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102)纸上汉字根藤雕

金羽毛文苑  2021-05-03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102  纸上汉字根藤雕        

——试说“尹氏劲根笔法”

                                       

吴如嵩先生在为尹成富将军《百树颂》书法作品集所写的序言《兵形象水以奇胜》中,论及尹将军取得的“奇胜”效果时说:“笔法上,为了充分表现树木灵性,将军从书圣王羲之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讲的弩(竖)画如“万岁枯藤”受到启示,从自然遒劲的根雕中得到灵感,创造了‘劲根笔法’。在传统笔法领地留下了‘尹氏足迹’”。

笔者尝试就吴老高屋建瓴的结论性看法,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做一些粗浅阐释。不当之处,请方家教正。


 一、“尹氏劲根笔法”的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就是运动毛笔,在“笔法”中显示个性,创造风格。纵观尹成富将军上百幅书法作品,可以看出将军已经把“劲根笔法”运用到了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之中,在篆书和草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点画线条墨迹,无论长短、粗细、方圆、曲直、强弱、虚实、牵连等,视觉形象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性:

一是涩。涩拙、涩态、涩势——涩巴巴,粗拉拉,犹如根藤的表皮。接近于颜真卿(709—785)主张的“屋漏痕”(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徐徐左右微微动荡地垂直流下,留痕于壁上的视觉形象)和褚遂良(596—658或659)所说的“锥画沙”(长矛一类武器(或工具)的锥锋画入平沙地里,沙形两边凸起)。

二是劲。遒劲、苍劲、刚劲、雄劲、强劲,显得非常坚韧有力。有十分明显的“筋骨感”和“精气神”。

三是铁。扎实、凝重、突出、浑厚、坚固,富有立体感、质量感。竖如铁柱,横如铁梁,点如铁花——犹如“铁画艺术”。线条曲折具有南宋书法家姜夔(约1105—1209)在《续书谱》中所说的“折钗股”效果。

将军的篆书《檀》、草书《咏梅》、《青松》、《擎天树》、《桄榔树》等,是运用“尹氏劲根笔法”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三感”(涩感、力感、质感)效果非常明显。认识汉字、书写汉字的人,即便是书法艺术外行,也能感受得到与其他书法作品的“抢眼”之处,特别之处,新奇之处。

将军用“劲根笔法”作书,犹若登阵,凝神静思,挥毫蘸墨,提按笔管,捻转笔锋,审慎用力,节节推进,节节顿驻,前进中退却,退却中前进。犹如船工撑激流上水船——有节奏的前俯后仰,把船桨推出挽回,一去一返,逆流推进。好像纸张上有什么阻力——在抗争中“蹒跚”前行,奇正相应、虚实相和,从而使作品具有“力透纸背”的根雕艺术形象。

概括起来说,“尹氏劲根笔法”,就是尹成富将军创造的具有如根似藤般墨迹效果的老辣、遒劲、沉稳、自然笔法。


二、“尹氏劲根笔法”创新在哪里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272-349),世称卫夫人,是笔法墨痕——汉字点画形象最早的研究者者之一,在其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影响的著作《笔阵图》中,她主张“竖”的“笔法墨痕”应是“万岁枯藤”形象。其他笔画:“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戈钩”百钧弩发;“撇” 陆断犀象;“折” 百钧弩发;“捺”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

卫夫人用“万岁枯藤”来比喻竖的“笔法墨痕”,是说竖画要写得苍劲老辣、外涩内韧,直中见曲。“竖”画在汉字书写时,常常处于决定字形、字态、字势的“主笔”地位,竖画写好了,字就像有了柱子撑住了。因此,“万岁枯藤”笔法十分重要。

卫夫人之后,1600多年来,历代书法人在研究笔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出了“用笔18法”等各种方法,但很少有人有意识地、自觉地把“万岁枯藤”的书“竖”笔法,应用到书写其他点画线条之中。

尹将军这样做了。他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成功地把根雕手法揉搓进“万岁枯藤”笔法中,扩展到了点、横、撇、捺、折、钩、挑七种点画线条中,渗透到了字形之中、谋篇布局之中,可谓“纸上汉字根藤雕”。乍看,令人眼睛一亮,细品,令人回味思索——汉字表现大千世界自然万物诗情画意竟是如此的奇特神妙!从中得到新的美的艺术享受。

卫铄箴言尹氏悟,万岁枯藤发新枝。从“竖”的一画延伸到“永字八法”的七画, “根藤”骨肉,巧妙揉搓,古今结合,浑然天成,不能不说是创新。

中国书法艺术,从笔法上讲,经过上千年发展,已经达到非常高、相当完美的程度,突破一点都很不易。将军能够在笔法上有所突破,特别值得称道。


三、“尹氏劲根笔法”为何能够创造出来

人类最伟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创造性。创造性来自于天赋悟性和学习实践。尹成富将军具有天赋悟性和学习实践。他能够创造出“尹氏劲根笔法”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与笔同行——熟能生新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2—192)在书法理论名著《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柔软的毛笔才能生出千奇百怪的汉字形象(注:这句话的含义有不同解读,笔者采用这种说法)。要想创造“生出奇怪”的笔法,学会用笔,不间断地用笔,至关重要。尹将军1942年出生在书法之乡山东新泰——晋宋之际诞生过王献之亲传弟子、大书法家羊欣( 370—442 )。自幼受父辈、老师王学礼和当地 “以写好字为荣”的社会氛围影响,很小就与毛笔为伴,习练“童子功”。60多年来不曾间断。即是用钢笔、铅笔、圆珠笔写公文、批文件、做会议记录,潜意识仍是将其当作毛笔使用,都是在习练书法。解甲退休后,几乎天天与毛笔为伍。笔在我手,亦在我心,朝夕为伴,相依为命,与笔同行,笔解我心。将军对传统笔法的娴熟——熟能生巧、生新的规律,促使他开辟新路,创出了“尹氏劲根笔法”。

军旅实践——追求力势

尚武尚力,是中国军人的“精神遗传基因”。尹将军1961年入伍,从普通一兵到武警少将,长期担任野战部队和军事院校的各级主官。几十年戎马生涯,将军形成了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神圣职责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到书法创作实践中,就是追求体现“力势”的老辣、险劲、犷野、怪奇笔法,创作出展现宽博、雄浑、刚健、端庄、沉着、朴茂、爽利等阳刚风格的作品。在这种一往情深、魂牵梦绕、苦苦思索、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尤其在深入研究各种版本《孙子兵法》,创作《楷书恭录·行书今译孙子兵法》过程中,对“用笔方法与作品精度”的认识有了飞跃。在众多的传统笔法中,终于寻觅到了“灯火阑珊处”的体现“力势”的“弩”(竖)画笔法“万岁枯藤”予以继承和发展。

研究根艺——产生灵感

尹成富将军作为武警森林指挥部政委,职业、职责关系,接触到了古朴典雅的根雕艺术(其书房笔架就是一个别致的根雕),对树根藤条巧夺天工的造型十分着迷,感觉这些树根藤条很有灵性、很是艺术。一次,一位朋友送给他一幅用树根拼凑的一幅汉字行楷书法作品,使他内心受到触动,产生了灵感:何不用毛笔水墨表现根藤自然遒劲的视觉效果呢?于是,他开始研究盆景、根藤艺术,尝试用柔软的笔锋表现根藤这些“硬东西”的有力、有势、有意、有情的特性。2009年底决定书写《百树颂》后,他觉得用根藤笔法表现树木,更能展示树木的风采、内涵和灵性,有可能达到珠联璧合。经过夜以继日的摸索实践,终于取得了成功——纸上汉字墨痕呈现出了古朴、立体、流动、美观、奇幻、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


实践出真知。但前提和基础是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尹将军从习练“童子功”开始,60多年来在书法阵地上驱笔驰骋,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创造出“尹氏劲根笔法”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笔法独特,作品风格自然独特。相信将军会继续完善“尹氏劲根笔法”,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书法作品,在攀登“书法泰山”的崎岖小道上留下历史足迹。

2010年11月5日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