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80)兰亭池外已无鹅

金羽毛文苑  2021-03-28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80  兰亭池外已无鹅
   ——听沈鹏先生讲“书法生态环境”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能够听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讲话是一件荣幸的事;能够听到这位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人坦露心迹的话语,更是一件难得的事。

2004年5月1 日上午,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组织的面授教学大会上,笔者有幸听到了沈鹏先生的讲话,更为难得的是听到了先生讲的心里话。先生在列举了今年书坛的几件盛事后,话锋一转说:“我个人比较注意生态环境变化,对这方面的事比较敏感。”

笔者马上意识到这句话是先生真情实感地流露。像先生这样集书法家、美术家、诗人、出版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对“生态环境变化”,一是“注意”,二是“敏感”,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于是,笔者更加洗耳恭听认真记录了。

沈先生是在回顾了今年四月在绍兴举办的“兰亭艺术节”、阐述了“兰亭学”的重大意义、列举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名人、用江苏江阴口音念了一首七绝“夜宿绍兴即句”后,说到“生态环境变化”问题的。沈先生的诗句是:


    声光杂沓迪斯科,

    隐约林蛙隔岸歌。

    旧貌新颜交异响,

    兰亭池外已无鹅。


先生见大家听不清楚,便用行书写在一片纸上,通过投影放大到了屏幕上,待大家抄写后,先生逐句解释了其中的含义,回忆了1962年至今4次去绍兴的情况,谈到了当地无可非议的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侧重说了自己的感受:兰亭池外已无鹅。王羲之最喜欢最欣赏的鹅,在“兰亭池”内还有几只,离兰亭稍远的地方已经看不到了。水乡风景、田园情趣已经难以挽回地减少了。

由绍兴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先生说到了“兰亭池外”——“书法生态环境”的变化,广征博引,纵横对比,娓娓道来。先生的声调中,手势中,眼神中流露出的高瞻远瞩的“忧患意识”,令笔者深为感动。

先生在演讲中论及的“书法生态环境”变化,笔者听来,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总体文化素质变了

先生说,在王羲之时代,不光是“兰亭池”内“群贤毕集”,就是池外的文人,也都是诗做得好,字也写得好,社会总体文化素质比较高。不说别的,单就是对文字准确性的孜孜以求、“推敲”再三、胡须捻断的执著精神,今人就赶不上。例如,某大报将诗人书法家陆游的“游”字,左边“三点水”错写成“走之”,“拜”的右边只写了三横。历届书展的投稿中,都有写错字的作品。某地报纸发表了我写的一首诗,接到报纸很高兴,一看40个字竟错了5个,由高兴变为扫兴了。

先生忧心地说,我们的年轻一代,处于把错别字都不当回事的文化环境中,接触这些“不良因素”多了,就很难有良性发展。书法是以文字为基楚的,文字都不过关,怎么能写出好作品?更不用说写出“兰亭序”那样有魅力有影响力的作品了。

说到文化素养,92岁的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生最近对先生说,我比上一代差远了,你们还不如我们呢。先生举例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本来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弱势知识分子,如今在他的家乡,在“孔乙己卡拉OK”中,竟成了一个被嘲笑的对象,令人看了心里很不是味。这种情况说明,新的一代如果不提高文化素养,中国书法的发展就难以有后劲,因为书法这门艺术特别需要文化的滋养。

二、文化交流的工具和方式变了

先生说,在名碑名帖诞生的时代,文化交流乃至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和纸张。人们的思想、语言、行动都是通过毛笔记录保存下来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王羲之邀了42个“笔友”开了一个“笔会”的产物。那个时代,书写的工具是毛笔,不光是王羲之那样的大家用毛笔,店铺的帐房先生、抄经的写手也是用毛笔。如今,文化交流的日常工具是钢笔、圆珠笔、电话、手机、电脑、网络,文字、声音、图象,都能以简便、快捷、高清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是时代的进步,是谁也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这就是说,毛笔已经无可奈何地由社会生活的常用品,变成了只在书法艺术领域使用的专用品。即使是书法家,平常开会,也不会再用毛笔作记录了,我本人也是这样。毛笔由“常用”到“专用”的变化,对书法艺术——毛笔艺术所带来的“冲击”到底有多大,目前还看不清楚,但却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游走”于钢笔、电脑和毛笔之间,从掌握笔法上说,要达到单纯使用毛笔书写的古人们的熟练程度,很不容易,而笔法则是书法的第一要素。

三、书法作品的推介方式变了

先生说到古人的书札,也就是亲人、友人之间传着看看。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恐怕也就是当时在场的谢安等42名文人雅士看了,顶多也就是王羲之的家人看到了,流传的范围相当有限。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几乎毕一生之精力,也才写了800本千字文。如今,经济发达,技术提高,媒介众多,书法作品,不仅同道之间可以相互传看,还可以挂展厅,登报刊,录影像,上电视,刻光盘,进网络,入市场。考古发现的碑文字帖信札,很快就能复制千万份。

先生说,“推介方式”的变化,在扩大书法作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例如作品形式——视觉的“冲击力”强了,内容则退居到次要位置——文化含量缺失了;技巧成分多了,意境显得浅了。有的媒体,出于商业需要,让书者用巨笔挥毫泼墨,给观众造成了误导——把书法当成了杂耍。还有的媒体,称书家是什么“走红书法家”、“实力派书法家”、“书法活动家”等等。先生感叹地说,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恐怕没有想着自己是副首相一级的“实力派书法家”,只是含着眼泪抒发自己感情,所以才写出了“天下第二行书”。书法作品推介活动中浮躁的商业之气,给一些书法家造成了一些误区,致使有的书法家耐不住寂寞了。这种现象对书法事业的消极影响也是值得注意的。

四、人们欣赏书法作品的“口味”变了

先生说,从王羲之到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历代的天才人物都是通古会今,追求精神领域最高境界的。后来者、观赏者、收藏者也大多是从墨宝法帖中去领会“人文意识”“人文精神”“文化品位”的。而如今,许多人对书法作品应该具有什么内涵不清楚。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雅作品,什么是俗作品,有些人并不了解,看作品,要么看名气——这当然有合理的成分,要么只欣赏一般化模式化甚至是俗的东西。例如,有人请书家写字,就要求写“更上一层楼”,他心中想着的就是升官,这种人能欣赏书法水平的高低吗?

还有一些人也喜爱书法,但思想相当僵化。先生举例说,自己曾经酝酿良久,费了很大努力,写了四个条屏。有人看后奇怪地问,这是不是你写的?怎么看着和过去不一样了。先生笑着说,你看,他觉得“不一样”了,就不是我的作品了。认为一个人的作品一定得“一个样”的思维方式,在当今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普遍性。这种社会氛围所造成的“恶果”就是,许多书家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敢实践自己的艺术追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法艺术向更深一层更高一层发展。

作为中国书法界的最高领导,作为中国书法这条大船的船长,沈先生不仅“注意”到了书法生态环境的变化,早在2000年12月就“敏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去年12月,又组织了专家学者讨论制订“中国书法发展纲要”,针对书法生态环境的变化,提出相应对策。

这次语重心长地演讲结束前,先生说到康德30多年没有离开一个地方,潜心研究学问,才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告诫学员们在书法生态环境的变化中,要像康德那样敬重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要像大文豪苏东坡那样做“千秋之想”,不仅要遵循现时的行为准则,还要考虑身后的影响,因为书法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身,回归到美育的起点。这也是《兰亭序》诞生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持久不衰的真谛所在。

在热烈的掌声中,沈先生结束了一小时零二十分钟的讲话。

笔者看着这位身材略瘦的老者,在几百名学员的注目礼中,满怀期待地走下了讲坛。想到先生为中国书法事业发展所费的心思,“兰亭池外已无鹅”的声音重又在耳边响起,恍然之间,心中不由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兰亭池内的鹅们,你们可好?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