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著名军旅作家陈明福曾出版过《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左宗棠传略》和《湖南出了个左宗棠》等纪实文学作品,他写了《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32篇证据确凿、信息量大,文笔生动、可读性强的系列文章。本文转载于东岳客(ID:rmrbssd),以飨读者。
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
(六)

左宗棠于光绪二年(1876)三月十三日到达肃州,面对着长年不化的雪山,驻城东南大营。
军事会议之后,准备指挥大军出发时,却又出现了一件怪事——
驻在肃州的主力部队是刘锦棠的老湘军,正要出发时,在官兵中却出现了畏战、厌战不愿出关的情绪,许多人说:“我们生长在南方,到新疆沙漠地带,水土不服,气候也不适应,恐怕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与其死在戈壁滩上,不如死在关内算了。”
还有人说得更是怕人:“沙漠地带,一遇大风,飞沙走石,夏天热气蒸腾,能把鸡蛋烤熟;冬季朔风大雪,能把手指冻掉……”
湘军的怯战心理,很快传染到担任先锋的张曜与金顺两军的情绪,他们是看着湘军行事,听到这些议论,更不敢打先锋了。
身为统帅的刘锦棠看到队伍士气的低落,不由得心急火燎一般,他向左宗棠回报说:“部队情绪不高,有畏难怯战心理,单靠军法处置,未必能产生好的效果呀。”左宗棠说道:
“如果是个别人的问题,可以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若是人数较多,带有普遍性,那就要认真对待了,不能简单化,应该用正面教育方法,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
刘锦棠听了之后,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他兴奋地走到左宗棠身边,在他耳畔轻声说道:“你曾经讲过宋朝大将狄青用占卜的办法,激励将士战斗情绪,收效甚好,我们不妨也来一个‘东施效颦’,怎么样?”左宗棠听了,笑道:“利用将士们的迷信心理,通过一个有些积极意义的教育活动,来调动军队的战斗情绪和杀敌决心,也可以尝试一下。”于是,二人经过一番密商,决定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来仿照古人的办法,加以精心地策划,便各自回去依计而行。次日,大队人马刚才集合起来,准备请左宗棠宣布出征新疆的命令后,西征就要开始了。这时候,刘锦棠正陪着左宗棠向台上走去,突然间,有一个士兵从行伍中跳了出来,高声叫喊着,向左宗棠冲过去,他喊道:“左大人!左大人!我有要事报告——” 亲兵们一见急忙跑过去,拦住他,不让他靠近左宗棠。那士兵叫得更响了:“左大人!我是刘老将军派来的,有事要向你报告,……刘老将军派我来的——”那士兵像疯了一样,大叫大嚷,士兵们都听到了,看到了,顿时乱了起来,左宗棠只得停下脚步,对亲兵们挥挥手,说道:“别拦他,让他过来说话!” 亲兵们这才闪开一条路,放了那士兵,让他走到左宗棠身,只见他双膝一跪喊道:“我是刘老将军派来的,刘老将军要出关打先锋,到新疆去活捉叛贼白彦虎,可是好长时间不发军饷了,无衣无食,怎么能打仗?” 左宗棠听后,忙大声问道:“你说的,哪个刘老将军呀?” 那个跪在地上的士兵又喊道:“难道左大人忘了你的老部下?刘老将军不就是刘松山么?他的队伍不发粮饷,怎么到新疆去打仗?刘老将军派我来向你报告,请左大人快发给我们三个月的粮饷……”左宗棠这才恍然大悟地说道:“放心吧,你快去向刘老将军回报,我现在就派人发粮饷给你们部队。” 那个士兵听了,立即“啊呀”一声,仰面倒在地上。亲兵们赶忙上前把他扶起来,过了好长时间,他才清醒过来,又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走回刘锦棠的湘军队伍里去了。经过这个湘军一闹腾,全军都知道了。这支湘军队伍,原来是刘松山生前所率领的军队,在刘松山战死之后,全军无不为之悲痛,曾经为刘老将军奋勇杀敌,报仇雪恨。这支湘军现在归刘锦棠管理,因为他是刘老将军的侄儿,士兵统一地称呼他为少将军。这工夫,刘老将军一显灵,还口口声声请求去新疆打仗,活捉叛贼白彦虎。将士们听了,非常激动,热血沸腾起来,顿时议论纷纷。趁着将士们激情澎湃之时,左宗棠说道:“刘老将军是一位可敬可爱的爱国将领,他虽然战死了,但是灵魂不散,精神永在,仍然想着收复新疆的战争,时刻想把叛贼抓回来,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令人肃然起敬!现在,我提议,请全军将士都以十分虔诚的心情,向空遥拜,以表示我们大家对刘老将军的敬意!” 说完,左宗棠带头向空中顶礼膜拜,全军将士一个个屏声敛息,也跟着向空中遥致敬意。接着,左宗棠立即命令全军设祭,对刘松山进行祭奠,还焚化了许多纸钱,以及大量纸人纸马、衣服、兵器等。经过这次祭奠活动,全军将士无不知道刘老将军仍要带领湘军打先锋,刘锦棠说道:“老将军的英灵在召唤着我们湘军的将士,大家绝不能辜负老将军的期望。”这次祭奠活动,等于为西征大军的出发召开了一次誓师动员大会,全军将士的战斗情绪异常激昂,特别是湘军中人人摩拳擦掌,个个斗志昂扬,那种厌战畏难情绪一扫而光。此此时,按照左宗棠的命令,金顺、张曜与徐占彪的军队早已出关。刘锦棠立即命令谭上连、谭拔萃、余恩虎三员将领分别率领部队,先行出关,自己带领大队人马也随之前进,从此收复新疆的战争帷幕,正式拉开了。根据先北后南,首攻乌鲁木齐战略方针,左宗棠在让刘锦棠将所率西征军主力谭上连、谭拔连、余虎恩等部从肃州分批出关西进之后,4月26日 (四月初三日),在肃州举行西征军出关祭旗仪式。肃州西征军大本营广场中间搭设祭台,台上高插西征军大旗一面,两旁数十面旌旗迎风飘扬,场内站满了整齐雄壮的西征军官兵,四周是参观的人群。上午9时,左宗棠偕刘锦棠等步入场内,他童颜鹤发,精神昂扬。全体肃立,鸦雀无声。当他走到台前,宣布祭旗开始,顿时,鸣炮声、金鼓声、欢呼声,响彻云霄,声震大地。特别是当施补华宣读“朝烹雄狐,夕醢封狼”的祭文,将旗授予刘锦棠时,场内场外又沸腾起来。刘锦棠在这豪壮的热浪中,亲率汉回马步各营启行。其他如徐占彪、徐万福和张曜在安西—带的军队,也先后分别西行。与肃州西征军大本营气氛热烈、马欢士腾一样,前期到达安西一带的先头部队中也有不少感人故事。一天,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太婆,挎着一只破篮子,步履维艰地向驻军大营走来。卫兵立即对其驱赶,但老太太怎么也不肯走,说是要找一个名叫徐占彪的人。“我是从四川来的,你去问问他小名是否叫阿牛?……”卫兵进去通报徐占彪后,徐大吃一惊,猜想到是自己的母亲来了,赶快出营门前去迎接。一见,果然是年迈的母亲,不远万里路来到安西,于是母子相拥而泣。
“阿牛啊,你十年没有回家啦,阿妈天天想你。阿妈抱定宁可死在路上,也要来见你一面。”“妈呀,儿子做梦也在想你,只因军务繁忙,我想告假探亲,就是抽不出时间。”徐母抚摸身占彪身上的累累创痕,涕泗交流,泣不成声,场面令周围的官兵深为感动。“阿牛呀,你要一心立功报国,爱兵如子,不必顾家。”“妈呀,儿子记住了,只是忠孝不能两全,未能尽到让你老人家安度晚年的孝心,实在愧疚啊!”这件事,记载在左宗棠向朝廷的奏稿中:蜀军徐占彪,十年未归,其母到营见其子,“创痕遍体,辄为流涕,然犹以立功图报,善抚士卒,不必顾家为言”(《左宗棠全集》第6册,奏稿六,第466页)。这些固然与左宗棠的治军和领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发扬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西征军由肃州到安西后,因去哈密一段多戈壁荒滩,“唯水泉缺乏,虽多方疏浚,不能供千人百骑一日之需,故刘锦棠拟抵安西后,分起以次前进不可也”(《左宗棠全集》第6册,奏稿六,第458页)。八万清军在左宗棠的旌麾下,由刘锦棠率领,车辚辚,马萧萧,浩浩荡荡西进。将士们同仇敌忾,向阿古柏匪帮,向沙俄侵略者,发出了震天地、泣鬼神的呐喊:收复新疆,还我河山!
驱逐强盗,光耀中华!
这是近代以来难得听见的中国人民的心声!
这也是为入侵者敲响的丧钟!
作者简介

陈明福,1937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大连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已出版36部作品,包括《“重庆”舰举义纪实》《海疆英魂》等4部中华名舰系列、《沧桑旅顺口》等5部纪实文学、《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苏东坡大传》等6部人物传记、《杞忧集》等3部杂文集、《朱可夫兵法》等2部军事谋略论著、《古今海战》等7部海洋科普读物等,逾1200万字,还有多部待出。《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获第四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古今海战》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