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特殊名片
——解读军旅书法家张一飞创作的“十二生肖图”
如今人们交往中,恭送虔接“名片”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小小一张纸片,持有者的名姓、名号、名望、名位、名誉以及单位、地址、电话、邮编等一目了然。名片,已经成为持有者的“身份证”。
军旅书法家张一飞,除了拥有海军大校、某学院副院长以及联系方式的“名片”外,还拥有一张“特殊名片”——“十二生肖图”,让人一接触,就能同它的创作者张一飞的名字联系起来。
张一飞从事书法艺术创作三十多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中央和地方媒体先后多次做过全方位的介绍。笔者认为,与其他有成就的书法家相比,一飞的特点、个性或曰代表作,就是内容、幅式、色彩三结合、形象生动活泼的“十二生肖图”。
“十二生肖图”,是一飞对传统书法、绘画、装裱艺术的成功开掘,是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一种“形式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飞到“一家”过程中的一个突破性创造。
书法史和现代生活中,撰写个别生肖字“龙”“虎”“猴”的不乏其人,但像一飞这样全部书写十二生肖的还不多;形成系列书法艺术作品的还不多;形成规模气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受到观赏者注目的还不多。
“十二生肖图”的创意(内容、形制、色彩),是传统和现代艺术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既可进城登大雅之堂,又可下乡入茅屋陋室。
具体说来有以下五点:
一、字意的贴近性
常用汉字乃至所有汉字中,十二生肖字,是与中华民族关系最密切、感情最贴近的汉字,也是相对产生较早的汉字。干支的甲乙、子丑等22个字,是中国发明最早的文字,其组合的六十组文字,用来纪年月日,是先民的一个创造。天干地支相配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十二属相,源源流长,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涵盖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人。也就是说,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人人都有属相,都喜欢看自己属相的汉字是怎样艺术化地写,多少种形式(字体)书写,多少种艺术形式表现,看到悬挂的这类作品(包括雕塑),都喜欢在前面合影留念。
其他文字内容的书法作品,无论艺术水平多高,撰写者的名气再大,哪怕是大师的作品,与人的“贴近性”都不如十二生肖,因而也难以引起几乎是人人高度关注的共鸣。这种高度的“关注性”,恰恰是一飞的作品贴近群众、进入艺术市场的特别“通行证”。
十二生肖图,也是可以引起世界其他民族关注的。亚洲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都有十二生肖文化。印度、希腊、埃及等文明古国也都有十二生肖,只不过“肖”的动物略有不同,如印度有狮子、猫;希腊有驴、蟹;埃及有鹤、鳄、鹰。近些年,十二生肖已经波及到西方美英法德俄大国,乃至联合国。因此,十二生肖图这张“特殊名片”,走出国门也是可能的。因为不识汉字的洋人,只要感受到图案美,线条美,幅式美,也是可以接受这种特殊艺术品的。
二、书体的多样性
一飞创造的十二生肖图,几种书体——篆、隶、行草巧妙地书写在上(一种生肖图一般由三种书体构成),形成了一种多样性的书法艺术——一个条幅可见作者几种字体的功力。尤其是甲骨、金文、篆书的大字,笔法老到,字形端庄,点画灵动,似字如画,“肖”形毕露,神态自然,风格清新。行家可以欣赏深厚的艺术内涵和“草意”“飞白”的笔法技巧,外行(甚至不识汉字外国人)可以当作悦目的图画欣赏,都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幅式的复合性
中国历代书法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纸张大小,建筑空间需要,书写内容等因素,创造出了中堂、条幅、屏条、对联、横披、手卷、册页、匾额、扇面、斗方、圆式、半圆式、宝塔式等一系列的汉字书写幅式(形制)。这些幅式形成后,单独使用已经成了习惯。多少年来没有人去改变它。
一飞的十二生肖图,上有扇面,中有斗方,下有手卷(或横批),三种小幅组合在一起,加以多枚红色印章的巧妙点缀,形成了上轻下重、稳定端庄、协调平衡的一个完整制式大条幅,从而打破上千年的“单一幅式”,创造了展现书法艺术的一个新形制——一种新的布局方法。这种“复合型”的新幅式,虽然有“作”的成分,但这恰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单一幅式的装裱,不也是“作”吗?这种由生肖字内容决定而产生的“一飞新幅式”,展现了1+1+1成为“三结合”1后的复合性艺术感染力。
四、色彩的协调性
白纸、黑字、红印是传统书法作品的“三原色”。一飞的十二生肖图,黑墨仍然是主色、基本色,但又以红、黄、蓝三原色调和的“七色”加以装饰。每幅大体有三种以上色彩艺术地配合。十二幅,幅幅不同,给人以琳琅满目、雍容华贵、耳目一新的感觉。看似“大俗”,实为“大雅”。展现了现代书法的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适应了城乡各种建筑空间和各类受众的需要,体现了书法家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艺术理念。
五、整体的变化性
系列的十二生肖图,内容没变,但字体、幅式、色彩都在变化中,例如,十二生肖的每一个字都有真草隶篆多种写法。十二个属相,字体在变,色彩在变,组合形式在变,在这种千篇没有一律的变化中,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避免了艺术的大忌——单调雷同。字体、写法是传统的,观念、形式、色彩是现代的,二者在一飞的手下,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笔者总的感觉是,十二生肖图,“新瓶”(形式)装老酒(内容),内涵丰富,幅式新颖,装裱精到,可谓是书法领域的一个艺术新品种,一飞书法艺术的一张“特殊名片”。
书法艺术,这个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事物;这个前人几乎做到尽善尽美的事物;这个每种书体都有代表人物的事物;这个当今从业者如“过江之鲫”的事物;要想突破是很难的。笔者觉得一飞创作的从甲骨、金文、篆书、隶书、行草为主体的各套系列十二生肖图,在内容和形制上对传统书法艺术都有所突破,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犹如跳高运动员,超出其他参赛者一厘米就是冠军,然而要超出这一厘米,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一飞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十二生肖图——这张“特殊名片”的。那是他在积蓄了“书法能量”,像安徽家乡的竹笋破土而出时找到的一个“突破口”。一次,一飞到北京的文化胜地琉璃厂的书画店参观,当他看到单幅的生肖字“龙”“虎”受到欢迎时,心中不由地一亮:十二生肖是炎黄子孙“命运”的共同“符号”,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凝聚着人,何不把十二生肖字都写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于是,他便开始了“十二生肖图”的创作。在十二生肖字的“肖形”上,在笔法、墨法、用纸、幅式、色彩、装裱上不断琢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最终达到了今日能够吸引眼球,进而入心、留下深刻印象、记住作品风格、记住作者名字的效果,其中的甘苦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笔者是2004年9月16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004“中国第十一届艺术博览会”上欣赏到“张一飞书法艺术展”的。一飞的50多幅作品,高悬在一楼展厅北门内上百平米的两面墙上,是博览会中唯一的军队送展作品。一飞能够跻身于这么大型的博览会,无疑为人民军队争了光,为中国书法界争了光。紧接着,一飞又应邀参加了10月1日至5日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举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一举获得金奖。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为他播放了专题新闻。在展出现场,笔者看到了不少中外参观者对十二生肖图表现出了抑制不住的浓厚兴趣。这就充分说明,这种弘扬古老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文化的十二生肖图,最易为海内外华人和洋人所接受,最有可能走入群众走向市场。将还有可能是中国书法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特殊名片”——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选中一飞创作的十二生肖图印制邮票和明信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2004年10月下旬,中央电视台、国际传媒网络电视台先后以《生肖画卷第一人》为题对一飞进行了15分钟的专题报道,也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期望一飞同志继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十二生肖书法艺术,继续打造“十二生肖书法家张一飞”这张“特殊名片”,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推向市场走出国门。
(2004年10月初稿,11月修改)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形式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写字时,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76)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