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3)猴草

金羽毛文苑  2021-04-18 09:22:39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93  猴草 

——对党禺先生草书冠名问题的思考

                      

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王学仲(1925—2013)的高足党禺先生,以“咬定管锥不放松,驰骋墨海弄潮头”的精神和毅力,在大江南北、岭南海角搏击了几十年,进入著名书法家行列。他身材高大健硕,个性豪放大气,创作意识超前,用笔狂放恣肆,结字独具特色,墨色处理前卫,布局奇异抢眼,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和变体,皆能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夫和与时俱进的艺术追求。草书尤其“狂草”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达到了可以“冠名”称谓的程度。

冠什么名恰当呢?几年来笔者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一、党禺对历代草书大家的看法

给党禺的草书冠名,首先要大体弄清党禺对历代草书大家有什么看法,了解他的知识积累,看他“入道”有多深。为此,多次与党禺进行交流。先生如数家珍般的列举了他推崇的草书大家并谈了看法。笔者重点记录了以下18位。

1、汉代张芝(?—约192)。张芝是草书的开创性人物,他省去“章草”点画波磔,创造“今草”。以精妙绝伦的《冠军帖》名世。但原帖已失,流传之帖是唐宋之间作品,已无古意,但意趣臻妙,可供镜鉴。

2、晋代索靖(239—303)。以章草名世。史籍所记的“字字萦带”之作似已失传。《月仪帖》、《八月九日贴》为其真迹,是习章草者,必临之帖。

3、晋代王羲之(303—361)。被皇帝书法家李世民封为“书圣”后地位一直没有动摇。真、草、行,各体兼备,《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主要以行书名世。著名的《十七帖》是今草的创制之作。

4、晋代王献之(344—386)。王羲之第七子。各体皆能。草书《中秋帖》“不复不得”四字一笔通连——成“一笔书”之祖——亦可以看做是“狂草”肇始。相较其父,其《鸭头丸帖》,体、意相通,其他如《先夜帖》、《不谓帖》,更多古朴、硬朗之姿。“二王”父子对后世习书人的影响巨大。

5、南朝陈隋间智永。生卒年不详,王羲之七世孙。真行草皆能。《草书千字文》点画雍容风腴,结体奇姿时出,出于“二王”又别于“二王”的做法值得效仿。

6、唐代孙过庭(约648—703之前)。以自撰《书谱》论述正、草二体书法名世。其草书上追“二王”、智永,有古雅、峭拔、变化无穷之姿,但时露寒俭之意。

7、唐代张旭(约675—750)。以狂草书法名世——可以看做是狂草的首创者。《肚痛帖》和《草书心经》彰显出“以狂继颠”的源头而近于至美——是张旭的真实艺术水准。《古诗四帖》虽然著名,但用笔时现草率、生硬,章法雁行、牴牾。

8、唐代怀素(725—785)。以狂草名世,和张旭并称“颠张醉素”。“醉素”的作品,多数应是佯醉或者微醺之后的神品,代表作为《自叙帖》。“颠张醉素”作为“狂草”的开创性人物,为历代习狂草者所推崇。

9、五代杨凝式(873—954)。杨的草书以劲健、峭拔、疏朗、清瞿著称,《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当为其代表。《夏热帖》斩截运笔,歪斜取势,多姿多彩,自然、流利、洒脱。后学者难以企及。

10、宋代黄庭坚(1045—1105)。黄的草书大开大阖,于其长枪大戟般点画中常见曲屈、抖动的运笔之法,令人赞赏。在其《花气诗帖》中偶现的“实”、“过”等方折笔法令人称奇。黄的风格对后学影响很大。 

11、宋代徽宗赵佶(1082—1135)。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书法与其绘画一样,是他追求唯美的艺术结晶。草书团扇作品“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 用笔纯粹圆转,加上行笔方直简捷的花押,章法以圆形叠加椭圆,再叠加中间两行的长方形布局,成为方圆兼用的一个典范,为习草书者所膜拜。

12、宋代米芾(1051—1107)。米芾主要以行书名世,部分行书帖中有少量草书,此类作品,点画起首多见方笔,结构亦呈长方形,显得沉着痛快、八面出锋。为数不多的草书如《论草书帖》,以圆笔、圆势为主,无断然方折之笔。

13、明代祝允明(1460—1526)。以狂草名世。在古代狂草书家中,祝用方折之笔最多,如其《前后赤壁赋卷》,奇趣迭出,气势豪放磊落。西部放歌段落乱点散洒,稍显浮躁。禺则大开大阖,形散而神聚。

14、明代文征明(1470—1559)。文的书法是宋元之后唯美主义的代表,其整体清朗俊美,但横折处和部分以点、横为收的位置,却时见以陡然折笔短收,显出方劲之形,《滕王阁序记》是此类传世作品的代表作。

15、明代徐渭(1521—1593)。徐经世心重而又不为世重,经历十分坎坷,曾多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将书法和绘画作为宣泄愤懑的工具。故而他的书画多以草率、狂癫形式面世。除《青天歌》等属于精品外,很多传世作品是其大醉而非佯醉之后的躁动、狂乱之作。自认为“高书不入俗眼”,实际上也没有完全脱俗。

16、清代王铎(1592—1652)。王铎以行草书名世。其草书以劲转圆笔,成方劲结体,有方意而少方折笔法,整体大器有雄风,但结字布局亦多纠结、多缠绕,即“微嫌缭绕不分明”。

17、近代于右任(1879—1964)。于右任在书法上的贡献,一是草书参以魏碑笔意,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简洁质朴,潇洒脱俗,自成一家。二是主编《标准草书》,起到了规范草书的作用,成为初学草书者的入门课本。但把草书标准化的理念和行动,限制了他的艺术创造,使他的草书难见雄风,也无草书应有的勃勃生气。

18、现代毛泽东(1893—1976)。毛在楷书功底的基础上潜心临习怀素,他的书法线条潇洒、刚劲、雄健,具有牵引视线的张力。开天辟地的胸怀,造就了与前人不一样书作格局和气势,大气狂放与“醉素”师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笔者觉得,党禺先生对上述草书大家的看法,高屋建瓴,客观中肯,表明了他在草书上入道很深。他能在草书上有所创新,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党禺从草书大家那里吸收营养

党禺作为一位资深书法家,在涉猎五大书体的过程中,天性使然,痴迷草书,尤其狂草。他在对历代草书大家法帖反复临摹的过程中,贪婪的吸收营养。同时,从大家们尚未注意到或笔墨还没有达到的地方找到并确定了自己的努方向。

1、他在分析张芝的《冠军帖》《终年帖》中,明白了草书不单是一笔书的“草”,有无“古意”“文气”,十分重要。

2、他对索靖的《八月九日贴》、《月仪帖》和其他章草经典法帖,经常“眼摩心临”,融汇到他的草书中——使其作品不时有章草波挑的影子。

3、他在临王羲之的今草《十七帖》和行书《兰亭序》等各种法帖时,被“书圣”真、草、行各体刚柔、柔媚、飘逸、雍容、高峰迭现的美韵所折服。但也看到了书圣有方笔而无方体,狂草阙如。

4、他在临摹探究王献之《中秋帖》、《鸭头丸帖》、《先夜帖》、《不谓帖》等法帖中,吸收了多字一笔通连技巧、结字古朴、硬朗之姿。看到了“二王”除正常的勾、挑之点画之间有折笔外,其余皆以圆转为之。

5、他在临习智永《草书千字文》的过程中,探讨了智永如何“出于二王又别于二王”——点画雍容风腴,结体奇姿时出。

6、他在临摹孙过庭的《书谱》中,分析了孙过庭如何“上追‘二王’、智永”,形成了古雅、峭拔、变化无穷之姿。看到了孙氏书法时露的寒俭之意,从而警惕自己。

7、他在临习张旭的《肚痛帖》和《草书心经》等帖中,惊叹这位真正意义上的狂草书家在“醉酒状态”所达到高超艺术水准。也看到了《古诗四帖》中时现的草率、生硬、章法雁行、牴牾的瑕疵。明白了精神状态对书草书尤其是狂草的品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8、他在临摹探究怀素《自叙帖》等作品中。感到“醉素”的作品出神入化,似乎多是佯醉或者微醺之后的神品——更深刻地感悟到作书时精神状态的作用。同时,他也看到了怀素作品主要是“圆笔、圆势”、变化不大——久看会有“单调感”。

9、他在临摹杨凝式的《夏热帖》、《神仙起居法》等帖中,仰慕杨氏自然、劲健、峭拔、疏朗、清瞿、洒脱的风格,《夏热帖》的歪斜取势、斩截运笔,使他受到启发,并将其运用到了自己的实践中。

10、他特别欣赏黄庭坚狂草的大开大阖,长枪大戟般点画中常见的曲屈、抖动的运笔之法,成为他早年的最爱。黄氏《花气诗帖》中偶现的“方折笔法”被他领悟和吸收。在黄氏恣肆刚健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奇逸雄强之势。 

11、他对宋徽宗赵佶《草书团扇》为代表的唯美草书很是赞赏,注意吸收了赵佶方圆兼用的用笔方法和圆加椭圆再加长方的巧妙布局。

12、他研究了米芾圆笔圆势为主、无方折之笔的《论草书帖》,也研究了米芾的其他草书,明白了米芾作品之所以显得沉着痛快,是米芾“八面出锋” 点画起首多见方笔、结构亦呈长方形——潇洒“刷”字的结果。由此,他决定在草书尤其在狂草中要充分发挥毛笔的功能尽力“八面出锋”。 

13、他从文征明《滕王阁序记》代表作及其他传世作品中,吸收了整体清朗俊美的布局风格,探讨了文氏作品结字横折处和部分以点、横为收的位置时见以陡然折笔短收——显出方劲之形的现象,觉得非常值得自己学习。 

14、他在临摹和研究祝枝山《前后赤壁赋卷》中,发现该帖之所以奇趣迭出、气势豪放、亮丽磊落,是祝氏大量使用了方折之笔——狂草书家中,祝枝山是方折之笔使用最多。同时,他也感到祝氏亦有乱点散洒、稍显浮躁之瑕疵。在自己的作品中开始注意在大开大阖中,力求做到形散而神聚。

15、他在精读徐渭以狂癫形式面世的书画作品中,领悟到书法人仅有天才还不够,还要有功力。徐渭的作品除《青天歌》等精品外,很多传世作品显得草率、狂乱,就是其功力不够而又自视甚高。这个“负面经验”应该吸取。

16、他认真临摹、分析、探究过王铎的作品为何整体大器有雄风,发现其奥秘在于王铎以劲转圆笔成方劲结体,方折笔法不多却有方意——营造了王氏雄风。但结字、布局多纠结、多缠绕,且显得不够分明——这是自己应该注意避免的。

17、他对于右任以魏碑为底的行书——大气雄浑的风格十分欣赏。他自己亦是魏碑书法的痴迷者、践行者。从于右任把草书标准化的行动——造成于氏草书缺乏应有生气的现象中,领悟到草书尤其是狂草是不能“标准化”“模式化”的,在书写草书时,一定要解放思想,尽情发挥。

18、他对毛泽东草书流畅、刚劲、雄健、具有张力的线条,大气狂放的作品格局和气势,相当赞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禺在畅饮“书法长河”“草书支流”中的活水时,特别注意饮用上、中游之水,吸收其营养,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充满“古意”“诗意”“文气”。


三、党禺草书的特征、成就和缘由

上述18位草书大家,真正以“狂草”名世的,也就是“颠张醉素”、“疯杨”(凝式)等少数几个人。这几个人似乎都是“无酒不书”“不醉不写”的主儿。党禺没有学习他们“颠”“醉”“疯”态——虽然党禺在书写时也有狂的表现,但却找到了这几个大家技艺上的共同点——圆笔、圆势为主,方笔、方势较少。由此决定在“方笔方势”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这个过程中,党禺发现明代书法家张瑞图(1570—1641)以方折笔法和方形结构入草书,使草书方整刚健面目一新独具特色, 更加坚定了走“方笔方势”新路的决心。

多年摸索、实践,党禺把入眼、入心的草书技法,融汇于笔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套路”。最突出的特征有四个:

1、笔法以折、挫、顿、刷入草;起、转、折以侧锋疾运,中部行笔及收笔,则非中锋不用,真正发扬了中国书法中锋用笔的传统精华;如果说章草笔法是“一”形,今草笔法是“S”形,党禺笔法则主要是“Z”形。

2、结构上计白当黑,大开大阖,舒朗明快,将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意境推到了极至。尤其是“计白当黑”,手法大胆,意境辽阔,非常罕见。

3、章法无行无列——甚至于大摇大摆,而行气不断,隔行也气势不断;布局左牵右绕而又通篇完整协调。

4、气韵上随意而化,随情而行,以雄强,刚健,崇高为创作主调,同时又能随心所欲,创作出潇洒,宏逸,清静等多种审美意蕴的作品。

综上所述,党禺和狂草大家“颠张”比,恣肆狂怪不如张旭,但章法的整体协调,以及用笔起收有度,超越了张旭。和“醉素”比,党禺用笔变化丰富,点画肥瘦兼顾,虽然圆劲多逊怀师,但方折已成规矩。和“疯杨”(凝式)比,笔法的自然流利,党禺尚不能及。

概言之,党禺的草书,自怀素、黄庭坚之后,似可与祝允明、王铎并行 ,在“狂”——激情洒脱的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因“二臣”身份郁郁寡欢的王铎。党禺之所以能够达到与王铎狂草比肩的水平,缘由有以下六个——六个因素起了作用:

1、艺术信仰决定书体。他十分追求艺术自由信仰,为此而离开了“体制”,成为“漂泊者”“独行侠”,彻底摆脱束缚,在自由的狂草中安放心灵;

2、美学理念决定书体。他对狂怪美的理论探讨最早最深,具有美学哲学尤其是狂怪唯美的思维,在狂怪的草书中践行自己的理念。

3、人生价值决定书体。他把书画尤其是草书看做是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夜以继日的对历代草书反复临摹潜心研究努力创造,在书写狂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身躯性格决定书体。他人高马大,性格狂放,胸怀坦荡,刚性儒雅,只有草书尤其是狂草才适合他来表现。

5、传统功夫决定书体。传统功夫不深的书家难以驾驭狂草这种形式,他有字内字外功夫,有自作诗文的才能。草书适合他“我手书我心”;

6、情感经历决定书体。他多年来一直处于背水一战的生存环境 ,具有大欢喜、大悲哀、大愤怒、大痛苦、大恨大爱、大彻悟大解脱的情感经历——“狂草”为其提供了“大宣泄”的阵地。

以上六个因素,那怕只有两三个,就能在狂草领域有所作为。党禺六个因素集于一身,共同起作用,便使他在狂草上有所创造。他虽然没有像杨凝式、徐渭那样被人称作“疯子”,但在某些业内人士眼里,他是一个“狂怪”之人。他自己也有“我为书狂”的题署。


四、曾经想过的冠名

草书的种类很多:篆草,隶草,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行草等。其主要特征说起来也就是“草”(笔画牵连曲折),尤其是狂草,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笔走龙蛇,恣意放纵,笔势连绵,上下牵带,左右钩连,点画连珠,隔而不离,偶有不连,血脉不断,字形奇变,布局灿烂,绝无定势。令观者有飞流直下、奔腾不羁、气象万千之感。

党禺的草书,尤其是狂草,法中无法,自由奔放,从总体上说,任然属于“狂草”这个“太阳系”,只不过他作为一颗不安分的小行星,改变了一下轨道,画下了一条围着太阳旋转的“新航迹”。能够达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故决定给他的草书冠个名。几年来,想过以下称谓。

1、奇草。之所以这么称谓,是看到了党禺:(1)用笔奇。大胆突破了“笔笔中锋”的羁绊,起、转、折以侧锋疾运卧刷。(2)运笔奇。运笔如“快车甩站过”——沿笔顺快速行进,甩过小站,大站稍停,直到终点。(3)结体奇。对汉字大拆大卸,重新组合,狂怪巧妙。具有“悬崖置屋牢”的效果。(4)行法奇。上下字行,大摇大摆,无拘无束,生动有趣,似进入无我境界,在运动中达到了平衡。(5)章法奇。以白当黑,疏可跑马,空灵透气,犹如一座“悬空寺”。显示出胸怀、胆略和智慧。和谐、平衡、比例、对比、对立、运动等,是美学的基本元素。在党禺狂草中,这些元素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体现。可以看做是他是多年浸淫狂草的创新成果,是狂怪唯美理论的实践,是正书、行草一路走来达到的新阶段。之所以称作“奇草”,是少见,特殊,出人意料,令人惊异。书法,正与奇,概括矣。以“奇草”称谓,理论上有根据。但在深入探讨之后,觉得冠名“奇草”还不能完全揭示党禺狂草的本质特征。“奇”字不奇,予以放弃。

2、魏草。党禺从汉隶魏碑起家,对魏碑情有独钟,《龙门二十品》等魏碑名帖,是其经常习练的功课。他的魏碑书法,也已达到了可以“刻碑”的水平。他由魏碑出发触及狂草,自然而然的把魏碑笔法、结字等技法带入了狂草中。他的狂草线条——方折形态,多有魏碑线条刀劈斧凿的痕迹,某些点画酷似魏碑点画形态。结字姿态也有魏碑影子。通篇气势,具有魏碑朴拙、深厚、大气、深邃的特点。故而也曾想以“魏草”冠名。仔细斟酌之后,觉得此称谓也不能“统帅”他的草书,再次放弃。

3、龙草。称“龙草”的依据:(1)传统文化:中国人被称作龙的传人。龙,作为华夏民族图腾,对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对书法人尤其是书写狂草的人影响至深。(2)对狂草用笔的形容:·笔走龙蛇。既然笔走的龙形,留下的墨痕,称“龙草”似乎可以。·龙飞凤舞。既然运笔和结果的字形,是龙飞,称“龙草”可也。(3)历代对行草大家的形容:·对王羲之,“龙跃天门……”·对李世民,“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对欧阳询,“笔力劲险,龙蛇战斗之象”。·蔡襄的草书,被称作“飞草”。·评何绍基,“隶、篆、分、行,融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也。”说明,前人已经用“龙”字来形容书作。但还没有用“龙草”称谓草书。(4)做草书时书法人的状态:快速运气用笔,像狂风骤雨霹雷闪电中飞龙的气势——飞动洒脱,变化强烈,大气磅礴,极富神韵。以上“依据”,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但把华夏民族的图腾“龙”放在一个人身上,似有不妥,只好放弃。

4、方草。上文已经说到,党禺从历代草书大家那里吸收营养,走的是一条以方笔、方势入草的路子,其特点:(1)运笔。在“快车甩站过”中,化转为折,增加方折变化,甚至夸张摆动,以增加力量感,四面出击,八面来风,创造奇崛意境。同以圆笔圆势为主的“颠张醉素”作品拉开了距离。(2)结字。极其灵活的运用“永字八法”。对个体汉字的八种点画,烂熟于胸,即兴拆卸,随心组装,恣意安排,单字奇异,多字连缀,气韵贯通,浑然一体,形成劲健的“方势”,具有金石意韵。犹如用砖瓦木料在山崖上搭建了一座结实的方形悬空寺。(3)布局。一是行迹围绕中轴线在大摇大摆中保持了稳定——前人草书字迹多是围绕中轴线“鱼贯而下”摆动不大。二是行间“谦让”的幅度——拉开的距离达到了极限,独树一帜。三是整幅疏朗空灵,阳刚大气,潇洒宏逸,真正做到了“计白当黑”,给人以浮想联翩的美感。

草书由解散隶书而来,主要是为了快写。由于“快写”,从笔顺的“线路”上走——用笔,圆转最快,笔意也易连,方折相对要慢——笔意也易断。党禺在“方折”中保持了意韵贯通,形成了自己的草书语言。用“方草”称谓似乎能够反映出党禺草书的特色。深入一想,国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方和圆是万物的天然存在方式,书法这一事物也不例外。“颠张醉素”“疯杨”等狂草大家以圆笔圆势名世,自然有其道理。历代书理家都是主张“方圆兼备”“有方有圆”的,有人甚至规范了比例:五成方,五成圆。党禺虽然在“方”上大做文章,“方”的比例超过五成,甚至达到了六七成——个别作品达到八九成,但仍有“圆”的成分。用“方草”称谓,虽然抓住了主要特点,但有“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之嫌,仍然不能反映本质特征,技术含义浓,比较小众。故而,也只能放弃。

党禺的草书,从理论到学术,从审美到市场,都站到了一定高度。冠什么名才好呢?


五、冠名“猴草”如何

党禺把自己的一部新书法作品集称作《心象卷》,这就是说,他在书法世界中,用自由之心血塑造了一头“大象”,这个大象到底是什么模样?笔者作为局外人,用奇草、魏草、龙草、方草来称谓党禺的草书,犹如著名故事《瞎子摸象》中的“瞎子”一样,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身。

这个“大象”到底用什么冠名好呢?笔者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借鉴古人以创造风格者的姓名冠名的方法,把党禺草书冠名为 “猴草”,其想法是:

1、用“禺”字的释义。“禺”是古代的一种猴子。当年先生在踏上书道后用“禺”作名,显然对猴子有好感,甚至可能就是打算像猴子那样摘取书法之山的果子。

2、党禺老家中原南阳民间对机灵、活跃、不大安分——打破常规的人称作猴子,先生具备这种被人称道的猴子素质。

3、如果把狂草体系比作如来佛的手心,党禺的“猴草”即便像孙大圣那样一跟斗跳出了十万八千里,也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界定其狂草是一种具有新风格的草书体,而不是五大书体之外的新书体。

4、猴子这个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最亲近。猴子攀岩爬树的动作很敏捷——狂草的挥毫泼墨也需要敏捷;用“猴草”称谓,不仅具有亲切感,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大众接受的程度应该要高。

5、禺是猴,党禺的“图腾”或“卡通形象”是像孙大圣那样的猴子。可以设想(设计),党禺作书就像孙大圣那样挥舞金箍棒——如橼大笔在浩瀚的天地之间作书——展现出书坛上一个“独行侠”的形象。

“笔迹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书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换句话说,书法风格是天生的。所不同的是,风格有鲜明非鲜明之分。个性鲜明(一看就和书家姓名联系在一起的)被社会认可的,则冠以名称,例如颜柳欧赵体,再如宋徽宗的“瘦金体”、金农的“漆书”、舒同的“舒体”、启功的“启体”等,流传当世和后世。

给党禺的草书冠名“猴草”,只是一种思考。是否能被党禺认可,被业界人士认可,被社会大众认可,尚无把握。作为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