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112)给黎凡老先生的一封信

金羽毛文苑  2021-05-21 13:41:26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112  给黎凡老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黎凡老先生

您好!

我给你的回信已于3月5日挂号发出,请查收。

收到您寄来的明信片后,我认真地进行了拜读。并给您发去了一首“赞黎凡先生独字引言书法艺术”顺口溜:


积石山人,风静楼主。

榜书小字,墨海奇珠。

幅式新颖,内涵丰富。

黎凡不凡,文屏独树。


我的态度,在电话里已说过,我认为这是“书法竞技场”跳高赛区高出了“一厘米”的成就――而高出别人这一厘米的选手,在真正的田径赛中就是冠军了。

我觉得您创造的这种“黎凡式幅式”,是书法大花园中的一个奇葩,墨海中的一颗明珠。在顺口溜中说,榜书小字,墨海奇珠。

我看到在介绍你的文章中把这种创造称作“独字引言书法艺术”――我在顺口溜中也用了,但仔细考虑,这种说法似乎不是很确切。“独字引言”,“独”的特色说出来了,但这个“独”字的大――榜书的形象没有体现出来(独,可大,可小嘛)。而“引言”似乎又没有准确地说出内涵。

一个事物的名称,如果概括它的名词――起的名称不甚确切,将会影响到它自身的形象和传播。因此,我建议教授再斟酌一下,起一个更为贴切的名称。

我也想了一下,觉得这种幅式很难用四个字概括,因为它具有:大字独,小字多,反差大,内涵丰的特点。思虑再三,暂用“榜书小字”,榜,大有了,但体现不出“独”。好处是“榜书小字”具有“矛盾含义”在里面,可能会引起好奇。“独榜群小”含义似乎明白点,但也不是很准确。“独榜释意书”?准确点,但又费解。

不管名称如何,幅式新颖,内涵丰富,是可以肯定的。

我觉得这种幅式中的榜书,由于只有一个字,创作者可以排除这个字与其它字的协调关系,创作空间大、自由度大。又由于书写时,一般在几秒钟内完成。可以进入笔随心走的“自由境界”,达到“四个”:有利于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大胆发挥创造力,有利于充分展现个性风格,有利于传达作者的艺术理念。

写完一个大字后,作者可以一鼓作气把围绕这个大字――用小字书下生发出的感想;也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谋一下篇――在急风暴雨雷霆万钧之后,下一点绵绵细雨引一点潺潺流水,营造出大小错落珠联璧合的意境。(我没有看到先生现场创作情景,我是根据自身体会这么说的,见笑了)。

此致

敬礼

夏廷献敬奉

2005年3月5日

(注:本人2006年之后,与黎凡先生有书信往来。这是其中的一封)


黎凡(1932年12月—2014年3月27日)西北民族学院医学系副教授、兰州大学新闻系等书法教授;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兼任九州书法教育学院教授,兰州大学、长沙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书法教材编委及实验领导小组成员、省政协委员、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委员会委员、泰国、曼谷画院顾问等。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