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8)天天会“二王”

金羽毛文苑  2021-04-29 20:19:27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98  天天会“二王”

——赞黄代培将军的习书体会 

               

黄代培将军60岁退休后,“重新捡起”5岁在老家上私塾时对“写字”的爱好,天天习练书法,乐此不疲,成效显著——已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及军内外不同层次的书法展。笔者询问其习书有何体会。著名记者出身善于“抓问题”的黄将军说:“秦汉以来的著名碑帖我都临习过,但临得最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还是‘二王’的法帖。我的体会就一句话:天天会‘二王’”。

天天会“二王”。说得好!说出了习书的途经和诀窍;说出了习书需要坚持的精神;说出了习书应该进入的境界;说出了多少书法人想说没有说出来的心里话。可以称之曰“习书格言”!笔者将其解读如下。


一、“二王”确实需要习书人“天天会”

“二王”之一的山东人王羲之,当年主动辞去会稽“军分区司令”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后,潜心书法,诸体皆精。正书势巧行密,行书遒媚劲健,草书浓纤折衷,千变万化,纯出自然。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乐毅论》、《黄庭经》、《十七帖》、《东方朔画赞》等书迹为历代所宝,影响极大,被后人尊为“书圣”。其第七子王献之,在继承乃父的基础上,“破体”求变,别创新法,自成一家,楷、行、草、隶诸体皆能,《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是其代表作,与父齐名,被誉为“小圣”,并称“二王”。中国书法史上被冠以“书圣” “小圣”称号的只有“二王”父子。“二王”无论是文采或是书品,都能给人以启迪,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正宗,是书法人共识的“标准”。兰亭,被誉为中国书法人的“圣殿”。习书不拜王,等于没方向。习书不朝圣,难以有准绳。黄将军说“天天会‘二王’”,道出了他对前贤的敬畏,以及在通往兰亭的道路上健步前行的愉悦之情——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因为书法是抒情的艺术,需要“任情恣性”以愉悦的感情投入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如果一习书就感到不爽,不如不习。


二、“二王”之后的著名书家都是“天天会‘二王’”

“二王”尤其是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的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在唐。唐太宗李世民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搜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赞辞,使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书法人,无不尊崇“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神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分析、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如今常说的“颜柳欧赵”四大书体,都是“二王”书品的遗韵;“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都借鉴了“二王”笔法、字法、章法。黄将军说“天天会‘二王’”,是对“二王”之后1600多年来历代著名书法名家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谁领悟了这一点,谁就可以少走弯路。谁早领悟了,谁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快一点。黄将军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就能在书坛上“崭露头角”,挥写出收放有度、洒脱率真、以气取胜的作品,就是在退休后及时悟出了先贤“天天会‘二王’”的经验。这与将军的经历、学养、气质、性情有关,所谓“功夫在字外”。


     三、“天天会”(天天练)是习书的不二法门

书法是需要坚持实践的艺术。历代成功的书法家都是坚持“天天练”的。即如不用笔墨“实练”,也要“虚练”(心练),也要读帖。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创造了极具个性张扬和表现力的被后世称为“连绵草”的独家风格,基本做法就是“天天会‘二王’”(两日临帖,一日作书),最终形成了自己沉雄孔武的面貌。日本人很崇拜他,认为他是中国传统书坛里的王羲之第二。  现代,创造出了“启功体”的启功先生,也是坚持“天天练”的。他曾说,书法家一定要像京剧演员那样天天吊嗓子。当今,有成就的书法家,也多坚持天天练。黄将军也是这样,但他“天天会‘二王’”的方法很独特,他先从“二王”行草入手,练到一定程度,回过头来练“二王”和其他大家的楷书、隶书。他说,从一般规律讲,习书要由楷入手。但像我们这样解甲习书、上路较晚的人,因为有用钢笔写行书体字的基础,先用毛笔练行书,掌握书写规律,把字先写得漂亮一点,把兴趣和信心提升起来,有利于激励自己坚持下去,以求更好,这也不失为合理的选择。将军“临得最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还是‘二王’的字”,是取得显著成就的关键。他的篆、隶、楷、行、草书作,都有“自家面目”,正是他在“天天会‘二王’”中 ,会心、会意、会神,得到了势力、意气、风神、韵致、真趣等等的结果。


黄将军的故里四川资中县,是孔子“问乐”的老师苌弘的家乡。历史上先后出过两个状元和一个宰相。资中的孔庙,继曲阜孔庙之后,与南京夫子庙、宁远孔庙被誉为全国三大文庙。正殿上10块真迹匾额,为清朝从乾隆到光绪8个皇帝和民国政府2名首脑亲题。民风自古崇尚读书,敬慕传统文化,羡慕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的人。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在幼年的黄代培心里种下了“书法种子”,一个甲子之后,终于破土发芽成长。黄将军之所以能够把自己的习书体会简明扼要的归纳为“天天会‘二王’”,是家乡的沱江水滋养和老师培育的结果,是在干事、记者、政工领导等各个工作岗位上“喝墨水”的结果,更是浩荡的长江黄河大海大洋激荡洗礼的结果。


“二王”法帖,是书法长河的上游水,清澈,甘甜,营养足。天天会“二王”,好!相信有决心、有毅力、有悟性、有胆识、有激情、有诗兴的黄代培将军,在拜会“二王”师法“二王”中,一定会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创造出具有“黄氏风格”的书法作品来。

打油曰:原本是儒将,解甲进书房。墨海重泛舟,豪情笔下淌。篆隶草行楷,已有己模样。问其何诀窍?天天会二王。 

2013年10月22日撰写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