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汉隶墨迹的经典作品
——刘贺隶书赏析
隶书是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的分水岭,是很受大众喜爱的一种庄重字体。书法人一般认为秦隶是隶书之根,汉隶是隶书之源。
一说到汉隶,书法人就会想到《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著名的碑刻经典拓本。这很正常,因为汉隶多是通过碑刻拓本流传。用毛笔蘸墨书写、充分展现柔性毛笔功能——笔迹(墨迹)的经典作品则少有发现。即便有发现,也因字数较少或模糊不清难以成为临摹的经典法帖。
令人欣喜的是,汉隶墨迹的经典作品如今有了!这就是“刘贺隶书”。刘贺(前93年—前59年),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王刘髆(bo音博)的儿子。汉朝第9任皇帝,19岁登基,在位27天,因霍光擅权对其不放心,以上千条罪名废去,史称汉废帝。后以海昏(鄱阳湖西)侯爵位封到了今日的江西省。
江西省考古界2011年开始挖掘、2015年11月4日正式公布、2016年3月2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诸多文物之中,有刘贺在漆器、简牍、金饼上的留下的“墨迹”,不仅有黑体字还有相当标准的隶书,令笔者眼睛一亮。关于黑体字,笔者已撰写了《试论黑体字》(书法导报2016年8月3日第三版刊登),本文说说刘贺隶书(墨迹)。
请看图1木椟(du柜子或盒子)上的13个墨书字“妾待昧死再拜”和图2漆笥(si盛饭或盛衣的方形竹器)上的37个漆书字,用笔、点画、结字、排列等风格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图1的飘逸一些,图2的厚重一些。与后世乃至现代隶书的笔法、字形、布阵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文史专家王金中先生考证都出自刘贺手笔。
与图1 图2相近的还有三件简牍(du写字的木简)(图3、图4、图5),王金中先生也论证判断为刘贺笔迹(墨书)。五件作品共计102字(个别字斑驳模糊)。
海昏侯墓出土的其他器物(漆器、竹简、金饼)上还有刘贺笔迹或疑似刘贺笔迹,数量很多。值得一说的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能够看到——直接欣赏到刘贺手迹(笔迹、墨迹)隶书,对于书法人来说是一件很有眼福的幸事。
为何这么说呢?一是时间比较早。刘贺隶书比经典的《乙瑛碑》早212年(以刘贺去世年计算。下同),比《礼器碑》早215年,比《史晨碑》早228年,比《曹全碑》早244年,比《张迁碑》早245年。二是印证了隶书在西汉已经成熟。隶书产生于秦(秦隶),成熟于汉(汉隶)。过去一般认为隶书成熟于汉武帝时期,但支撑这种观点的物证不足。如今有了已成体系的“刘贺隶书”为证,可以肯定的说隶书成熟于秦之后的西汉,时间也就是秦之后150年左右。说明这个时期主要集中在王侯将相中的文人对隶书情有独钟趋之若鹜致使成型。三是印证了隶书是用毛笔书写——秦将蒙恬创造的圆锥形毛笔创造了隶书。西汉之前的字,基本不用或主要不是用柔软的毛笔而是用“硬笔”(刀具)凿刻在载体上的。有专家考证刘贺是用短锋狼毫或鼠毫书写的隶书。遗憾地是,在墓穴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刘贺使用的毛笔。四是以刘贺笔迹为代表的隶书形神对隶书发展影响很大。可以说,东汉流传下来的隶书碑帖都有刘贺隶书笔迹的影子或曰基因,尤其是《礼器碑》(图6)《曹全碑》)(图7)的风格和图1相当接近。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碑帖都受到了刘贺笔迹的直接影响,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后者受到前者的影响是肯定的。前者自然就包括了刘贺隶书。
书法人能够看到“一手货”(一度创作)——刘贺留下的“墨迹”(或漆迹)更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这是因为习隶者需要临摹的《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碑刻拓本,都是“五手货”(五度创作):(1)书写。毛笔蘸墨或朱丹将碑文书写在碑石上;(2)摹勒(用双钩法将真迹钩摹于碑石上);(3)镌刻。用铁笔(錾凿刀具)阴或阳字(有的刻后还上颜料。阴刻深浅阳刻高低对后世拓本都有影响);(4)剥蚀。日晒雨淋冰冻风化破损;(5)拓碑(清污、抹墨、铺纸、拍打、揭纸、裁剪)。后四步对毛笔原作形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已经不是真正的笔迹。这就是说,今天看到的汉隶碑刻拓本虽然气势宽博韵味古雅造型独特,但都不是书者原作,自然也看不到书者的笔迹(墨迹)的奥妙之处。所以启功先生主张习书要习帖(笔迹、墨迹)而不要习碑(拓本)。
从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上的汉隶(笔迹)看,可以认为,刘贺是在“秦隶”(传为秦未程邈创造)基础上创造“汉隶”的主要参与者乃至定型者。创造汉隶的人肯定还有别人(例如创造“萧籀”的萧何),但没有物证(墨迹)留下来,而刘贺留下了重要物证,王金中先生认为:“海昏侯墓中发现的刘贺墨迹,字迹之清晰、书写之规范、用笔之流畅、作品之完整,都是空前的”。“刘贺是留有墨迹的中国书法家第一人”(见2016年6月23日《光明网》)。
现在看到的刘贺隶书的特点主要是:
第一,笔法成熟。点、横、竖、撇、捺,都是按照隶书的笔势笔顺规范运笔,横向取势,中锋走笔,提按自如。平缓推进,收放有度,藏露无痕。一波三折,力渗简牍。显示出习练过“童子功”和不间断长期书写的深厚功底。
第二,结字规整。呈现了隶书字形的主要特征:略扁方正。横平竖直,铁箸巧放,突出横画。横长竖短,横无两波(一字不可有两波)。蚕头雁尾,钩较圆润。折转有顿,撇锋藏匿,捺笔作波,笔露意回,舒展灵动。左高右低,上下包容,八字分布,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稳重大方。显示出具有相当高超的造型能力。
第三,章法独特。从刘贺隶书章法,一是因为载体(器物)形状面积原因,具有字距宽行距窄、成行不成列的特点。这与刘贺长期在细窄的竹简上书写有很大关系。二是因上尊下卑的“行文规矩”,通篇布局行多字少。例如图1的“妾待昧死再拜”等13个字分4行撰写,写得非常认真,凸显出虔诚之心。现在看到的刘贺隶书章法,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独特魅力,入眼入心,令人赞叹。
第四,善于用墨。字在用笔,尤在用墨。刘贺墨迹,在墓穴中,历经二千多年埋藏和地下水浸泡依然色黑如漆,一是说明刘贺所用墨丸是用上等好料制成,研出的是上好墨汁,在木牍和竹简上书写,墨迹凝聚,入简不散。二是说明刘贺懂得墨法。什么内容、什么体字用什么墨汁书写。他书写的都是相对重要的“文书”,又是隶体字,为达到笔实而沉、清晰饱满、光彩醒目、凝重沉稳、端严刚正的效果,用的是不凝滞笔毫的浓墨墨法,两千多年过去,看起来色彩、血肉和气韵俱佳。
不是原生态比刘贺隶书晚百年以上的“五手货”《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碑刻拓本,都是公认的汉隶经典法帖,“一手货”刘贺隶书(刘体隶书)作为经典法帖应该是可以的。当然这还需要对出土文物上的刘贺墨迹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这里还要说的是,王金中先生对刘贺墨迹进行了专题研究,估算海昏侯墓大量竹简和器物中隐藏汉字有25万之多,现在能够看到清晰辨认的有813字(主要是隶书)。还有隶草(图6、图7)。
相信随着考古人员及其文史专家对海昏侯墓藏器物尤其是大量竹简上汉字的梳理辨识,会有越来越多的刘贺隶书墨迹问世,编辑出版一本隶书定型时期的汉废帝书法家刘贺隶书墨迹经典法帖(刘体隶书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在中国隶书史上也是很有意义的。笔者作为隶书爱好者,翘首期待。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形式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6)在东京银座看日本书法展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