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老年人习书的八个优势
老年人习练书法,是一件很好的事,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将其归纳为八个优势(顺口溜):用笔不用从头起;字形结构很熟悉;审美观念大众化;字外功夫有积累;名利思想已淡薄;经费开支没问题;时间精力也充分;兴趣老师日夜陪。下面逐一解析。
其一,用笔不用从头起
毛笔,汉字,人,是书法艺术构成的“三大件”。练习书法,使用毛笔,是必须的。20世纪五十年代,小学是有写字课或曰书法课的。时下退休的老人,大多经历过那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期。也都学过用毛笔写大仿,写小楷,大字空间再套小楷(老师用红笔勾圈肯定哪个字好)。有的还用毛笔做算术题,还有的学画水墨画,有的甚至一直把毛笔用到了中学。正是这些曾经使用过毛笔的老人,初心难忘,愿意“重操旧业”,练习书法。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老人不必像今日的少年儿童一样,从头学习怎么拿笔,怎么运笔,怎么养笔。这些老人,虽然很多年没有摸过毛笔了,但当初学过的技能,像学会了用筷子吃饭一样,不会忘记。重新拿起来用就是了。至于当年学过的执笔方法,是所谓“指实掌空”的“四指握”,还是“满把攥”“三指捏”都没有关系,不必重学,更不必纠正。几种执笔方法,都可以写字,历史上都出过书法名家。
其二,字形结构很熟悉
用笔不易,结字为上。书品如何,有无个性,关键看结字。汉语和汉字,伴随使用其功能的中国人一生。从哇哇坠地,大人开始叫“乖乖”“宝宝”起(有的还有“胎教”),汉语就进入了心里。稍大开始认字,再大开始学写字,然后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毕业、工作直到退休,除了睡觉,几乎每日每时都接触汉字。即便使用的是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硬笔,但写的是汉字。即便用电脑、手机敲打,看到的也多是汉字。几十年的大量书写,海量阅看,5000到7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汉字共有90000多个,常用字说法不一,有说2500到5000的,也有说4000左右的),天天接触,年年熏陶,几十年过去,字如何写——笔顺怎样,形状结构怎样,应该说都相当熟悉了。儿童学习书法,则要从认识字、学写字开始。字熟手熟笔顺,能生巧,能生新,能够写得形神兼备。这是习书的重要资本。对于这一点,要充分认识,以增强自信。而自信则是习书的前提。
其三,审美观念大众化
凡习书,就有一个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人的审美观念。应该说,习书的老人,审美观念已相对稳定,那就是大众化。老百姓们喜欢的书法作品,自己也喜欢。这也是长期熏陶的结果。一是老人平生看的、写的多是楷体、行楷字,脑子中留下的印象,是端庄正规的汉字。二是老人们接触到的碑帖拓本,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具有阳刚或阴柔之美、大多数人喜欢的经典。如果把字比作人的话(苏轼有这种比喻:“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老人们喜欢的是健康、健全、健美的人,而不是嘴歪眼斜、缺胳膊断腿、浑身痉挛、四肢抽筋的人。这种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决定了老人们毫不犹豫的走传统之路,习练“美书”,不学“丑书”,也不跟风学歪书。这正是习书应走的正确道路,也一定会较快见到成效。
其四,字外功夫有积累
书法作品,是“字内功”和“字外功”的揉搓合成。所谓“字外功”,是说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读无字之书)。习书的老人们,不管原来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在什么岗位,都是从历史中走来,从风雨中走来,从征途中走来,从学习中走来,从磨难中走来,都是读过有字无字万卷书的。不少老人,文、史、哲、政、经、军、科、医等知识相当丰富;有的老人,能背诵几百首古典诗词;有的老人,足迹遍天下,阅尽地球风光,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达到了很高层次。一句话,老人们都有深厚的“字外功”。这是少年儿童乃至许多成年人都无法比拟的。如今习书,自然而然就会把“字外功”用在——渗透在笔墨中,也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正所谓万物在胸,水到渠成,感情涌动,顺势而为,笔锋生辉,墨迹有趣,作品有神。
其五,名利思想已淡薄
老人习书,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为的是保持爱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在字海中逍遥游,在书写过程中享受至乐情趣。不像有的年轻人那样为名为利学书法。不少老年人,把习书当作练气功,打太极拳,做手臂操,当作健脑健身的一种运动。有的在室内运动,有的在室外运动(写地书),自我欣赏,自得其乐,轻轻松松。有的老人参加书坛群体活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其乐融融。实践证明,习书时,若想这想那,心事重重,那是一定写不好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在《评草书》中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意思是说,作书,只有不一心想着写得多么好,或许真能写好;学书,不以成为书法家为目的者,或许真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老人们一般都有这种心态,这是非常珍贵的,也正是习书所需要的。
其六,经费开支没问题
习书,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必用的毛笔、墨汁、宣纸(如今砚台已经很少用了)等,是需要花钱购买的。稍微好一点的,如今还挺贵。这对于还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精神负担,影响情绪,进而影响习书。退下来老年人,每月的退休金或养老金,买点笔墨纸等,都没有问题。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影响物质。老年人不再为生计操心,不再为花销盘算,没有什么精神负担,轻装上阵,大胆书写,随心所欲,就容易达到挥洒自如的境界,创作出好作品来。
其七,时间精力也充分
习书,需要有数量的积累,才会有质量的提高。而数量的积累,则需要时间。退休老人,不用上下班,时间充分,除做点家务外,都可以用来习书。这是青少年和其他在职人员不能比的。习书,需要不想别事、凝神绝虑、集中精力。一般来说,愿意习书的老人,身体都还不错,精神头都还在,习书时,会很快收拢思绪,集中精力,冷静,沉着,细致,专注,沉浸在忘笔、忘手、忘我、只有字的书写过程中,神来之笔就有可能出现,自己满意笔友点赞的作品就有可能产生。
其八,兴趣老师日夜陪
书法是看着简单不简单、看着容易不容易、看着平常又深奥的造型艺术。要想学好,需要拜师:一是碑帖,二是名师(一般拜不到,何况如今哪有什么名师),三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老人习书,自觉自愿攀爬书法这条难以望到山顶的崎岖小道,学这个相当单调枯燥、千万遍重复、多年努力也难以达到满意境界的技艺,都是兴趣的驱使,兴趣的激励,兴趣的鞭策(幼童时产生,平生一直难忘)。兴趣老师,影跟形随,情感炽热,不离不弃,日夜陪伴,也不收费。已经成了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这是笔耕不辍的心理基础和前进动力。愿习书老人们保持和珍惜。若是这个老师走了,那就不要再练了。再练就是受罪了。
老人习书,属于“闲事”。但这个“闲事”不闲,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不再受制于人自己做主的事;是心里充满希望和追求美好的事;是不妨碍别人自己受益的事;是具有青少年不具备的八个优势、可以做到老有所为、“人书俱老”的事。既然如此,何不拿起笔来,舞文弄墨一番,在夕阳的辉映下,有滋有味的颐养天年呢!当然,老年人习书,也有其劣势,就是恋旧,舍不得放下一些固有认识,难以克服不好的书写习惯,在临帖相似度上有的不如少年儿童。但这是次要的,无关宏旨、无关紧要,无关痛痒。也是另一个话题,打住。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形式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