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著名军旅作家陈明福曾出版过《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左宗棠传略》和《湖南出了个左宗棠》等纪实文学作品,他写了《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32篇证据确凿、信息量大,文笔生动、可读性强的系列文章。本文转载于东岳客(ID:rmrbssd),以飨读者。
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
(二十六)

值得称道的安抚回民各项政策
陕甘回民反清起事,是在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云南回民反清起事的影响、推动下发生的。它的爆发,是清朝统治者推行反动的民族政策,对回民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必然结果。但是起事一开始就被民族仇杀的阴影所笼罩,斗争的锋芒未能对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这固然是清政府“以汉制回”“护汉抑回”反动政策的产物,而汉、回两族封建主的煽动、挑拨,更使矛盾激化。
对于汉回仇杀,左宗棠并没有囿于民族偏见,而是作了较为冷静的分析,他多次指出:“从前汉回仇杀,其曲不尽在回”;“陕回之祸,由于汉回构怨已久,起衅之故,实由汉民”“关陇肇衅,曲在汉民”等等,在当时能说这样的公道话,确是难能可贵。
左宗棠在处理陕甘回军时,是注意贯彻“服者怀之,贰者讨之”的方针。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在上清廷的奏折中说:
陕甘频年兵燹,孑遗仅存,往往数百、数十里人烟断绝。新复之地,非表给牛种、赈粮,则垂毙之民势将尽填沟壑。各省克复一郡县,收一处丁粮厘税;甘肃克复一郡县,即发一处牛种、赈粮,非是则有土无民,朝廷亦安用此疆土。(《左宗棠全集》第5册,奏稿五,第119页)
左宗棠之所以下大力安置回民,不仅是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也是为收复新疆作必要的准备,因为下一步他将率领大军出关去收复新疆,不用说,河西走廊这一带乃是西征唯一交通要道,也是战略后方,从给养和运输上着眼,清除障碍和维持安全也显得十分必要,这是他的深谋远虑。
一天,幕僚刘鼎仙来报告说:“有的将领不遵照迁徙中的规定,克扣回民的粮食,甚至滥杀回民……”
原来,才被升为道员的周铁真,在安顿金积堡的回民时,不按照迁徙规定发足粮食,回民提出质询时,他恼羞成怒,公然打骂将人致死,左宗棠当即向周铁真问道:“你记得迁徙途中,对回民的粮食补助多少?”
周铁真回答:“大人每人每日给粮八两或一斤,小孩五两或半斤,随带的牲口也发给草料……”
“我认为他们吃不了那么多,我们的军队只比他们多一半呀?”“知道吗?那些规定是经过朝廷恩准的,是皇上发给他们的,你怎敢克扣?”
左宗棠说到这里,非常激愤地责备道:“你刚被提升,就敢违背朝廷旨令,真是胆大妄为!还把质询的回民打骂致死,造成极坏的影响,必须严惩!”
按察使史念祖负责遣送西宁的部分回民去清水县,恰巧这部分回民种了一些庄稼还未收完,就不愿意走。他一怒之下竟派士兵将庄稼点上火,烧了。回民拿着贴在墙上的迁徙规定去找他评理,反被殴打致死,引起群情激愤。
左宗棠严厉责问他:“你在迁徙中不执行规定,却胡作非为,到底为何要这样做?”史答:“我认为对回过于迁求会引起汉民反感,也为了防止得寸进尺……”
左宗棠气愤地说道:“无论是回人、汉人,都是炎黄子孙,也是大清的臣民,不能歧视,都要一视同仁,哪里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呢?……”
左宗棠立即作了新的规定,在迁徙当中,有的回民在原住地已种下庄稼的,可以等待收完之后再迁移。规定成告未四处张贴,还派专人去宣讲,让被迁的回民全知道,因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欢迎。
为了严明纪律,左宗棠一边革去史念祖的职位,并向朝廷奏劾。
在西征中,军费本来就十分拮据,左宗棠坚持按规定迁徙,受迁的回民,大部分安排在平凉、会宁、静宁、安定、秦安等地;汉民则安置于安定等地,都是在今天的陇东平原,水草比较繁茂的地方,土地又是肥田沃壤之区。
由于这些优厚措施,使迁徙比较顺利,但是,引起了陕西、甘肃地区一些上层人士的反对,地方上的一些官吏也找出种种借口多方阻挠。有人公开发怨言说:“我们陕、甘一带本来贫脊干旱,你左大帅将那些有水有草的地方都分给了回民居住,我们怎么办?……”
左宗棠听说之后,一笑置之,说道:“那些地方本来都是无人耕种的荒地,现在分给了回民,你们又有了意见,早干什么去了?何况回民也是华夏大家庭中的成员嘛!让他们到没有水草之地怎么生活?”
平凉城里有一个武举出身的士绅,名叫李振基,对回民的安置很有意见,他借口化平川一带原是他家的土地,不准回民到那里居住,把安置在这—带的回民赶跑了。
左宗棠得知消息之后,派人去找他,李振基不但不来,还出言不逊地叫道:“有人说左宗棠是‘左阿訇’,难怪他如此袒护回民!”
“李振基是武举出身,年龄在四十余岁,两臂能举起千斤重鼎,而且家里有数十武艺高强的亲丁,平日在平凉就十分拔扈,此人不好对付。”听慕僚这样说,左宗棠冷笑一声道:“据说,这个李振基曾与马化隆打得火热,我们还没有算他老账,现在,他居然主动惹事,岂不是自投罗网?……”经过一番策划,左宗棠决定在第二天,要在平凉公开审判李振基。他把用意明确地说破:“这叫做敲山震虎,杀鸡骇猴,借机教育广大汉民、回民,要和睦相处,过安定日子。”
次日,阳光万里。正是八月秋高气爽的日子。在平凉城的十字街口,面南背北的一座台子上方,书写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
这是一次公审李振基的大会,趁这个机会,左宗棠公开宣传了对回汉一视同仁的政策,打击了像李振基那样的豪绅地主阻挠安置回民的势力。
左宗棠在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时,还有比其他官吏显得高明之处,这就是他注意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反对强制的“同化”政策。例如在留坝厅县丞赵履祥向他建议:对于安插的回民,应“令与汉民联亲,开荤食肉”,以期“用夏变夷”。左宗棠在批文中驳斥说:
“独不闻‘修其教,不易其俗,明其政,不异其宜’乎?有天地以来,即有西戎;有西戎以来,即有教门,所应禁者新教,而老教断无禁革之理。”当回民要求修建清真寺时,他欣然同意,只是对修建之清真寺进出结构和尺寸的一些具体要求,防止可能成为用于军事目的之“据点”。批示中说:
具体要求是:“高不得过二丈四尺,宽不得逾十丈。头进为大门,两旁为厢房;二进为神堂,供奉穆罕默德神位;三进为经堂,以藏经典。二进至三进两旁为长廊,以居守庙之人。墙厚不得过二尺五寸,寺内外不得修建高楼,以示限制。”
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军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善后措施,固然是从维护清朝的统治出发,但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这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却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还要指出,左宗棠处理汉、回矛盾问题,能够不囿于传统的民族偏见,而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这对于使汉、回杂居的地方的社会秩序由动荡而渐趋于安定,显然是很有作用的。20世纪30年代,一位甘肃平凉的老阿訇马六十曾口述了这样的情况:甘肃河州一带,一部分回民颇与左宫保有好感,至今每逢一事不决,尚说:“左宫保的章程,一劈两半。”盖左在所谓平乱时,遇回、汉之争,尚能折衷办理也。(《回民起义资料》,第3册,第310页) 关于晚清时期回民起事,起事军与官军长期恶战,各有折将损兵重大伤亡,故是个复杂的历史事件,非三言二语所能说清,笔者只简略提出五条个人识见:
一是对清末如火如荼的回民起事,是清王朝错误民族政策引起,反抗有理;但随着起事头目逃奔国外、引狼入室,性质发生质变,前后应作具体客观分析。
二是回民起事后,与清王朝形成了对抗性矛盾,暴力冲突、战场搏杀呈现你死我活的残酷性,前线将帅奉皇命履职胜败受军法处置,不能记仇恨于他们。
三是回军头目有不同结果:董福祥、马占骜等主动投诚得到重用和升迁,利及回民;而白彦虎、马化隆、马文禄等顽抗者下场可悲,咎由自取且祸殃众生。
四是左公在西北用兵之初,便提出了“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正确方略。
新疆被外族侵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腹地——陕甘不宁,河西走廊阻塞,清廷在新疆兵力薄弱,支援又鞭长莫及。平息回民起事,安定和巩固后方,才能谈得上出兵新疆,收复失地。这是一盘棋局中重要的必先下好的一着,甚至是关键之着。把收复新疆视为左宗棠之功,而平定回民起事作为罪恶,将两者有机联系之事隔裂开来,实在是多年来看待历史问题的一个通病和症结。解放军进军新疆,也在先解决了马步芳等军事集团的问题、打通了河西走廊后才提上议事日程。
五是应从国家主权高于一切,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最重要的大局和整体利益着眼,来评价左宗棠豁出一切的担当和作为,他确是一位连西方也承认的伟大的中华英雄,且立下了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丰功伟绩。
自己的祖先曾遭到流离颠沛或惨死,作为回民的后人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对当时清廷率兵镇压的军事将领耿耿于怀,甚至产生仇恨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以理性思维、理智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这个公案,不能局限于一事一时、一地一方,要从国家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来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作为。再说,世界上没有完人,也没有只有功而无过者,即便有功有过,若是七三开或六四开,还是功大于过,需要肯定。左宗棠不是汉族英雄,更不是回族敌人,而是在积贫积弱、列强环视、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年代站出来的一位大英雄,按照民族英雄定义:“捍卫本民族(按:指包括所有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他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立下了彪炳千秋万代的丰功伟绩是铁一般的事实。如果没有左宗棠,新疆、内蒙和陕甘必将被俄、英等列强所侵占,祖国版图必将支离破碎,汉回各族人民都成了境外异族统治下的贱民,大家都当了亡国奴,那么一切都失去了基本前提和基础。作为具有大局观念且通情达理的现代“后人”,应该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家都具有这等识见,这般风度,这样胸襟,这种品格!
陈明福,1937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原海军大连政治学院专业技术四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大连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登临西岳华山
已出版专著、作品36部,逾1200万字,还有多部待出。已出版的有《“重庆”舰举义纪实》《海疆英魂》等四部中华名舰系列,《杞忧集》等三本杂文,《朱可夫兵法》等两部军事谋略论著,《古今海战》等七本海洋科普读物,《古今海战》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沧桑旅顺口》等五部纪实文学,《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苏东坡大传》等六部人物传记。2013年6月,《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获五年一评的第四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颁奖词曰:“古稀之年的陈明福,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充沛的激情,历时六载,寻着晚清名将、中兴名臣左宗棠的足迹遍访关内塞外、天山南北、万里海疆,查阅搜集了数千万字的史料和不少趣闻轶事。作品气势恢弘,文笔流畅,叙事生动,成功塑造了左宗棠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了这位民族英雄传奇的人生历程,填补了百余年来在左宗棠传记写作中的缺憾和不足,并对有关左宗棠的种种争议,亦力求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2012年被评选为大连市文艺界“十位有影响的人物”。2018年8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徐锦庚著的4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器晚成》,《人民日报》9月7日副刊发表《以沉雄之笔写峥嵘岁月》1700字的评论文章,《浙江日报》也发了张宏图的评论。《现代金报》发表张登贵《一部书,两个人》的评述,《宁波日报》《衢州日报》等转载。结语是:中国,太需要这样有品格的知识分子了!
前文回顾
“中国近代海军开拓者”|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
三顾沈门|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
羽书皇命急催西行|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3)
兵饷粮运艰难万状|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4)
缓进急战|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5)
出关祭旗|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6)
一炮破三城|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7)
衔枚疾走|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8)
摧毁阿古柏政权|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9)
粉碎阴谋|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0)
丧失伊犁|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1)
“天下之事作吾事”|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2)
锋指伊犁|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3)
舆榇出关|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4)
肃州佳话|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5)
途中多险|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6)
十年交涉|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7)
功在千秋|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8)
清正廉洁|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19)
清苦澹泊|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0)
务本为怀|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1
卖字充饷|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2)
利国惠民|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3)
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4)
玉门出塞|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25)

