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后记

金羽毛文苑  2021-05-25 07:00:00





《杂谈书法二十年》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通俗读本”。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毛笔形成、基本笔法、骨文来历、汉字特征、结字技巧、草书格局、章法营造、法帖分析、书法鉴赏、书法命运、先贤经验、自身体会等。提出了诸如“超长画”“超大字”“神布局”“使用‘黑体’”“接纳‘饰书’”“书法精神”“书作‘三品级’”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采访交流的情况。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文字足迹”。


后  记 


整理完书稿后,有些话啰嗦一下。

一、说明

把以上这100多篇“旧文”汇成一册,是老战友李忠效同志的主意和运筹。2020年初,他发来微信说,有朋友开了个网络平台“金羽毛文苑”,你把过去写的作品汇集一下,在文苑上发表,也算是对“自媒体”的支持。开始,孤陋寡闻的我有点犹豫,不知道“自媒体”咋回事。李忠效耐心作了解释,我同意了“试水”。整理什么呢?最后决定先汇集这些年写的书法类评论文章。

于是,就停了手头的事,用了二十多天时间, 在两台电脑的各个盘中寻找。没想到一下子竟找到了一百多篇。大体按内容类别和发表时间为顺序,整合到了一起,顺手订正了原稿上的错别字。

从散篇到群集,得有个名字统揽,想到古人说书法是“雕虫小技”,便套用《文心雕龙》起名《毛锥雕虫——杂谈书法二十年》——毛笔别号毛锥嘛。征求两位老友意见,决定去掉前缀,以通俗的《杂谈书法二十年》面世。

文稿发到了李忠效的电子邮箱,他转给了平台,平台编辑不辞辛劳,从2020年5月22日开始逐篇刊登,读者什么反应,我不清楚。今年二月电脑故障,许多文章丢失,这本“文集”得以在李忠效的信箱里幸存。他返我之后,为了防止再次丢失,电脑采取技术措施后,决定印刷成纸质版。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二、感谢

全书115篇,八成以上在纸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其中《书法导报》发表最多,大约有七成。北京《西城文苑》杂志发表了大约一成。还有《书法报》、《寻根》杂志、《中国书法通讯》、《企业党建参考报》等其它纸质媒体也发表了一成。第114篇《实用扁刀型毛笔问答》则单独配图印成了小册子。没有印成铅字的,本人新浪博客(早已停)也都发表过,算是公开了。

在主要向《书法导报》投稿的过程中,得到了当时的责任编辑、后任副总编辑的杜大伟先生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从最初的铅字打印稿到近几年的电子邮件,投稿,用稿,邮寄样报,20年来完全是“文字交道”。前十年没有见过面,2010年杜先生来京参观一个书法展,在公众场合见了一面,寒暄了一下。打那之后,又十年没有见面了。这样的“编辑和作者关系”,在当今媒体通联中是少见的。杜先生高尚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编辑作风,是激励我在书法理论研究上未停脚步的不竭动力!值此机会,特向默默为我编辑稿件、从没有提过稿件以外一丁点要求的杜大伟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值此机会,还要感谢北京《西城文苑》执行主编方健康同志;感谢南阳市社科联原秘书长白万献先生;感谢《书法报》、《寻根》杂志、《中国书法通讯》、《企业党建参考报》等报刊编辑和网路媒体《金羽毛文苑》《文化影响力》的主编;感谢长期关注我“笔耕”“码字”的李忠效、吴纯光、刘善兴、王金中等所有帮助支持我的同志和朋友。

作者

2021年6月16日于北京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END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