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心静笔正
——简评刘守安先生的“真意书法”
读刘守安先生“随其自然”“天朗气清”“积玉斋”等书作,不由想起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佳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仿佛看到了刘先生像陶令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表情和闲适身影。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王羲之语)。刘先生书作“肇乎”的“本性”是谦虚谨慎、雍容大度、不事张扬的文人品格。这种“本性”决定了他的书作具有朴实高雅、温润如玉、清气扑面的风格。“肇乎本性”,显露真意。先生的书作,是注重于内容、表现精神、弘扬伦理的书法形式,可以称之为“真意书法”。主要特点是:
意在笔前,心情平静,志气平和,无我有书;
中锋用笔, 笔随心走,不急不徐,纵放有度,注重质感;
点画线条,犹如心痕,长短适中,筋骨威仪,肉血平衡,气韵贯通;
结字端庄,疏密得当,寓美于形,凝趣于意,返朴归真,形神兼备;
谋篇平实,正奇相间,形意向虚,计白当黑。
概而言之,心不浮躁,笔不狂甩,字不激厉,篇不张扬,逸韵中和,风规自远。
刘先生的“真意书法”,看似平正无奇。实际上恰恰说明先生在书法上进入到了“高级阶段”。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意思是说,习练书法,要经过“求平正、追险绝、归平正”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通过临摹法帖把“汉字”写平正;中级阶段在“平正”基础上,追求险绝——字形变得“奇”了;高级阶段是在险绝——“奇”的基础上,揉进文化素养、人生感悟,重回“平正”。这时的“平正”,不再是初级阶段的“平正”,是融会贯通了古今书写形式进入高级阶段的“平正”——端正、雅正、清正,出了“真意”。
“凡书像其为人”(宋·苏轼)。“真意书法”,映照人品,内涵丰富,意蕴悠远,看着养眼,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尤为难得,值得提倡。
刘先生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肇乎本性”的“真意书法”,其主要原因:
一是他以平常心看待中国书法。他认为书法从实用角度说是“工具文化”,从审美角度说是“艺术文化”。不要把书法地位抬得太高,把书法艺术说得太玄。人有平常心,笔下自有“真意”。
二是他有深厚的文人素养。作为书法博士生导师的刘先生,先后从教、编刊、再从教,接触了许多文化大家,受到“近朱者赤”的熏陶。自己勤奋好学,博览众书,研究成果颇丰。几十年来,吸收了文、史、哲、美、书等学科的营养。笔下之字,有自然注入的“书卷气”,显现出了真情真意。
三是他有与众不同的书法实践。出生于书法之乡的刘先生,是在“心正笔正”的家教环境中习练“童子功”成长起来的。曾经像“蜘蛛人”那样悬在高空书写大气端正的楷书类榜书达三年之久。先后得到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包备五、欧阳中石等先生的耳提面命。接受了“中和美”的书法传统审美观。“真意书法”正是“中和美” 的一种体现。
艺无止境。笔者相信过了耳顺之年的刘先生,一定会在“真意书法”领地辛勤耕耘,写出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唐人书评》褚遂良)的精妙佳作来。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