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著名军旅作家陈明福曾出版过《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左宗棠传略》和《湖南出了个左宗棠》等纪实文学作品,他写了《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32篇证据确凿、信息量大,文笔生动、可读性强的系列文章。本文转载于东岳客(ID:rmrbssd),以飨读者。
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
(十二)

左公“天下之事作吾事”敢于担当
维护国家统一,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抵御外族入侵,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这个重大问题的态度,是衡量爱国与否最重要政治标志。根据中国人的传统的处世、做人准则,在功成名就之后,就要“急流勇退”;特别是到了“衰朽之年”,理应“告老还乡”。这是顺应自然规律、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关于“国家大事”,那多着呢!你少去或不去操这个心,天也塌不下来;至于“吹皱一池春水”,那更是“干卿底事”?左宗棠这位“倔老头”“犟骡子”,却不是这样想和这样做,他不畏千难万险而为之,甚至决心拼上老命,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机,值得我们后人研究和深思。对此,一百多年前,美国人史密斯在1890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有如下的描述:1873年,中国将军左宗棠受命清政府,进军巴克尔和哈密,平息伊斯兰教徒起事,这场风波开始只是星星之火,后来像野火一般燃遍整个中国西部,波及中亚。面临的困难是这样巨大,几乎不能克服。当时在华的外国报刊纷纷嘲笑左的承诺与清政府的昏庸,讽刺他们竟然力图筹集贷款去支付高昂的军费。然而左的军队在到起事地区的一年内,就进军天山两侧,横扫起事者。他们进入一个地区的时候,军需供应不足了,军队转为屯田,耕耘土地,种植粮食,支持以后的军需。这样耕田和进军轮回交替,左的“农垦大军”彻底完成了它的使命,其伟绩可以这样评价: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著的。史密斯先生这个客观的评价,比较公正,并不过分。特别是最后一句:“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著的”是多么中肯和有分量啊!当时西征军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如上已述:军饷不济,军粮奇缺,运费极贵,凡此等等,的确是“几乎不能克服”的巨大困难。在左宗棠的一封家书中也说:“西事艰难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担,亦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这里他直接点出了自己的动机目的,窥见了他的心灵伟大与崇高!
今天看来,左宗棠统帅的西征“农垦大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军队屯田、垦荒、种粮、栽菜以济军需的先例;开创了动用军队兴修水利、开井挖渠、植树造林的先例;同时也开创了借外债以补军饷抵御外侵的先例。这三个“先例”正是如今留在人世的榜样。王震将军后来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也是借鉴了左宗棠当年创造的历史经验,同时又发扬了三五九旅的“南泥湾精神”,为戍边创造了新经验,并已在祖国的边疆,所到处开花结果。这些在世界军事史上,确确实实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卓著的”。收复伊犁是左宗棠督军西征的另一个极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也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历程。陈鼎熙在《栩园藏稿》中记载了一则“所闻左恪靖事”:光绪某年,俄人索领土于我,朝廷里许多大臣“将许之,独左宗棠力主战议”,于是便以西征大任托公,上谕曰:“东南则鞭长莫及,至事在西北,臣请力任。”当左宗棠路过金陵,曾国荃在宴请他时向其提出坦率忠告:我公威重,举国所望也。这次受任,我不能不作吉语,但亦恐怕此等大事不能顺利和如愿,不如找个资望较轻的人代之。虽然白首临边,是古来名将有此作为;但是“壮因老退”,并不是你一贯所提倡和希望的。左宗棠从容对曰:“某齿髦,岂不自爱。苟吾身一日不出,时局之外,天下事,吾事也。”
这段话里,左宗棠也把国家和民族的大事,视为己任,不容自己不管,不容自己不出。当左宗棠“衰年报国,心力交瘁”,意识到自己有生之年已不多时,他不由得被一股骤然弥漫开来的悲怆苍凉之感吞没,于是,他发出这样的叹惋:我年逾六十,积劳之后,衰态日增。腹泄自吸饮河水稍减,然常患水泄,日或数遍,盖地气高寒,亦有以致之。腰脚则酸痛麻木,筋络不舒,心血耗散,时患健忘,断不能生出玉门矣,惟西陲之事不能不预筹大概。关内关外用兵虽有次第,然谋篇布局须一气为之。以大局论,关内肃清,总督应移驻肃州,调度军食以规乌鲁木齐。乌鲁克复,总督应进驻巴里坤以规伊犁。使我如四十许时,尚可为国宣劳,一了此局,今老矣,无能为矣。不久当拜疏陈明病状,乞朝廷速觅替人。如一时不得其人,或先择可者作帮办;或留衰躯在此作帮办,俟布置周妥,任用得人,乃放令归,亦无不可。此时不求退,则恐误国事,急于求退,不顾后患,于义有所不可,于心有所难安也。(家书)孱躯荏弱,年已七十,老病日臻,只缘身在事中,不敢有所诿谢。论者辄以壮侯无逾老臣相况,非所宁也。(书信)读了左宗棠这些家书和给友人的信,可以清楚地窥见他的思想矛盾和内心世界,令笔者浮想联翩,不胜感慨!想一想,看一看,多少高官、大吏,在京城豪宅内,在幽雅别墅里,白天,山珍海味,犀筯厌饫,笙歌漫舞,仙乐悦耳,春光满园,秀色映窗,享尽人生之福;晚上,不辜负红绡帐,不辜负香衾,拥着花容玉貌、肤如凝脂、声如娇莺、可以当作孙女的小妾在调情、寻欢和作乐。这是一幅极其秘密、不可拍摄的老树发春心、夕阳无限好的回光返照图。再看看左宗棠,年近七十高龄,疾病缠身,在远离妻子亲人的荒凉无垠、高寒缺水的戈壁大漠里,在与士兵同甘共苦的金戈铁马大营中,空旷寂寥,风沙弥漫,笳鼓悲咽,青灯孤影,案牍劳形,须发熬白,连年征战,屡胜强敌,终于收复了160多万平方公里、占祖国领土六分之一的神圣而美丽的国土。那里有终年积雪的崇山,碧绿青葱的草地,奔腾湍急的河流,恍如天镜的湖泊,肥沃丰腴的耕地,蕴量极富的矿藏,可以供子孙万代开垦、劳作,居住、生息,建设、美化、行走、游览……左宗棠以无私无畏的气概和自我牺牲的代价,换取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人民永久的安宁和长远的幸福,为后人树起了一块高入云霄的丰碑,留下了一部横贯天地的巨卷。一百多年前美国人史密斯在评论左宗棠的所作所为时,曾将其提升到“中国人的气质”。当今,正在从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国家之官,科技知识界的栋梁之材,企业事业中的民族精英,及至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芸芸众生,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左公的这种“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学学他给我们后人树立的光辉榜样?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兴许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作者简介

陈明福,1937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原海军大连政治学院专业技术四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大连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与左公第五代曾孙女、原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女士合影
已出版专著、作品36部,逾1200万字,还有多部待出。已出版的有《“重庆”舰举义纪实》《海疆英魂》等四部中华名舰系列,《杞忧集》等三本杂文,《朱可夫兵法》等两部军事谋略论著,《古今海战》等七本海洋科普读物,《古今海战》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沧桑旅顺口》等五部纪实文学,《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苏东坡大传》等六部人物传记。2013年6月,《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获五年一评的第四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颁奖词曰:“古稀之年的陈明福,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充沛的激情,历时六载,寻着晚清名将、中兴名臣左宗棠的足迹遍访关内塞外、天山南北、万里海疆,查阅搜集了数千万字的史料和不少趣闻轶事。作品气势恢弘,文笔流畅,叙事生动,成功塑造了左宗棠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了这位民族英雄传奇的人生历程,填补了百余年来在左宗棠传记写作中的缺憾和不足,并对有关左宗棠的种种争议,亦力求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2012年被评选为大连市文艺界“十位有影响的人物”。2018年8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徐锦庚著的4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器晚成》,《人民日报》9月7日副刊发表《以沉雄之笔写峥嵘岁月》1700字的评论文章,《浙江日报》也发了张宏图的评论。《现代金报》发表张登贵《一部书,两个人》的评述,《宁波日报》《衢州日报》等转载。结语是:中国,太需要这样有品格的知识分子了!前文回顾
“中国近代海军开拓者”|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
三顾沈门|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
羽书皇命急催西行|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3)
兵饷粮运艰难万状|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4)
缓进急战|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5)
出关祭旗|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6)
一炮破三城|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7)
衔枚疾走|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8)
摧毁阿古柏政权|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9)
粉碎阴谋|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0)
丧失伊犁|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