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诗意的战斗
——军人文人书法人侧记
看到《人民海军》报图文并茂的《周末特刊》辟有“艺术林”专版,作为一名老作者,忍不住想写写海航创作室专业作家徐锁荣——一位具有军人气质文人素养的书法人。
徐锁荣(笔名雪岛)几十年来一直在军事、文学、书法艺术的海洋里遨游。
他,1970年入伍,由普通水兵一直晋升到海军大校。
他,从写小故事起步成为海军一级作家。近年来,小说获全军一等奖,首届“大红鹰文学奖”;电视剧获过“飞天奖”“金星奖”;几部文学作品先后被“选刊”类的权威杂志选载。
他,从启蒙描红写大仿开始爱上书法,以“不耕砚田无乐事”自励,终于成为壬午年醴泉杯全国书画大赛的“银奖”获得者。
他,把从军事、文学领域获得的知识积累揉进有灵性的笔墨中,在被书圣王羲之称作“阵地”的白纸上进行“诗意的战斗”,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了刚柔相济的“诗意神彩”。
他在散文《美人兰亭》中这样写道: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中秋节,我临着兰亭,突然找到了感觉,我跟着自己的笔,走进了那个崇尚个性的东晋时代,来到惠风和畅的山阴道上,茂林修竹的曲水之畔,看着王右军和一帮文人在开怀充觞······临完古帖,放笔抬头,发现窗外的圆月虽已偏西,但却特别皎洁明亮。那是我在北京见到的最美最圆的月亮,像是洒着银粉的丝帛团扇,兰亭如兰,若隐若现地镶嵌其间。蓦然,兰亭化作了矫健的吴刚和婀娜的嫦娥。那一刻,我领略到了生命的意趣和快感······
中秋临帖,无我有月,兰亭幻化,美哉快哉!作者俨然进入到了“由技至道”的“诗意境界”。
这种“诗意境界”,是作者驾着以军事为左轮、以文学为右轮的书法艺术战车,在生命的征途上一步一步朝前挺进的结果。
徐锁荣1948年出生在江苏金坛县。载入中国书法史的王肯堂、王澍、蒋衡均是该县人。著名书家陶弘景、笪重光等外省人,都曾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隐居过。据传,天下名碑《瘗鹤铭》,就是陶弘景于此地茅山道观写就的。在源远流长的书法氛围中,徐锁荣从小就爱上了这门古老艺术,在语文老师——一位民间书法家“红笔眉批圈点”作业的过程中,他练就了书法人应具备的“童子功”,继承了当地文人对书法的执着追求精神。锁荣当上海军水兵后,紧张忙碌的战备训练,四海飘荡的流浪生活,放不下书桌的狭窄舱室,都没有泯灭他的书法爱好。军舰每到一地,靠上码头,他总要上岸到书店看看有没有字帖。
1975年初夏,军舰靠上了黄浦码头,在南京路新华书店,徐锁荣买到了一本赵孟頫的《胆巴碑》,回到舰上便朝观夕摩起来。这部有代表性的赵字法帖,伴随他度过了5年的水兵生涯,在他的青春年轮上,留下了学书的第一圈印记。之后,锁荣又先后在赵的《前后赤壁赋》《吴兴赋》《汲黯传》等帖上,下了一番苦功,尝到了“入帖”的艰辛和愉悦。
书坛上,曾有赵字不可学之说。锁荣的看法是,赵用笔精绝,源头直指二王,只要方法对头,师古而羽化,也能修得正果。
锁荣的看法没错。文征明、于右任这些书家,都是从学赵入手,旁及其它而后成就大器的。锁荣走的也是这条路。他痴心学赵,在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道路上埋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沿着这条路出发,从宋唐直追魏晋,在二王处“打尖”,如饥似渴地吸取“兰亭”的营养。同时,也在“碑中兰亭”——《张玄墓志》为代表的北魏碑刻经典中吸取力量。力求在碑与帖的夹缝中,用文人手中的武器——毛笔,进行一场“诗意的战斗”,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年来,锁荣在履行军人职责、完成文学创作任务之余,一直在不断地“充电”,积蓄能量。他谢绝了一些在他看来是消耗生命的“陪餐”“应酬”,“躲进”自己的书房,在笔墨营造的艺术阵地上搏击,在黑白交错的浩渺世界中神游。
夜深人静,万家灯火已经熄灭,锁荣还在临池摩帖。
周六早晨,人们还在熟睡,锁荣像小学生一样背起书包,乘坐公共汽车赶往大学听课。2001年起,他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到首都师大书法本科班研修,得到了欧阳中石、卜希阳、张同印等导师的指点。
锁荣说,习书之路很难,找到一条自己可以走的路更难。但既然走上了这条路,不管多么艰难,不管能不能达到理想境界,我会一直走下去的。
我相信锁荣会一直走下去,也相信他会把军人文人书法人“融为一体”,“修成”与众不同的“正果”。
最近,锁荣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之一——一位海军将领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书法家。在这部激荡百年风云、再现海军抗日的悲壮历史剧中,作者在很多篇章都将文学的触角伸向了灿烂的书法艺术,就连结构也借鉴了书法的谋篇布局。
这是文学、军事、书法三结合的一个新尝试。
有了文学上的新尝试,必然会有书法上的新尝试。
在诗意的战斗中,相信锁荣一定会取得新的战绩。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形式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写字时,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76)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88) 集字做诗 诗书合璧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