文字使用。这些文字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与原物很相像。例如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就是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繁体)就是一只龟的形状;“马”就是一匹有马鬣(liè)、有马尾、有四腿的马的形状;“鱼”就是一条鱼头、鱼身、鱼尾俱全的游鱼形状;“艸”(草)就是两个草叶的形状;“门”(繁体)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酉”就是一个装满酒的酒坛子;“日”就是一个圆形的中间点的太阳的形状,等等。中国现存的甲骨文、石刻文和金文都是在最初象形文字基础上构建的。经过数千年演变,汉字由“图画”到“点画”(线条),表面上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象征意味增强,但骨子里的“图画”——象形文字特征依然存在。许多汉字的部首,都是象形——并由这个象形部首孳乳出了大量合体文字,这就是会意字了。例如“糸”,在《说文解字》中,就组合了259个字。目前中国部分地区仍然使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

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不仅中国如此,甚至人类古代几大文明地域最初的造字方法都是象形——都是图画(文字)。


三、六种造字方法就是六种画图手段

先贤造字,就那么“依类象形”地造了出来。到了东汉初年人们才把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之为“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也有说“四书”“三书”的。近年,文字学家范登生认为,造字方法其实只有两种:象形,会意(有声会意字和无声会意字)。这里,仍按传统的“六书”说法,略加陈述。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其中关于周代教育“六艺”中说到了“六书”,但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作了详解:“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人将其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种造字方法,都是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点画)而成。换句话说,六种造字方法,就是六种画图手段。范登生先生认为,汉字只有“两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都是会意。转注、假借,是“用字法”,与造字没有关系。笔者认为“两书说”从源头和本质上揭示了汉字的特征就是图画。范先生统计过,汉字有500多个字符构件。从书法角度来说,书法就是用这500多个字符画图。


四、方块形是点线图画的基本形状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汉字不断向“方块字”进化,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这个先贤们传下来的概念,可以涵盖汉字的各种形态。“方块”者,一是“方”——可以把各种“方”都涵盖了;二是“块”(团)——可以把各样的“面积”(包括像“一”这样的“直棍形”字)都容纳了。用“方块”来描述汉字形态,抓住了汉字的本质特征,非常贴切、准确、科学。也就是说,汉字的“外围线”尽管有“正方形”、“扁方形”、“长方形”、“多角形”、“五角形”、“六角形”、“三角形”、“八方形”、“九方形”、“菱形”、“梯形”、“勺形”、“直棍形”等等。总体上说,“方块形”就可以概括。


汉字书法是把点画线条科学地排列在“方块”内部的艺术。方块,是书法的“大法”,各种线条在“大法”内行动。书法人在书写时,不管载体上有没有有形的“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空间中是有一个无形格子的——这是从启蒙(认字、写字)就潜移默化到脑子里的。因此可以说,方块形是汉字——点线图画的基本形状。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汉字是点线图画的一个佐证。方块形的点线图画形状,也是汉字区别于其它文字的独有特色。这个特色为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和实践空间。也已经为钟情于汉字书法艺术的友邦人士所认可。


五、金文是美术图画

在军事活动作为社会主要事业的夏商周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冶炼、制造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先进的青铜兵器代替了竹木石制兵器。在“以战为荣”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贵族们感到在甲骨上刻文记事,因体积小、造型差,不便存于宗庙供奉,难以满足炫耀个人和家族赫赫战功及荣耀历史流传于子孙的需要。于是便尽其财力,用战俘铸造青铜钟鼎等礼器,在礼器上刻铸铭文──金文就这样在甲骨文的基础上诞生了,与甲骨文相比只是文字载体的不同。由于刻铸铭文,需要经过书写、刻模、浇铸、清砂、打磨等五道工艺过程,后四道工艺,对笔画难免有增削,由此也造成一些文字的讹变。清砂、打磨以后之文,已不完全是书写时的模样。因此,笔者认为,金文可视为古代的“美术字”——美术图画。


金文初始和甲骨文相近。之后,由于被铸造礼器的王公贵族将军等人士垄断,脱离了易识易记的实用轨道,走上了美术化的“装饰性”“大篆”之路,铸刻的特点更加明显,笔画加粗,结体严谨,风格浑朴,使文字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在书法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但无论“金文”的艺术地位多么高,其“美术字”(图画字)的特征是磨灭不掉的。


六、篆隶草行楷五大字体的形成是图画的演变

文字,由文到字到字体(书体)一路走来的大体轨迹是:符号——图画——象形——甲骨文——篆书——隶书——草隶——草书——行书——楷书。整个过程,就是图画的演变,由“形象”到“抽象”的演进。在高层次上承担了反映客观事物“形象”的使命。但无论怎样“抽象”,其本来的“形象”(形状——图画)仍在。例如日月车马等字的楷体,已经相当规整了,但它们最初的图画形象,仍然清楚的显露着。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实际上就是五大类图画。


由于书体是图画的演变,历代名家——无论是“二王”还是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其书作都可以说是风格不同的图画。至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都可以看作是各个朝代书法特点——图画意趣或曰画风不同。


七、书画同源在图画

书画同源,是共识。同源在哪?同源在起初都是画。“河图洛书”被认为是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叙述了仓颉如何造字、造字后对天地神鬼的极大震撼后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阐述了人类从结绳记事,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点画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总之,图画和文字,都是先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记事工具,具有相同起源。强调书画同源,意在从“同源角度”说明,起初字就是画,画就是字。即便后来,字的“画”成分减弱了,但仍然是画,仍然保留着绘画因素。值得一说的还有,书画同源还同源在使用的工具都是毛笔,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国画本身具有强烈的书法味,其线条、墨韵,处处都渗透着像书法一样的抽象美,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明代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一书中以画竹为例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得意而忘象"可谓佳作。


八、篆刻的印章也叫图章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其中的“摹印”,说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印章使用的书体。


图章,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早在商周时代,图章就已经产生。图章作为信物的特性,一直延续至今未变。在各个历史时期,图章有过众多的别称:玺、玺节、宝、印、章、记、押、关防、符、契、信等等。手持图章按压在一定载体(树皮、兽皮、纸张)上便称之为印章。


同“图”章称谓用铁、铜、石、玉、木等材料铸造或雕刻的体量总体来说不大的精致艺术品,准确,生动,传神。因为不管是最初是缪(miù)篆(摹印书)、鸟虫书、隶书入印,还是后来的楷书、行书、宋体、仿宋体字入印,都是在印面的方寸之间构图作画。以刻石章为例,其程序大体是,根据内容、字数构图确定朱白(阳刻、阴刻)、风格,用笔墨反写字体在印面,然后用刀雕刻(多少刀完成难以计数),再照镜子看正文效果(或印出看),再进行修改,直到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刻章不是像书法——书写那样一次性完成,而是像作画那样不停“涂抹”修改。刻刀留下的痕迹,不管朱白,还要受石料质地软硬焦脆肉的影响,已经不是原来的笔迹。完成几个字的时间,多于书写无数倍。整个过程,完全可以说是在“作图”“作画”。既然刻章是作画,书写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作画吗,只不过所用时间长短不一样罢了。


九、领悟“本质特征”重在“结字为上”

当今书法人看古代法帖,实际上是解读古代“笔阵图”。观看悬挂的书法作品,首先入眼的一大幅造型图画(正文、题款、图章),然后是一串串一个个小型文字图画,最后才是文字的具体内容(读音、含义)。在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面前,文字内容已经降到从属于整体“画面”的地位了。这一“观赏现象”告诉我们:一个汉字,是单个图画;一行汉字,是一串图画;一幅作品是一个整体图画。同时也告诉我们:书法人会“用笔”之后,要树立“结字为上”的观念,掌握“结字为上”的技巧——用点画搭建新的、美的图画。


清代冯班在《钝吟书要》一书中说:“书法无它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中国特有的毛笔,具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语)的特点。对于“奇怪”的含义解释不同。笔者认为这里的“奇怪”,是指一个点或一个画,可以写出无数种样子,达到一画千形、一字千面、令人惊奇的效果。也就是说,柔软的毛笔为搭建新的、美的图画形象提供了基础,可以用点画线条不同形状,以长短、粗细、交叉、疏密、顺倒、连续等变化手段,勾画出无穷的图画,进入赏心悦目的妙境。


文字学家范登生多年研究汉字,成果颇丰。他打破“六书”羁绊,得出汉字只有象形、会意两种造字方法后,感叹曰:“凡字皆是画,意向画中求。静来常参悟,更上一层楼。”笔者以为,字是书法的“原材料”。既然“凡字皆是画”,书法也就是用点画搭建图画了。至于搭建的美不美,能否被大众所接受,能否成为经典,能否传得下去,那就要看书者的文化修养、艺术理念和用笔技巧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当以取法为要,法变则体变,法异则字异,由此呈现给我们姿态万方的艺术效果。反之,便不能称之为书法,而只能叫做“书字”或别的什么了。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