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2)榜书是中国书法的脊梁

金羽毛文苑  2021-01-31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62  榜书是中国书法的脊梁      

                            

为什么说榜书是中国书法的脊梁?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书法的起源是大字(榜书)

书法的“原材料”是文字(汉字)——先民最初创造文字,是从“大字”榜书开始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鸟兽的足迹,一定是留在泥地或沙地上的,不然看不出来。鸟兽的足迹,也一定是相对比较大的,不然也看不清楚。所以说,仓颉是根据较大的鸟兽足迹——从大字开始创造文字的。仓颉用手指或树枝类“文具”在泥地或沙地上划下大字或竖或横的第一笔,是开天辟地第一画。这一划拉——人类有了文字,鬼泣神惊!由此可以看出,大字——榜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从这一点上说,这些年在各地兴起的在水泥地或砖铺地上用特制毛笔蘸水书写的“地书”——榜书,是仓颉造字方法的一种技艺传承和精神回归。


第二,“秦八体”只有榜书流传广泛越来越盛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其中的“署书”,指古代题写匾额用的字体,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故也有称“榜署”的。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一书中说:“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秦八体”流传的情况是,隶书流传了下来使用较多;大篆、小篆流传了下来但使用不大普遍;摹印因多使用篆书体得以流传;虫书式微(印章中偶用。也有个别书法人在写);刻符很少用;殳书基本消失;只有署书——榜书,表现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广为流传,还越来越盛。


第三,只有榜书可以贯穿“五大书体”及变体

篆隶草行楷(汉初即有草书)五大书体,各有特点,独立存在。每一种书体可以吸收其它四种书体意蕴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本书体的变体,但不能贯穿它体,不成其自体。榜书——亦称大字,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书体,则不受五大书体局限,可以写篆,写隶,写草,写行,写楷,也就是说,可以纵穿“五大书体”和所有不同风格的变体,可以横连——一幅榜书上“主题、落款”起码可以书写三种书体。换句话说,榜书具有带动或曰撑起一幅书法作品的作用。而中国书法艺术史,则就是历代书法家用一幅幅经典作品尤其是榜书写就的。这就是说,历代书法家用榜书撑起了大美汉字——具有阳刚之美的帅男和阴柔之美的靓女们的脊梁。


第四,榜书的功能是小字信札类书作不可比拟的

历代榜书,视觉强烈、使用广泛、影响巨大,在 “美化河山”“文化建筑”“装点斋室”上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的名山大川若是没有摩崖石刻,就没有山川之灵魂;中国的古典建筑(包括现代建筑)若是没有牌匾楹联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就是砖瓦木料,没有灵气;中国的居家斋室若不悬挂中堂、条幅、对联等大幅榜书诗词格言联语名句,就没有文化气息。既然榜书在营造中国室内外文化环境中,具有这么大的功能,说它是中国书法的脊梁,是名至实归。


榜书虽然是中国书法的脊梁,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科学论述榜书的经典还不够多。清代之前,在帖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论述榜书多是捎带性质的,留下的专著性资料不多。清代康有为提倡碑学,在《广艺舟双楫》中对榜书有所论述。清代至今,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可以做大毛笔、大张纸、色纸张、工业化生产墨水)和“展厅书法”的兴起,各种级别规模书展的举办,大家开始关注榜书,有了一些关于榜书的著作。但总的看还不够,和榜书的“崇高身份和地位”还不相称。例如,最基本的榜书概念——到底多大字才叫榜书,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再如,榜书要不要把“可识性”作为书写的第一要则,认识也不完全一致。还有榜书的形式、内容、用笔、用纸、用墨、落款(位置、书体、大小)以及用印(位置、大小、多少)等,也有一些需要明确的问题。仍然需要榜书爱好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把有关榜书的多块 “脊骨”扶到正位,用强有力的“神经”连接到了一起,让榜书在中国现代书坛上理直气壮地站立起来,意气风发地走向未来。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