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简评田氏“楷隶”
——由启功先生给田雨欣隶字帖的题词说起
兼通隶楷,上达之基;学而不厌,汉晋可窥。
1995年春天,启功先生得知弟子田雨欣书写的隶书字帖出版,欣然题了以上含义深邃的四句话。指出田雨欣是通过继承传统实现在隶书上有所作为愿望的,肯定他取得的“兼通隶楷”成绩。同时叮嘱他,只有学而不厌,才能窥到——领悟汉晋两代隶书博大精深的奥秘,使自己作品也具有汉晋——隶书鼎盛时期的意韵。
田雨欣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多年来,不仅在篆、楷、行、草书体上有了自己面目,在隶书上遵循老师的“点化”,在“上达之基”的方向、“兼通隶楷”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终于形成具有田氏风格的“楷隶”。
所谓“楷隶”,就是具有楷书特点的隶书。是楷、隶两种书体巧妙融合为一体的隶书。它的形与神是隶书,但折射出了楷风楷韵。用“隶楷”称谓也可,但“隶楷”在汉代指的就是隶书。为避免重复和突出田氏隶书艺术特色,笔者称之为“楷隶”。
把田先生所创隶书称作“楷隶”,是窥视隶书发展史找到的一个尚未有人使用过或曰使用不多的一个书法概念(名词)。众所周知,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谁先首创,至今尚未完全取得共识。但两千多年来,都以“隶书”统称之。因时代、风格、创造者不同,叫法五花八门,大体有八种:
1、古隶(秦隶和汉隶)。
2、今隶——相对古隶而言,但不是指东汉隶书,也不是指如今人们公认的隶书,而是指“真书”(钟繇、王羲之减改隶书省却波磔而新创的楷书)。
3、草隶,指草率书写的隶书。既有草书笔画简约连带的特点,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草、今草。
4、八分,隶书一种,也称分书、分隶。启功认为“八分书体”,指刻在极其郑重的石经碑碣上的字体的诨号。
5、魏隶,曹魏时期的隶书。
6、晋隶,实际上是晋代的楷书(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说晋隶)。
7、唐隶,一指唐楷,二指唐隶。
8、漆书,清代书法家金农创造的隶书体。
清代上溯明、元、宋、五代,少有突出隶书名世,故也没有隶书新名出现。隶书名称虽然很多,但形态基本上只有五种:
1、似篆似隶;
2、典型隶书(蚕头雁尾);
3、草隶;
4、似楷似隶;
5、八分。
有把“似楷似隶”的隶书称作“隶楷”的,还没有把“楷化”的隶书称作“楷隶”的。笔者把田先生所创隶书称作“楷隶”, 没有拾人牙慧,也没有违背新书体的命名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隶书内涵的扩充和确认。
把田先生所创隶书称作“楷隶”,主要还是看到这种“新形态”隶书,既有一般隶书的共性特征,也有与一般隶书明显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了可以明显看得到的一点突破。不要小看了这“一点突破”,在隶书已经十分成熟、古今大家已经占领了隶书领地令后来者难以插足的情势下,能够有“一点突破”,插上自己的旗帜,相当不容易。就像运动员跳高,冠军也就是比他人高出零点一厘米而已。
田氏“楷隶”在哪一点上有突破呢?窃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用笔。隶书用笔,千年一贯制的做法是“提笔”不离载体(纸张,下同),就是说笔锋是一直贴住载体运动从而留下墨迹的。田先生把这一点打破了,他在运笔过程中,根据情势需要“提笔”离开载体,然后再按下去,形成“笔断意连”“锥画沙”的特殊效果。一些转折处,他把传统上的“暗转”变为“明转”, 起笔另下,断开连接,改变形态,增加意趣。落笔处,他时常出锋上挑,显出一种灵动气势。
二是点画。隶书横竖线条的粗细,除金农的“漆书”外,经典碑帖中差别不大,或曰悬殊不大。田雨欣书写时,在线条粗细比例上动了脑筋,有意加大了悬殊,细者更细,粗者更粗。即便是同一笔画,从头到尾的粗细也不一样,呈现出“一波多折”“层云叠嶂”的动感。尤其是对反映隶书“标志性”特征的笔画——撇和捺,做了大胆的“夸张”处理,使蚕头雁尾更为粗壮,折头大刀犹如千钧重锤。点画线条的突破常规,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是结体。隶书形成以来,结字主要形式是扁方、横方、长方和正方。田雨欣的隶书结字,多为横方,左右横展,匀称协调,给人一种形态堂堂正正、神态静中见动的感觉。篆书般凝重,楷书般严整,行书般活泼。
总之,田雨欣作书,用笔、点画、布局不仅有汉晋隶书的浓重意味,又有适应新时代审美情趣的追求,字里行间渗透出楷书的正大气象。这种与众不同的隶书,以“楷隶”冠名,当不为过。分析其中“元素”,大体是,《张迁碑》占三分,《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各占一分,楷书的颜、柳、欧体各占一分,篆书占一分。形象地说,田氏“楷隶”是“三山(楷)六水(隶)一分田(篆)”或曰“三楷六隶一分篆”——和大自然的形态构成相吻合,达到了启功师“上达”“兼通”的期望。
2004年7月,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全国政协常委孙轶青在政协礼堂参观田雨欣第二次个人书法展后,评价田是当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之一。时年82岁高龄的孙老说:“田雨欣的隶书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自成面目,具有浓重的金石味和俊美活泼的个人风格。在我们国家当代书法家队伍中,我认为田雨欣所达到的书法成就,把他与大家并列是当之无愧的。”
田雨欣1942年出生于吉林四平,满族人,1964年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潜心学习书法,热心教授书法,是全北京市因书法教学获评特级教师的二人之一。1985年拜启功先生为师,在先生20年的“耳提面命”中,他学而不厌窥汉晋,终于在书法大树上摘下了“楷隶”的果子。这无疑是对恩师启功谆谆教诲的最好报答。
隶书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书体。相信田氏“三山六水一分田”的楷隶也会受到人们喜爱。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田氏楷隶”的特殊魅力。
2009年5月25日拟写、27日修订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结字在于“均势”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汉字是“方块字”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形式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写字时,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76)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0)特殊名片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1)熟能生新 海味浓郁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2)突破“心障” 自由挥洒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3)猴草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4)笔软功硬怪奇风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95)任情恣性 笔自流美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