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我手书我心
傅西路先生的习书历程和取得的书法成就,已有多人撰文在媒体上介绍,笔者不再赘言。侧重说一下傅先生“我手书我心”——在书写内容上的创新。
笔者斗胆放言,用书法形式集中表现源远流长的“秘书文化”——思想、理念、定位、宗旨、准则、规范等格言式的内容,傅先生是中国书法界第一人。
傅先生之所以能够产生书写“秘书文化”创意,得益于他长期从事秘书领导、秘书教育、秘书书籍撰写和编辑工作。但这仅仅是产生创意的基础,不是产生创意的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是,先生一直保持着探索、创新精神。
探索、创新,是驱使书法家(乃至所有艺术家)前进的动力。能否一直保持这种“动力”,决定了书法家在书法道路上能够走多远——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实际情况也表明,不是每一位书法家,都能从某个行业文化中产生“妙悟”,从而书写出内容新鲜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傅先生的秘书文化书法作品,具有开创性意义。
傅先生“我手书我心”作品,给人的重要启示是,从目前书坛上习以为常的 “抄写古诗词”氛围中走出来,书写自己有真情实感的文字、诗词等,是完全可能、可行的。
书法最讲究不可重复性,每位书法家在每个阶段对客观事物的感悟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总是和古人的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一样呢?怎么可能众多书法家的感受都一样呢?书法史上的神品,都是内容新、技法高、情感丰的。流传下来的作品,例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除了形式美以外,内容也是美的——都是“我手书我心”的产物,因而才具有了不朽生命力,不因时空变化而降低艺术感染力。
书法艺术传统,是一代代书法人创新成果的积累。“笔墨当随时代”,每一代书法人都有创新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为这座艺术殿堂“添砖加瓦”。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创新。内容决定形式的艺术法则,决定了首先要在内容上创新,也就是说要用新词语表现所在时代的自然物象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书法艺术结缘半个多世纪的傅先生正是这么做的。在他的“秘书工作书法作品选”出版之际,笔者表示由衷祝贺。2010年5月3日 (注;此文被收入《傅西路秘书工作书法作品选》)
傅西路(1936——), 河南洛阳人。教授,研究员,编审。代表作品《论秘书》,《论秘书工作论坛》等。历任:中人民大学某中心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主编、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现任中国基本优化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现代秘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爱好书法,有深厚功底,多次获全国书法金奖、一等奖,专家称其书法有“二王书韵”。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结字在于“均势”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汉字是“方块字”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形式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写字时,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76)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0)特殊名片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1)熟能生新 海味浓郁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2)突破“心障” 自由挥洒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3)猴草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4)笔软功硬怪奇风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5)任情恣性 笔自流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